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鸡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产业带动”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培育方式,摸索出了“在新型经营主体中培育,在产业链中成长,在服务体系中成熟,在扶持政策中壮大”的培育路径,总结出了“1 X·天地人”“一主多元”“五位一体”等多种培育模式,特别是“一主多元”“五位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宝鸡模式”,农业农村部将其模式在全国推广。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共培育高素质农民16350名,其中初级15300名、中级750名、青年农场主100名,产业脱贫精准培训200名。认定高素质农民10262名,其中初级9399名、中级741名、高级122名。认定实训基地106个,其中省级20个,市级63个,县级23个。认定农民田间学校14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全市挂牌成立市县两级职业农民协会5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4个,吸纳会员1000多人。
当前,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仍然存在培训力量整合程度不够,培训方式不够“接地气”,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一是成立培育机构。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出台相关方案、意见等文件,将该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工作机制,将培育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省、市培育机构要成立包抓工作小组,对辖区机构进行分片包抓督导,指导各培育机构规范化、科学化地开展工作。各级培育机构也要配套出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等。
二是突出理论,打牢基础。在教学环节方面科学设置课程。可以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大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等模块。规范教学计划。有针对性设置教学计划,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使学员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取得农民技术职称或者技能鉴定证书。
三是注重实训,强调实用。实训课应强调实用,因人施教,分类施策。一是对涉农院校学生,建立创业创新基地,在大学试验站进行不少于半年的跟班学习,组织专家教授定期现场指导、实践考核,让大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对新生代培育对象,依托园区、企业、合作社,创建创业孵化平台。认定各级实训基地,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车间课堂”,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托管式实训、全产业链参与。三是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能人,借鉴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团模式,组织科技人员包抓帮扶,精准式指导、跟踪式服务。四是对新型经营主体领办者、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经理人,组织其到农业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参加权威性论坛和国际性展会,学技术、学管理、学理念,在全产业链中提素质、提水平、提能力。
四是建立师资库,提升教学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各级培育机构可聘请高校专家教授、省市专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田间秀才等作为授课和指导老师,建立师资库,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师资队伍优势。各指导教师与学员开展“面对面”衔接、定期进园入场“手把手”指导。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接地气的高水平教师,整合使用好本校基础资源和社会开放资源,培养出具备迅速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学员,在推进区域乡村振兴中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是严格认定高素质农民,确保培育质量。与传统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不仅自身能致富,还带领贫困户脱贫,带动乡亲们奔小康,所以要始终把质量作为培育工作的生命线,推行能进能出的动态认定机制,设立认定资格标准,严把认定环节,组织省市县分级认定。创新性推进对已持证高素质农民复审,对定向跟进、综合考量不合格的取消资格证书,实行退出机制,在强管理、重质量和求实效上有新突破。
六是成立高素质农民协会,抱团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地成立相应的协会组织,吸纳积极性高、素质高、规模大的会员,带动一般会员,使其抱团发展。引导协会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的同时,面向农民做好服务,供应农资、打造品牌、帮助销售、对接信贷。面向社会搞服务,引导高素质农民投身产业扶贫,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组织高素质农民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共同脱贫奔小康。使会员有收益、农民获利益、协会赢权益、社会增效益。
七是搭建平臺,打造典型。给高素质农民创造示范引领、交流互动、服务社会的大平台。举办农民技能大赛,评选表彰技术标兵、经营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创造机会让其在博览会、农歌大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亮相、发挥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
当前,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仍然存在培训力量整合程度不够,培训方式不够“接地气”,培训内容针对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针对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一是成立培育机构。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出台相关方案、意见等文件,将该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采取“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工作机制,将培育工作落实到位。同时,省、市培育机构要成立包抓工作小组,对辖区机构进行分片包抓督导,指导各培育机构规范化、科学化地开展工作。各级培育机构也要配套出台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等。
二是突出理论,打牢基础。在教学环节方面科学设置课程。可以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大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等模块。规范教学计划。有针对性设置教学计划,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使学员既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又能取得农民技术职称或者技能鉴定证书。
三是注重实训,强调实用。实训课应强调实用,因人施教,分类施策。一是对涉农院校学生,建立创业创新基地,在大学试验站进行不少于半年的跟班学习,组织专家教授定期现场指导、实践考核,让大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对新生代培育对象,依托园区、企业、合作社,创建创业孵化平台。认定各级实训基地,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和“车间课堂”,开展不少于3个月的托管式实训、全产业链参与。三是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能人,借鉴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导师团模式,组织科技人员包抓帮扶,精准式指导、跟踪式服务。四是对新型经营主体领办者、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经理人,组织其到农业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参加权威性论坛和国际性展会,学技术、学管理、学理念,在全产业链中提素质、提水平、提能力。
四是建立师资库,提升教学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各级培育机构可聘请高校专家教授、省市专业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田间秀才等作为授课和指导老师,建立师资库,充分发挥“四位一体”师资队伍优势。各指导教师与学员开展“面对面”衔接、定期进园入场“手把手”指导。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接地气的高水平教师,整合使用好本校基础资源和社会开放资源,培养出具备迅速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学员,在推进区域乡村振兴中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是严格认定高素质农民,确保培育质量。与传统农民相比,高素质农民不仅自身能致富,还带领贫困户脱贫,带动乡亲们奔小康,所以要始终把质量作为培育工作的生命线,推行能进能出的动态认定机制,设立认定资格标准,严把认定环节,组织省市县分级认定。创新性推进对已持证高素质农民复审,对定向跟进、综合考量不合格的取消资格证书,实行退出机制,在强管理、重质量和求实效上有新突破。
六是成立高素质农民协会,抱团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地成立相应的协会组织,吸纳积极性高、素质高、规模大的会员,带动一般会员,使其抱团发展。引导协会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的同时,面向农民做好服务,供应农资、打造品牌、帮助销售、对接信贷。面向社会搞服务,引导高素质农民投身产业扶贫,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组织高素质农民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共同脱贫奔小康。使会员有收益、农民获利益、协会赢权益、社会增效益。
七是搭建平臺,打造典型。给高素质农民创造示范引领、交流互动、服务社会的大平台。举办农民技能大赛,评选表彰技术标兵、经营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创造机会让其在博览会、农歌大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亮相、发挥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