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九月份,我随桑植学习团到美丽的广州参加“第26期生本理念理论”研习班的培训,有幸走进书香浓郁的广外贸附属小学,我从这所学校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大量读写的迷人魅力。实施课改半年,一路走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既品尝到了失败的苦涩,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愈发觉得大量读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大量读写的质量。在这里,我就自己如何指导学生大量读写谈谈自己的浅见,以请教于各位同仁。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牛顿在领取诺贝尔奖杯时,说之所以成功是源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谦虚说法的背后也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有益的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就是巨人的肩膀,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留下的千古名言。大文豪普希金说:“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都无不强调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实施“三主五步”语文课堂改革的先决条件。我甚至认为,大量读写的开展是否扎实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改革的成败。
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更谈不上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就连一个像样的柜子作为班级图书柜目前都难实现,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挡孩子们阅读的拌脚石,孩子们的每一张课桌就是一个小图书角。除了借阅学校的书籍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爱看的书推荐给大家。每个星期孩子们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写借阅卡。我在借阅卡上设计了这样几个内容:我推荐的书目、推荐的理由、价格、书主人姓名、借阅人姓名。特别是在填写推荐理由时,很多孩子是费尽心思大力推荐,因为借出去多少本书我就奖给他多少颗星。当然,主人自己没看是肯定写不好推荐理由的。这样,一张小小的借阅卡便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双重功效。一天天,一月月,孩子们的小书桌里书籍越来越多,堆不下了,就用袋子装好放在椅子上,在他们的小心眼儿里,似乎谁的书最多,谁学问就最大,谁就是班里了不起的“先知”。一本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市场上的书,有一些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有的读物甚至是有害的。小学生毕竟年纪不大,阅历也浅,他们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该读哪些书,因此,我每周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向孩子们推荐书目,孩子们借的或买的书籍都会很自觉地送来让我“审查”,我点头了,便会雀跃而行。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但是我也发现有的孩子完全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谈谈,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看来,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行,我不仅要鼓励孩子们阅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教给孩子们“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读”的习惯,在培养孩子们“会读”上下功夫。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活动是把阅读变成孩子们求知乐园最有效的手段。
“课前3分钟”是每一节语文课最先安排的内容。起初,是我给孩子们念,念他们感兴趣的、思想性好的、知识性强的、优美感人的文字,孩子们很乐意,听得也认真,慢慢地,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在课余时间也在看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脑袋凑得紧紧的,是时候把“课前3分钟”还给孩子们了。于是,我把全班47名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12个小组,每组3至4人不等。“课前3分钟”让孩子们到班上展示,也可以到小组交流,形式多样,可以谈一篇文章,背一首古诗、出几个谜语、讲个小笑话,也可以展示自己写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展示个人特长。小组内可以进行词语接龙、说成语比赛,写几个字看谁的更工整漂亮等等。孩子们热衷于“课前3分钟”的自我展示,课后精心准备,乐此不疲。有时孩子们也没忘了邀请我展示一段,盛情难却,我也因此成为他们评价的对象。
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那是留给孩子们日积月累展示的空间。名言警句,好词佳句,诗歌成语等等。一周由两个小组同进展示,这样就有了竞争有了可比性,效果自然更显著。我经常根据所学课文安排不同的活动。如学习《乌塔》一文时,我就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正方:我赞同乌塔的做法,反方:我反对乌塔的做法。要辩论就得有事例,就必须找资料阅读,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在学完第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场朗读比赛,让每个学生找一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或文章朗读。有一个孩子朗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声情并茂,掌声雷动。学完古诗后,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以朗读促进阅读,以朗读延伸阅读,以朗读提升表达能力。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扎根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推动课外阅读,让二者互为促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牢固树立整体观,我总觉得整体是不可拆的,重在原汁原味的整体感悟,一定要避免那种因条分缕析带来的对文本自身美的割裂。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我就只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算得上一项伟大的工程?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或昆虫的住宅,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在学习《母鸡》这一课时,我重在让孩子们体验感悟“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除了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母爱的图片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一个真实感人的母爱故事,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纷纷用歌声、用诗词、用自己最真挚的话语赞美自己的母亲,赞美天底下万物的母亲。在接下来写以《母爱》为题的小诗过程中,孩子们是一边流泪一边奋笔疾书,生怕写不完此刻心中的千言万语。
我经常在前置性作业中或在上课的过程中,渗入大量读写的要求。师生讨论+短短几分钟快速小练笔,内容于无意中显有意。在学习《去年的树》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句话:谁让你最感动?孩子们的思维各不相同,相互碰撞,我又问:你现在最想对谁说,能写出来吗?“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兴趣高涨。在学习《颐和园》时,为了渗透小练笔,我说:我们现在已经游览完美丽如画的颐和园,你最想选哪个地方照相?孩子们特别活跃,他们有无穷无尽的话可说,对于写的感觉也来了。我随及让孩子们写出自己印象中最美的地方,孩子们很轻松很愉快,在这种状态下,想表达,想拿起笔来写。有个孩子暑假去广东看望打工的妈妈,这样描写自己见到的大海:大海一望无际,蓝得似乎没有一点儿杂色,太阳照得沙子闪闪发亮,就像一颗颗金粒。赤脚踩在松软的沙子上,像踩在棉花糖上,海浪拍打着石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美丽的张家界》、《小沟》、《我家屋后的树林》……孩子们的思路像满园盛开的鲜花争奇斗妍,篇篇写得如火花般耀眼。学完《猫》后,我让孩子们先畅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写下来。在写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叫王陈鸿的男孩在抽泣,这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我走过去询问原因,原来是他写到自己最喜欢的小黄狗因为误食老鼠药而死去,忍不住伤心落泪。每次看到孩子们优美的文章,我就收藏起来,一年下来,竟有厚厚的一大撂了,孩子们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深层的智慧,生活的积淀,在亲切、愉悦中得到爆发。正是这种大语文观,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领悟,在练笔中运用,在评改中提升,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文学素养,获得人生感悟。
由大量读写而增强写作能力,犹如蜜蜂采蜜,酿得百花终成蜜后。的确,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没想到却收获了整个春天。
幽幽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天长地久!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重视学生的大量读写,愿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乡中心小学)
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大量读写的质量。在这里,我就自己如何指导学生大量读写谈谈自己的浅见,以请教于各位同仁。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牛顿在领取诺贝尔奖杯时,说之所以成功是源于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谦虚说法的背后也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有益的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就是巨人的肩膀,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圣杜甫留下的千古名言。大文豪普希金说:“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数不胜数,都无不强调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实施“三主五步”语文课堂改革的先决条件。我甚至认为,大量读写的开展是否扎实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改革的成败。
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更谈不上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就连一个像样的柜子作为班级图书柜目前都难实现,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挡孩子们阅读的拌脚石,孩子们的每一张课桌就是一个小图书角。除了借阅学校的书籍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爱看的书推荐给大家。每个星期孩子们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填写借阅卡。我在借阅卡上设计了这样几个内容:我推荐的书目、推荐的理由、价格、书主人姓名、借阅人姓名。特别是在填写推荐理由时,很多孩子是费尽心思大力推荐,因为借出去多少本书我就奖给他多少颗星。当然,主人自己没看是肯定写不好推荐理由的。这样,一张小小的借阅卡便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双重功效。一天天,一月月,孩子们的小书桌里书籍越来越多,堆不下了,就用袋子装好放在椅子上,在他们的小心眼儿里,似乎谁的书最多,谁学问就最大,谁就是班里了不起的“先知”。一本好书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给人以智慧、勇气和力量。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市场上的书,有一些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有的读物甚至是有害的。小学生毕竟年纪不大,阅历也浅,他们还不是很清楚自己该读哪些书,因此,我每周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向孩子们推荐书目,孩子们借的或买的书籍都会很自觉地送来让我“审查”,我点头了,便会雀跃而行。
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是越来越浓厚了,但是我也发现有的孩子完全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谈谈,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汲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看来,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还不行,我不仅要鼓励孩子们阅读,还要指导他们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我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教给孩子们“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读”的习惯,在培养孩子们“会读”上下功夫。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活动是把阅读变成孩子们求知乐园最有效的手段。
“课前3分钟”是每一节语文课最先安排的内容。起初,是我给孩子们念,念他们感兴趣的、思想性好的、知识性强的、优美感人的文字,孩子们很乐意,听得也认真,慢慢地,我发现有一些孩子在课余时间也在看书,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脑袋凑得紧紧的,是时候把“课前3分钟”还给孩子们了。于是,我把全班47名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12个小组,每组3至4人不等。“课前3分钟”让孩子们到班上展示,也可以到小组交流,形式多样,可以谈一篇文章,背一首古诗、出几个谜语、讲个小笑话,也可以展示自己写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展示个人特长。小组内可以进行词语接龙、说成语比赛,写几个字看谁的更工整漂亮等等。孩子们热衷于“课前3分钟”的自我展示,课后精心准备,乐此不疲。有时孩子们也没忘了邀请我展示一段,盛情难却,我也因此成为他们评价的对象。
在我们班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那是留给孩子们日积月累展示的空间。名言警句,好词佳句,诗歌成语等等。一周由两个小组同进展示,这样就有了竞争有了可比性,效果自然更显著。我经常根据所学课文安排不同的活动。如学习《乌塔》一文时,我就安排了一场辩论赛。正方:我赞同乌塔的做法,反方:我反对乌塔的做法。要辩论就得有事例,就必须找资料阅读,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们口头表达能力。在学完第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场朗读比赛,让每个学生找一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或文章朗读。有一个孩子朗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声情并茂,掌声雷动。学完古诗后,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以朗读促进阅读,以朗读延伸阅读,以朗读提升表达能力。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扎根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如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推动课外阅读,让二者互为促进,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我始终牢固树立整体观,我总觉得整体是不可拆的,重在原汁原味的整体感悟,一定要避免那种因条分缕析带来的对文本自身美的割裂。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时,我就只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算得上一项伟大的工程?你还知道那些动物或昆虫的住宅,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在学习《母鸡》这一课时,我重在让孩子们体验感悟“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我除了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母爱的图片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一个真实感人的母爱故事,孩子们个个泪流满面,纷纷用歌声、用诗词、用自己最真挚的话语赞美自己的母亲,赞美天底下万物的母亲。在接下来写以《母爱》为题的小诗过程中,孩子们是一边流泪一边奋笔疾书,生怕写不完此刻心中的千言万语。
我经常在前置性作业中或在上课的过程中,渗入大量读写的要求。师生讨论+短短几分钟快速小练笔,内容于无意中显有意。在学习《去年的树》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句话:谁让你最感动?孩子们的思维各不相同,相互碰撞,我又问:你现在最想对谁说,能写出来吗?“能!”孩子们异口同声,兴趣高涨。在学习《颐和园》时,为了渗透小练笔,我说:我们现在已经游览完美丽如画的颐和园,你最想选哪个地方照相?孩子们特别活跃,他们有无穷无尽的话可说,对于写的感觉也来了。我随及让孩子们写出自己印象中最美的地方,孩子们很轻松很愉快,在这种状态下,想表达,想拿起笔来写。有个孩子暑假去广东看望打工的妈妈,这样描写自己见到的大海:大海一望无际,蓝得似乎没有一点儿杂色,太阳照得沙子闪闪发亮,就像一颗颗金粒。赤脚踩在松软的沙子上,像踩在棉花糖上,海浪拍打着石头,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美丽的张家界》、《小沟》、《我家屋后的树林》……孩子们的思路像满园盛开的鲜花争奇斗妍,篇篇写得如火花般耀眼。学完《猫》后,我让孩子们先畅谈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写下来。在写的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叫王陈鸿的男孩在抽泣,这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我走过去询问原因,原来是他写到自己最喜欢的小黄狗因为误食老鼠药而死去,忍不住伤心落泪。每次看到孩子们优美的文章,我就收藏起来,一年下来,竟有厚厚的一大撂了,孩子们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深层的智慧,生活的积淀,在亲切、愉悦中得到爆发。正是这种大语文观,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领悟,在练笔中运用,在评改中提升,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文学素养,获得人生感悟。
由大量读写而增强写作能力,犹如蜜蜂采蜜,酿得百花终成蜜后。的确,本想收获一缕春风没想到却收获了整个春天。
幽幽书香,点点墨趣,与书为友,天长地久!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重视学生的大量读写,愿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