“职务发明”如何参与分配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月3日,文汇报在一版居中加框发表了《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报道,并且加了编者按语说,这篇报道提出了一个分配体制中的重要问题:应该以怎样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人才创新?包起帆获得的十多块“金牌”能否归他所有?包起帆的发明专利能否参与分配?欢迎社会各界参与讨论。
  包起帆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被誉为“抓斗大王”。他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取得了16项专利,4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1次夺得国际“金牌”。可是,他家里连一块金牌也没有。1966年,组织将他调到新单位工作,他就提出,“金牌”与其尘封在陈列室里,不如由自己保管。原单位的主管部门十分为难,因为按惯例,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由此形成的所有资料均归企业所有。为此,原单位也多次走访了有关部门,但历时数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迄今,这些写着包起帆名字的“金牌”仍由企业保管着。另外,《专利法》已经明确规定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应对发明人给予合理报酬。上海市政府制订的“科技十八条”也明确规定,允许技术入股。包起帆和他的同事们的发明专利不仅得到广泛实施,而且作为投资入股,已经分别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但“包起帆们”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报酬。
  文汇报的这场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从党政干部到国企领导,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都纷纷投书文汇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由此引发了人们一系列思考。到1月20日,共发表了7期讨论稿件。
  每期讨论稿件,我都认真阅读了。我认为,这是一场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成功讨论,是文汇报一月的亮点。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是问题具有鲜明性。报纸的问题讨论,要引起读者的关注,要取得显著成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问题定得好。文汇报关于“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问题,是定得好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在目前市场经济时代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为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因而引起了开放而热烈的讨论。
  文汇报以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那就要尽心尽力为广大知识分子服务,为广大知识分子着想,报道他们为现代化建设所作的贡献和事迹,提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问题,是涉及广大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的问题,确实是为广大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问题。知识分子在工作中、在科研中,有发明创造,他的管理、技术,怎样参与分配,怎样取得应有的报酬,确实是一个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金牌”属于谁的问题,而是涉及怎样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怎样将党的十六大已经确定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落到实处,怎样运用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这样的根本的问题。
  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新闻媒体上曾经有过关于“星期六工程师”韩坤在业余时间搞创造发明究竟能不能取得合法报酬的讨论。现在回过头去看那场讨论,不免觉得幼稚可笑,但在当时确实促进了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并且引发了一系列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到本世纪的2004年,文汇报关于“包起帆的‘金牌’究竟属于谁”的讨论。比起那场讨论来,更加深化了,具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因为重要,有普遍意义,为广大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所关心,所以取得极好的效果。
  二是讨论具有深刻性。要搞好报纸的问题讨论,一定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触及事物的本质,触及思想观念上、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这场讨论有思想观念上的碰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包起帆作为一个企业内的发明家,搞技术创新,成功后所取得的荣誉,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似乎毫无疑问应该属单位所有。但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像包起帆这样的科技人员,已由“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化,作为发明者个人的利益、自身的价值如何体现,政府部门、企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如何营造让更多发明家、创业者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且应予解决的问题。
  这场讨论还触及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党的十六大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且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这两个“一切”多么明确,多么值得我们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种种体制上、机制上的问题,阻碍着活力的“竞相迸发”、源泉的“充分涌流”。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要参与分配的原则,宏观上、理论上已经明确了,但在微观上、实践上怎样做,还没有真正解决,还缺少具体的可行的政策、规定、措施和办法。讨论提出要尽早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需要引起重视、设法解决的。现在讨论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文汇报仍要予以关心和报道。
  三是观点具有明确性。在这场讨论中,无论是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知识界、法律界的人士,还是普通市民,大家的观点是明确的。虽说包起帆所得的“金牌”属于“职务发明”,但正如国家培养了运动员,而运动员赢得的金牌仍归个人所有一样,包起帆在岗位上赢得的专利“金牌”,也应归属他本人。在这一点上,讨论参与者达成了共识。
  参与者也都认为,根据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要求,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要参与分配。但是,怎样落实、怎样操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实施的《专利法》细则规定:“被授予专利权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实施发明创造专利后,每年应当从实施该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所得利润纳税后提取不低于2%或者从实施该项外观设计专利所得利润税后提取不低于0.2%,作为报酬支付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或者参照上述比例,发给发明人或设计人一次性报酬。”但是,上海市财政局有关人士说,根据现行的企业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不低于2%”的规定,在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上仍不具有可操作性,怎么落实、兑现,要财政部或地方财政部门作出规定。还要有权威的中介机构来参与这项工作,进行评估。只有法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中介机构相互衔接“配套”,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分配才“有章可循”。这个观点也很明确。可见,还需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办法。
  问题讨论、学术争鸣,是文汇报的传统,是文汇报的优势。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有尊师重道、麻雀益害问题、电影问题、人口问题等讨论,60年代有美学问题、遗传学问题、喜剧问题等讨论,80年代有高校改革问题等讨论,90年代有市民文明问题等讨论,都在社会上和群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和广泛影响,大大提高了文汇报的声誉。可是,一段时间以来,文汇报上缺乏问题讨论,更缺乏学术争鸣,读者是有意见的,都期望文汇报多开展问题讨论、学术争鸣。
其他文献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  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摄的照片中,肖主任发现了一条线索:长垣县一位叫林永耀的同学今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小永耀家境贫寒,为了筹集学费,他与父
期刊
备受读者关注的“丰田撞人事件”在大河报的强力报道下,最终进入司法程序,肇事人得到了应有惩罚。大河报这组持续一周长达8000多字的突发事件系列报道,开篇气势磅礴,收尾充满人情,不仅在读者中取得了轰动一时的社会效果,带动了报纸的发行量,提升了报社的公信度,而且为新型都市主流媒体探索出了一条在新的宣传环境下如何整合采编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新路。作为全程执行报道的记者,我对此感受尤深。    “撞人事件再回
期刊
新闻的发现,需要到现场挖掘。家里或办公室里不会生产好新闻。  记得当年在报社学习时,那些老记者总是叫我们多往基层跑,多与群众交朋友。或者到报社去找某一位记者或编辑,总是碰不到人。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下去采访去了!”老通讯员们把新闻采访叫作“挖”新闻。“挖”,就是要挖空心思地下去发现,挖空心思地与群众交朋友。《武汉晨报》有一个叫王浩峰的摄影记者,“王浩峰的眼”之所以成为武汉新闻界的品牌,与他不坐
期刊
为了得到好的理论宣传效益,恩格斯对“宣传者”提出了四项要求:“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更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304页)实际上,这四项要求同样是对新闻评论提出了审美的要求。在形形色色的新闻评论快速发展的时下,从审美诉求的角度探讨评论的距离提升、氛围营造、逻辑力量、话语构成等不仅是现实的急需,而且是新闻学“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本文意在对新闻评论中的
期刊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者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如有时采取揭露式,有时
期刊
2004年,经过15年“摸爬滚打”的省级卫视,又开始了摩拳擦掌,准备酝酿更大更彻底的改革:刚刚完成的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还有浙江、山东、广西,甚至远在西北的新疆等台也正酝酿大的改版。综观我国省级卫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省级卫视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苦苦探索。这里笔者对省级卫视的发展之路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以求从它的足迹看到新一轮前进的方向。    茫然    从1989
期刊
在高考录取之际,河南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与大河报联手,发起“我要上大学紧急圆梦行动”。目前河南省在校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占70%左右,其中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占23%,特困生占7%。今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达26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河南省希望办、大河报积极承担起社会职责,确保这部分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河南商报加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河南商报原属新华社河南分社主管,是郑州报业市场的主要
期刊
1997年3月31日,穆青、冯健到豫南采访20多天折回许昌、扶沟,我们就到扶沟迎接。他们从扶沟到开封,回到郑州,又于4月3日赶到卫辉市唐庄乡,见到老朋友郑永和、杨贵,一起参观了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的桃花源。这一次我们亲自体验到了穆青采访和指挥的激情,见识到常说的“激情社长”的“一景”。  那天下午风很大。飞沙走石,气温骤然下降,车一出新乡市往北,进入卫辉的牧野之原,即武王伐纣的古战场,七拐
期刊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二十一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1983年上半年,全国掀起了向新时期的活雷锋朱伯儒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是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参与了朱伯儒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由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对朱伯儒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了大量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当时的广播电视部向中央写报告,希望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以号召
期刊
历史,其实就是平凡百姓命运的集合;将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串联起来,或许就是惊心动魄的历史。  ——题记    一组报道留下的一点遗憾    赵剑锋的故事,走进读者的视野,是从2003年五一节开始的。  自从有了长假,中国人的五一节便有了典型的特征:学子千里返乡,新人大宴宾朋,景点人声鼎沸,商场生意兴隆……2003年的五一节却与往年明显不同:学生照常上课,婚礼无奈延期,影院暂停营业,景点休养生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