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调变身的魔力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ye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光在自然中的一种魔术。每个人感受到的客观色彩是不一样的,人们都有一个自己的色彩体系,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所以观者对同一色彩具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油画大师柯罗说:“我画画,画准形,画对颜色,然后调整好关系,就结束了”。其实他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否成立是油画色彩调和论中有关色彩是否“和”的依据,也是画面成功的关键所在。油画的“和”除了形以外主要取决于画面的总色调给人的视觉作用是否调和,也就是常说的画面色彩气氛是否调和或“色彩关系”是否到位。组织画面色调是画家把握色彩语言的一项重大挑战。色彩的变调,即是客观事物不同的色调自然表现,也可以说是作画者对色彩的主观“重构”,这一点对油画色彩的研究意义深远。不同的色调表现的画面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蓝色海洋给人清冷的感觉,红色象征火焰给人温暖的感受”就是色调调和的话,那么对色调变调的认识就简单化了。其实色彩的冷暖,不同色相之间的变化带给人们普遍的感受是不同的,只有在此基础上谈论色调调和与变调才具有意义。色调实际给人的感受力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就油画形体、画幅、肌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之中色调给人的感受最是神秘,也是极为重要的。
  有色彩魔术师之称的纳比画派维亚尔、博那尔留世的数千张色彩作品,色调的运用和颜色的搭配所呈现给人的色彩感受是神奇的,作品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绘画信息的传递功效奇高(图1)。好的画家首先是一个对色彩色调有超强认知和表现能力的人,西方油画史中突显出的大师都是色彩色调的高级操控者,色调的掌控也是油画家们所追求的一种较难驾驭的高级技巧。


  印象派画家莫奈同时画十几幅写生作品,随着日光的变化更换面前的画幅,他的作品《树林》《麦垛》《大教堂》都存在着同一构图的十几张、二十几张作品。同一构图下作品的色调随着日光的变化而变化(图2),画家在有意的追求着色调的变化从而训练自己对色调的认知。
  写生的特点提供了色调客观的形成条件。油画风景的写生为画家画面色调形成提供了依据(图3)。
  首先写生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景物,蓝色的海面,绿色的森林,金色的麦田,灰色的戈壁,白色的沙石,黑色的土地……色调就在绘画对象中,客观物质的性质特征形成画面独特色调,是一種天然之美。只要“准确”表达出自然的色彩,画面就会形成自己的色调,是符合自然之美,也是写生对象赋予画面的形式美。因此自然本来就有色调。
  其次,在天光下写生,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变化也会形成色调的变化,莫奈的《麦垛》《大教堂》等系列作品,都是在追赶着时间,画出不同时间的不同色调,也说明天光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色调。(光源色的变化是形成色调的重要因素,通常傍晚阳光偏暖,中午阳光偏冷,但在大师手中阳光的微妙变化都对画面形成非凡色调具有影响。)
  第三,季节的色调,四季也有自己的色彩:冬季的苍白,秋季的浓烈红色,春天的清淡,夏天的的翠绿。常出门写生的画家在做出门写生准备时,都会为不同季节的大自然风景带上不同的油彩。因为一年中大自然会披上不同的服装迎接来访者,这也是自然客观世界呈现给人的色调印象。


  最后,地域的不同自然景观也会不同。依照《黄帝内经》五行与五色的搭配关系指出方位的色彩:东方木,在色为苍;南方火,在色为赤;中央土,在色为黄;西方金,在色为白,北方水,在色黑。方位地域都在画面中形成相应的色调。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老师。作品是画家与自然的对话。
  自然千姿百态,本身有着无穷尽的色调。不过做为画家,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每个人内心也有自己的色调,除去人的生理感受差异形成不同的色调差异外,更重要的是画家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认识才是艺术写生方式各异的真实源头。画家不是自然的奴隶,作为创造者会有不同的艺术认识和创造角度。不把自然作为凭借而重在表达自己的观念的画家,在其作品中画面色调往往与自然的差距很大,但其作品还是有自然的影子。
其他文献
一低再低  四野辽阔。羊群寂静。  无边草木置身风中,做了一世的飘摇。  石头上,一个牧羊人  輕轻翻动身体,鹰翻动头顶的天空  黄昏深不可测  一条大河的流向,无从辨认。  黑夜迅速扩大,  万物一低再低。  冬至夜与自己对饮  许是有三分醉了  流水里的月亮更加模糊  我与自己划拳  顶多骂几句赖皮  饺子就不吃了  怕弥漫的寒风使我呕吐  白白浪费了美味  等再醉三分  我就对着夜色大喊  
期刊
雨天路过青龙寺  旧人新事。  将开未开的樱花,  托着一场醒不了的梦。  皱着眉头的天空,  和着花香,几经辗转。  用眼泪把玉兰打湿。  寺里缭绕的青烟,  吐露着一桩又一桩闲事。  春天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法事  不祈祷、不烧香  不必惊动神灵  我渴望像占有一個情人那样  占有风的深情和暖意  【作者简介】 马越,女,1995年出生于青海。青海省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发表若干。
期刊
青海湖  云霭涌动 这是个六月的清晨  今天的湖泊该不是蓝的 青海 青海  你经幡般涌动的波涛  被死死拴在远离海洋的高原  那些造船的人 写诗的人 昼夜诵经的人  都曾在某些夜晚 渡过无际的被叫做海的湖泊  去另一方陆地  拾捡起海螺 沙砾 以及冲刷灵魂的涛声  而更多的夜晚  更多破碎的木块和句子 在冰冷之中下沉  从此见山非山 是山顶的积雪融成草原上蓬勃的草木  看湖非湖 是海底千万年的传说
期刊
在雨云的那一边  在雨云的那一边,  供养着月光的神殿。  在晨曦的云彩中出发,  会踏着晚霞的裙摆到达。  在雨云的那一边,  露水尚未成霜。  月光女神遗落的轻纱,  可以在雪山的秘境寻见。  在雨云的那一边,  诸神寂寞了千年。  他们爱看扬起的经幡,  在歲月中起落。  却不忍少年雕刻的心经,  在流年中斑驳。  在雨云的那一边,  杜鹃饮着山泉。  银河边梵唱的花仙,  望着月轮出神。 
期刊
晚 祷  夜晚,像儿童一样  不,是儿童  依然是银色的针脚  将大地的丝绸走遍  夜晚更像是你的来临  是你亲自创造的甜  金色的,犹如我一生  从未见过的太阳  你浓稠的蜜汁,从你的舌尖  流进一朵花的瓶里  亲爱的上帝啊  你总是先于我达到苦难  这世界,这肉  只在砧板上才显示你的沉默  亲爱的上帝啊  这世上,已经没有人在你的血中祈求  祷告词  罪人如我  已不容你等待  灯黑着  我
期刊
西海深秋  季节的欲念  吞噬秋天的富有  西风里,燃一把火  放在杂草丛生的内心  深夜里  举一杯火炉上加热的青稞酒  一口气喝下去  让僵硬的肠胃学会沸腾  这把破旧的、生锈的镰刀  再也割不尽内心的杂草  返回童年的平静  是的,你本是孤独的你  趁着秋月寒光  把自己倒的干干净净  由自由和新鲜组成的空气  只能由深秋的寒霜组成  深秋啊,你总要向每个人清算  破败的余生  山地草场牛肥
期刊
修分——爱情的第一课  避免情思将岁月的经络夷为平地  我擅自做主,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洒满一地阳光,洋洋洒洒  赶路的蚂蚁,请稍稍停下你的脚步,或者等等后面被苦难羁绊落下的人  夏日,一切都在发疯般的生长——母亲的孤寂、刚出生的小牛犊、葱葱郁郁的庄稼与涌上心头的情思  是潮湿的,也是明亮的,闪着五彩光芒  迈着轻盈的脚步去拥抱盛夏的每一寸光年  阳光争先恐后地倾落,情思缠绕指尖,慢慢渗透心房  不敢
期刊
三十年前,几位年轻的考古学家深入到昆仑山下的奈齐郭勒河谷——野牛沟、人迹罕至的天峻县江河乡的卢山、青海湖畔的舍布齐沟、刚察县吉尔孟乡的哈龙沟(藏语中意为鹿沟)……在那里的山坡和石壁上,他们见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人类雕凿的岩画,尤其摄人心魄的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数十幅凿刻着野牛、骆驼、羊、马、鹰、狗、熊、狼、鹿、獐、虎、狐狸、豹子、野猪和人骑马、猎人狩猎的图案。面对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和猎人,考古
期刊
8月初的一天,天气晴好。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陈元魁老师家。走进陈老师家,满墙的书和字画在带给人美感的同时,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在阵阵茶香中,陈老师侃侃而谈。  陈老师是青海本地土生土长的作家。因自幼对文学的喜爱,他终身坚守着自己对文学的梦想,常年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一批读者喜闻乐见、在青海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陈老师感触良多。他说:我们遇到了好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
期刊
仲新春是位有情怀的写作者。在他疏离文学书写多年以后,花甲之年重新捡拾笔墨,便把目光聚焦在生长于斯的青海河湟谷地,致力于挖掘族源历史,以一份执拗与耐力,进行着对“身从何来”问题的寻根探究。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珠丝巷迁徙而来的说法在河湟地区世代相传,有学者从语言学、民俗学的角度寻找着相距遥远的金陵古城和西北一隅的蛛丝马迹的关联,却不见任何官修私修史书、地方志书的明确记载。为了拨开历史的迷雾,仲新春查访、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