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期间生化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 :广东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ze658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工作的展开,全国高校学生已基本实现了返校复学.由于生化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很多学生在疫情期间积累了一些心理问题,在后疫情时期需要开展专项心理辅导.本文总结了生化类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分析了产生不同心理问题原因,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生化类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对策.高校学生工作在开展生化类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利用互联网工具,并联合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建设工作.此外,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注重与学生家长和生化类专业企业开展联合心理服务工作.
其他文献
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工科课程.针对来华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化工原理课程全面开展在线的英文教育.通过在超星上对教学平台进行搭建,利用实践驱动和碎片化方式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进行设计,最终建设成在线动态过程,从而及对掌握留学生学习情况,保证教学质量,为其他在线英文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本文在“ADDIE”模式的基础上创设了一种单元教学设计模式一“风筝”模式,该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分析、设计、建构、制定框架、开发、实践、评价与反思.以“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本文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出发主要对分析、设计、建构、制定框架、评价与反思这五个要素进行了论述,以期该模式的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为想要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论在哪个国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所规定使用的交流语言一般都是英语.可以说,在科技界,英语实际上己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如果想获得最新的科技资料,掌握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必不可少.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或者继续深造都离不开化工专业名词和相关文本.因此化工专业英语学习以及应用意义重大,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化工专业英语水平成为化工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高质化需求的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高校育人的核心之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而仪器设备是实践教学的必备工具.针对目前市售仪器设备存在的不足,自制仪器设备是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多年来,吉林大学注重开展仪器设备自制,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教师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也深深感染着学生.
课程思政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科物理化学教学中,以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案例系统地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包括个人成长篇、科学思维篇和工程应用篇三个部分.培养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基本素养,创新性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思维能力.
本文通过思考化工专业在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录制安全微视频、针对性编写《实验安全知识及规范操作》、实际案例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真实设备操作的教育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训练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为以后的化工生产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以成果导向理念为基础,分析了“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重新确定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重构实验课程项目,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用新的理论和思路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后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随着高校扩招,选修有机化学实验的学生越来越多,重视该课程第一课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减少玻璃仪器的破损,增强实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助于减少化学试剂的浪费和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本文阐述了独立开设“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作为实验第一课的重要性,以期与同行共勉.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健康》是一门从化学视角来探讨化学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课程,具有化学科普性和生活实用性等特点.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本文针对《化学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翻转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服装与健康”为应用案例,对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也日益扩大,在碳排放量高速增长和化石能源不可持续的时代背景下,全球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他们低碳环保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低碳生活与绿色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进行了探索,鼓励学生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