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的写作兴趣研究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学生作文出现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现象,不愿看到无创造力的克隆文章,我们希望看到有创新、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的本质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剖白。鉴于此,《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探索与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志同道合、求索创新,经历过研究的困惑、推进的努力、殷切的期待和成功的喜悦,在初中语文日记随笔式写作之兴趣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下面结合实践,谈一些我们的做法。
  一、海量阅读,厚重积累
  于漪老师说:“头脑里‘仓库’充实,写的文章才会材料厚实,质地好。‘仓库’靠坚持不懈的储存。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诚然,学生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知识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定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一)读同龄人的文章。
  同龄人的文章思想境界多相通之处,语言表达多相近之处,所表现的生活是同一时代的生活,没有那种因时代的隔膜而造成的语境差异,因而更容易理解其优异之处,学习其表达上的长处。事实上,很多满分作文的作者,是从阅读同龄人佳作起步的。所以,经常引导学生读同学的优秀作文,读学校文学社的刊物《新芽粲然》,读《全国优秀作文选》,读《中学时代》等,定能获益匪浅。
  (二)读杂志报刊。
  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同样是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上好材料。如《读者》《格言》《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版)》《语文报》、《语文周报》等,这些报刊杂志语言优美,内容健康,知识丰富,让学生多阅读,在培养语感、学写作文、塑造人格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语文周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助手,针对性强,实效性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作文丰满深刻。
  (三)读名家名作。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可以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内容,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审美感受和审美意境,阅读名家名作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就像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相信随着时间的累积,学生必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必能在海量的课内外阅读体验中丰富涵养,积累习作能力,具有源源不绝的写作题材和风格隽丽的表达方式。
  二、自由表达,独抒性灵
  要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就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学生喜欢时间自由、环境宽松的作文训练方式。特级教师李镇西,每教一个班,都会向学生宣布:“作文无禁区!只要写的都是真情实感,只要说的是真话,李老师都非常欢迎!”兴之所至,想写就写,文体不限,表达手法多样,写多少算多少,随随便便,自由自在。这符合现代学生的个性,也符合写作的常态。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允许学生写大题材。
  那种只让学生“读书”,不闻“天下事”的做法只能遏制学生的想象力,束缚学生的思维,泯灭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以向社会说话的机会。我们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倡导关心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稷民生,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学生视野开阔了,观察深入了,思想自然有了深度。
  (二)允许学生模仿。
  事实证明,放宽要求,允许模仿曾经读到过的优秀篇章去写作,能够很好调动学生的写作情趣。读过的同龄人的优秀习作、名家名篇都可以成为模仿的对象。当然,模仿不是目的,只是一种促进手段。作为老师,我们要及时地引导学生不为范文所拘,从灵活模仿中得到启发,借以唤起自己的文思,发挥独创精神。学生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充分汲取优秀篇章的精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写成一篇篇美文。
  (三)允许学生表达负面情绪。
  忧郁、抱怨、妒嫉、虚荣、无奈等负面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生不可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大多数老师却因为作文考试中的“积极、健康、向上”而不允许学生表达负面情绪。写作是真实生活和真实心态的反映,如果我们禁止对负面情绪的表达,岂不是既违背了人性,又违背了作文的本真?当然,我们要从学生的真实表达中发现问题,找到教育的契机,然后对负面情绪加以正确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果说学生好的文笔是茂盛的参天大树,那么兴趣就是阳光,阅读就是根须,自由表达就是枝枝叶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效的,需要长期不断地训练才能有所提高。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不断地鼓励学生海量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其他文献
当前,阅读教学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要选取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享受到语文阅读的快乐。那么,如何切入才能取得阅读的最大效果呢?根椐阅读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达到最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响和发挥,即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
期刊
语文同数学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缺乏语文能力,不仅会使表达变得粗糙,更会影响到文字的阅读、理解和获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因而提高语文能力很重要,而丰富学生的语文想象力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新课标教学目的要求之一。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开拓这片想象力的天地,去获得更大的丰收呢?本文拟从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进行阐明。  第一个层次----“胡思乱想”即有东西可想,
期刊
一堂课由四十五分钟精缩到四十分钟,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更迫切的需求。在如此背景下,每节课匆匆导入、提问精缩、思考精简,讨论更是几乎无暇顾及。只想一节课能结束一课或二分之一课的“战斗”。一学期下来,细细数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仓促开展甚至只停留在计划。连学生珍贵的自由阅读时间偶尔也会被“匆匆”的课文教读课占用。虽如此,面对考试中的阅读题,学生依然“茫茫然”。师生被这样的“高效”搞得身心俱疲。  可见
期刊
如何做好小学生的作文起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享受作文。我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作文的兴趣  作为第一线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小学生,让他们写什么呢?怎样写?没有兴趣如何写!作文教学很有经验的管建刚老师的这一个观点。“你要好好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啊。”作文教学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我也觉得是:因为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作文能力
期刊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但其现状令人担忧。通过对本学年度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作文能力和周边几所学校关于作文教学方面的调查,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学生作文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同学不仅能写出含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而且议论文、散文也写得像模像样。而有些同学就一般的记叙文也难以写得好。如学年初第一篇摸底作文我布置的是写人记叙文,不少同学写母亲、老师,而写母亲、老师的又有不少同学写送伞、赠伞的。不但题材
期刊
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有人说人格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人认为人格是“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和角色”;还有人认为人格是“人的一贯行为模式”。这些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外显角度对人格的描述。还有人从人的内在的欲望、动机、品质、理想、意识、本性等特征给人格下定义,如:认为人格是“使一个人适合于他的工作的那个人品质的总和”,是“完善的理想”;“
期刊
走上教坛二十多年了,一直从事语文科教学。语文这一学科像无底深潭,无论掷多少石子下去,都填不满,得到的,只是被石子激起的一片小小浪花!唉,教语文难啊!想在语文科取得成绩,难上加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清楚知道;语文科的教学,投入大,收获小。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呢?我决定尽全力,另辟途径,争取转败为胜。  我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
期刊
“以善致善”是儒家的哲学思想,蒋庆在《以善致善—— 蒋庆与盛洪的对话》一书中指出,“以善致善”就是实现善的目的必须用善的手段,也叫“以正治正”。如果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德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既要持有正义的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又要采用正义的德育手段,即采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办法,遵循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精神育化。  那么,教育者究竟如何才能“以善致善”,让德育焕发生命活力
期刊
实施集体备课的初衷是凝聚集体的智慧,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把集体备课等同于分工备课。为了便于研究和管理,有些学校在学期初就排出了备课的分工表,将整册内容进行了分解,每个教师分别负责一部分,让教师明确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到参加集体备课时,就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应该说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对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一人一个单元,只有在自己负责的单元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