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应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lin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文化组成之一,同时也是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所以教师要从继承与弘扬民俗文化为出发点,在语文教育中做好民俗文化的讲解工作,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最终就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文就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民俗文化对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独特作用以及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应用民俗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032
  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文化内容,因为新课改提出了民俗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时要做好教材的挖掘工作,从中找出民俗教育的内涵所在,并且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优势,并且以此来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
  一、民俗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
  1.民俗文化有利于词汇的沉积与演变
  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一种语言的结构方式、语义内容的揭示来了解和使用某一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有的贮藏在语言里,成为一种历史,或者是残留在现实生活之中,有的会一直传承下来,而有的将会有新的发展,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教师要通过语文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些民俗事项,必然会出现汉语言词汇词义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古代文学教材中收集到一些民俗词汇,让学生通过语文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比如在古文中帽子的词语有多种,如“冠”“冕”“巾”等,在其中冠是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最常出现的服饰词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示帽子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文言词汇的拓展,比如冕不仅有帽子的含义,同时也是指皇上以及各种有权势的人的含义,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讲述一些由“冠”衍生出来的词语,比如“冠带”“冠礼”等词语。
  2.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正确、深入理解
  要想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了解艺术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决定一切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师要通过对于民族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对于教材有一个正确且深入的理解。民俗文化作为人生活文化的体现,其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学作为人学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应和超越,只有两者得到的深度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会融入一些民俗文化,而高中生对于民俗文化并不了解,这样就会导致其无法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民俗教育,这样才能让其对古代文学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民俗文学也得到了传承。
  3.民俗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强调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如何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让美丽对学生进行熏陶,并且培养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民俗文化对于大众来说,都植根于大众的生活中,民俗文化是基于群众的基础,是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民俗,其中也包括了这个地区和这个民族中,感情是什么样子的?人的审美情操又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民俗文化和人民的审美意识是相关联的,所以民俗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端午节中有赛龙舟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这些年轻人在比赛过程中更加勇敢,更加聪明,也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应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掌握相应的民俗文化,用人文精神去滋养学生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就必须要扎扎实实的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这样才能学习到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民俗文化的权威所在,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的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达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目标。当然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布置有关的活动任务,将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民俗文化的教学深深的结合到一起,从而能够实现民俗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也真正的调动起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热情。
  2.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内容、自主开展课外延伸
  教师不可否认的是课堂的主体一直都是学生,所以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引中明確语文学习以及民俗教育的目标所在。在课上教师要把握课堂节奏,既可以将民俗文化的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同时也可以将民俗文化转变为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古今文化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可以进行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如走进名人与名人面对面教学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民俗文化,最终受益于语文的课上教学。
  三、运用民俗文化激活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几点想法
  1.做好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开展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一个良好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之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跟随教师的讲述来进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教育时要将文章情感与内涵作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其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这样就可以提升教师课前导入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发挥了课前导入环节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在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证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深学生学习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作品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与生活,确保课程导入环节悬念设置的合理性,教师在进行导入语的设计时要与文章内容相关联,提升学生的课堂代入感,以此来激发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导入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温习旧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内容,通过已学古文来引入未学古文的教学,这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一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熄灭赵太后怒火的故事,然后教师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而这一时期的高明说客不止一个,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
  2.做好民俗探索,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要想了解民俗文化,就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风俗习惯等方面作為切入点,以此才能实现对民俗的全面阐述,所以在进行五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要从内涵意蕴入手,借助作品来理解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这样就可以解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理解问题。首先教师要做好民俗元素的解读,在教材中涉及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其中所蕴含的民俗元素更是大量,所以教师要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准文章教育的重点所在,并且通过民俗文化来向学生阐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秋兴八首》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探索民俗,让学生明白杜甫为何有此感慨。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明白兴的含义,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里的秋兴就是借秋天之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从中可以看出古诗的题材是写景抒情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中兴的手法的解读,更好的理解本诗题目。内容中的催刀尺学生并不能深刻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民诉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催就可以看出时间之紧迫,处处可以看出家家户户都在裁冬衣,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学生所讲述的民俗文化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原来民俗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体会满满的幸福感。
  3.发掘民俗文化教材,优化阅读教学
  教师要明确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品质,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教育的重视度提升,这时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民俗文化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认识,同时也给学生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在民俗文化与语文古代文化作品的融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得到情怀的牵引,有利于实现知识与人文的有效融合。教师还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文化与教育的相融,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古文学习和课文赏析的平台,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民俗课外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将民俗文化的学习拓展到课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祝福》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发掘本篇文章的民俗,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极具民俗色彩的文章后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祝福是古代岁末祭祀百神的公共活动,是经历的上千年的变化才演变成如今形式的祝福,但是其中不变的是人们祝福拜灵、保佑平安的心愿,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也相信神会祝福他们更好地生活下去的,其中也强调了一种和平的观念,而不是外国所强调的人与神之间的对立。虽然祥林嫂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祝福这一特定的民俗文化却不会因此而中断,现如今祭祀文化依然在中国人的生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清明节人们祭奠先祖、思念亲人,祭祀文化就是人与人之间维系亲情的纽带,在节日中,人们采用不同的民俗来祭奠先贤,以此来发扬他们的精神,丰富自己的人格。教材中体现着大量的民俗文化,是学生进行民俗文化学习的源泉,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每一篇民俗文化的内涵,将两者融合,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文学作品教育与民俗教育的全面提升,而阅读教学不仅要体现在白话文之中,同时也不能止步于文言文中,所以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时就要要求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仔细阅读原文,这样才能享受这个阅读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传承了民俗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4.引导学生判断,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判断,辨别哪些民俗文化对于自身来说是有好处的,辨别哪些民俗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没有益处的,教师还要倡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将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民俗文化摒弃,充分地发挥民俗文化辅助语文学习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学生在判断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学习更加积极向上的内容,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的“捐门滥”这个行为就不可取。而从小学习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做人和激励人的积极的内容,这种就可以学习和传承。
  综上所述,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但是学生也不能忘记对于民俗文化的学习,因为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的融合民俗教育。当然民俗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而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古代文学作品教育与民俗教育相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沐浴在充满民俗教育的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杨军.优化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三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
  [2]单政瑶.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选择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5).
  [3]陈志敏.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三中学,甘肃 陇西748100)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也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怎样才能实施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呢?这一直都是近年教育教学者在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有效地实现课程整合,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思考、摸索和总结。  关键词:导入;情景;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初中历史中考逐渐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但学生对“时空观念”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缺乏很好的认识。本文借助历史地图、历史纪年等方面,浅谈初中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015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幼师教育要注重内涵发展,引导学生走进本土“文化场”。通过校本化的美术课程活动,积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鲜明发展幼师水墨画教学特色,促进自由探索、自历体验、自主建构水墨学习的文化意义,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阳羡文化;水墨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7-005  本土文化不仅是个体认知最自然、最亲近的“成长土壤”,而且是
摘要:词汇学习不应仅限于教师讲,学生记,而应该让学生课前课后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来记忆词汇的拼写规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词汇的读音,识记词汇的拼写,那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识记词汇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992-7711(2020)07-076-1  在英语教学中,最令学生感到枯燥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优化了教学氛围,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与课堂的融合既可以创优教学情境,同时也可以使得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得到格局性的创新,使得学生在一个民主化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辅助性教学手段的运用,在立足学情教育的基础上发挥畅言教学系统的育人价值,实现初中课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也是独立和依赖的时期,加上家长对学生较高的期望值,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导致厌学、焦虑、烦躁、忧郁孤独等。因此,作为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学,班主任,厌学焦虑,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能夠加强学生对语文内涵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与培养,以加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逐渐游离于或排除在主流教育活动之外的对象就是边缘化学生,当这种趋势或状态发生并持续即产生了邊缘化现象。在学生辅导工作中,边缘化学生也是我们班队活动中需要重点关心的群体。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班级管理经验,从多维度探讨边缘化学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边缘化学生;班主任;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10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的各科目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化学学科也不可避免。初中化学中的元素、化合物、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偏重理论,但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也非常多。针对生活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处理等,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时也可结合现有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基础知识操作化学实验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初中化学;环保教育;渗透途径  中
摘要:对于初中数学这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初中数学的知识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教师就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题型相结合,根据具体的题目渗透相关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据此,本文首先阐明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提出根据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利用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举措。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