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公开课浅议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面临着新旧教学观念的碰撞与更新、新旧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上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有些变化却是让人担忧、困惑的,因为它脱离了教学常态只单纯的去追求新课程倡导的变化,结果往往是只有“形”而无“神”,有的甚至因为认知的偏差而采取了不当的做法,如,课堂上追求不正当的完美、虚假、“作秀”,上课就像“彩排”,满堂喝彩,没有任何缺陷。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真实”。
  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到底怎样才能由作秀走向实效呢?
  1.创设情境要有效
  数学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为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形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就无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庸俗的、泛滥的或牵强附会的情境创设。如:有的教师在上“加、减混合计算”一课时,用课件创设了两个非常漂亮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动画情境,学生被课件中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的动画情境深深吸引,对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反而没有在比较中思考、理解和掌握,同时两个不同的情境也不利于学生去比较。而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每天都要乘公共汽车上班,昨天早晨上车后,车上共有9位乘客,途中先下了5位乘客,后又上来了4位乘客,这时车上有多少乘客?在学生列出算式、说出算理后,老师又告诉学生:今天早晨,老师上车时,车上还是共有9位乘客,途中先上了4位乘客,后又下来了5位乘客,这时车上有多少乘客?在学生解答完后,老师又问:两次都是算车上现有多少位乘客,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学生对运算顺序的体验、理解就要容易些,也更深刻些。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1.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分析。找准情境与数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1.2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过程要有效
  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学生在有些看似“热闹”的课堂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后进学生很难获得实践、思考的机会,因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场所,教学的“三维”目标自然很难落实到实处。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推导公式”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探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生:已学过的图形。
  师:请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合作发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合作探究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教师示意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探究出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这是真的探究吗?“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怎么想到的?学生不得而知,在他们的认知过程中也就存在了一个空白,我们的探究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有形而无实。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已具有了丰富的经验,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已具有了推导面积公式的基础,因此,在探究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与比较中学生也能自主地认识到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推导的道理,这将使探究过程真实而有效。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合作探究时,应注意:
  2.1深入理解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它以概括、规范、结论、静止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前,它需要教师认真地“解读”。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还要学会在细节上进行推敲,深入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
  2.2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把握不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把握不透,对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认识模糊,都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对教材的细节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的认知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理所当然”的现象,才会更有效。
  3.合作交流要有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受到了冲击。现在我们在课堂越来越“活跃”了,有的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就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将发展成什么样?这并不是课改的初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我行我素”“热闹非凡”的环境中,我们的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能有多少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合作交流时,应注意:
  3.1正确理解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一些新理念,如让学生上课听讲时,腰挺直,手放背后;上课讲话必须经教师同意才可发言等。现在,我们需要一些能适应新理念、新教学,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理性质疑、自主思考、认真倾听、合作交流等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正确理解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培养适合现在教学的新的良好习惯,而不是让学生在“高压”下“乖乖”地学习。
  3.2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再是“强制性的”,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一种内在的需要,进而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运用媒体要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体验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我们滥用了多媒体,错误地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件好课,那我们又走进了媒体使用的误区,成为标签式的使用多媒体。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运用媒体时,应注意:
  4.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有“效益感”。有位老师在上“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扛着摄像机,请一个学生扮成晓红到商场,购物;回校后,制成导入情境课件。问:刚才同学看到晓红在购买东西时要用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导入,至少要花上半天时间制作。其实学生生活中早就在用钱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何必这样劳神费力呢?
  4.2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从而动态地生成新知识。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其中一个环节是用多媒体演示笔算除法的过程。课件的制作色彩鲜艳,不同的书从四面八方飞来,极富动感,很有欣赏性。但这一演示对学生真正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仅没有教师直接板书的效果好,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在使用多媒体之前,我们有必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用,有必要用吗?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还是将来的教学,我们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发展,而这离不开“有效”。只有在有效的教学下,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幼儿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经验也逐渐丰富,这一切都为幼儿发展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幼儿已经有了创造能力的萌芽,又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期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如今,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主题探究活动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而在这种课程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题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
期刊
侧手翻作为一个单个动作和成套动作的一部分多次出现在体育教学中,同时也出现在中学体育专业加试的体操专项中。它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力量与柔韧性,提高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达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  在教学中如何能使学生在完成侧手翻动作时优美、大方、连贯、有节奏感、方向好、动作准确规范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运动素质,其中专项力量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基础,因此专项力量的训练在侧手翻教学中起着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应该是与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音乐教师应该将其对应的文化知识贯穿到音乐技能训练上,指引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指引他们进行创造性表演,加强其音乐实践活动能力。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学习音乐可以使一个人修身养性。自先秦时期萌发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官学、私学的音乐教育实践,形成了我国古代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进
期刊
“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学习者的自身兴趣。  1.发挥教师艺术魅力,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从第一节课起,言行举止就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沉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  1.1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
期刊
虽然体育教学改革在不断完善,不断向一个个更高的目标推进,然而“权威主义”的影子始终烙在某些教师的头脑中,仍是藕断丝连,导致今天的教学领域中遗留下程度不同的强制性教学。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强迫的态度,注入以我为主的方式,“你不想学、不想练,我逼你练”;也有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教学声誉,盲目地追求合格率、优秀率,热衷于让学生进行频繁测验、考核,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更有教师受体育“特色热”的影
期刊
新课改轰轰烈烈,课堂教学要向开放创新发展,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向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发展,使学生向德智体各方面发展。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认为善于结合民族文化进行课堂教学是有且必要的  1.民族文化引进 激发学习兴趣  卢梭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使学生喜欢所教的东西那么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很必要的,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期刊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的重要举措。地理课在美育教育方面不仅有丰富的的内容和巨大的潜在功能,也是地理教师的一种责任,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善于挖掘课本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美育;促使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美德。  【关键词】美育美育素材地理教学  美育是
期刊
【摘要】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 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二、学生的自主性
期刊
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13年来,我和其他老师一样,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我用老师的心和慈母般的爱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带班级稳定有序,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只想剪辑学校教学生活的一组画面与大家共同分享一名班主任的快乐。  画面一:她以最美的姿势,博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喝彩。  校运会上,她同时获得女子跳远冠军,100米短跑冠军,她为班集体增加了15分,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去年年
期刊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倡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新阶段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环江县一中坚持把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关键点和重要点,大胆尝试,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分别以教师建设年为依托,不断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