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肩负着对高中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使命,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挖掘五大发展理念与教材知识的渗透点并有机融入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更好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政治课教学;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它的贯彻落实必将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肩负着对高中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光荣使命,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无疑是我们开展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它是当前我国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应然选择。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契合之处。
(一)创新发展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匮乏将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发优势”“价格优势”“人口红利”等已明显减弱,创新发展自然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同时,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创新基于实践,实践推动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二)创新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生活》教材中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创新推动发展的内容,如“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竞争优势的形成及能否取得经营成功;“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尤其要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客就业方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学中,需要我们讲清当前经济形势下“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创新型国家”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材与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上,创新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行动,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政府与企业的改革创新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再如,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通过改革创新培育各类创新型主体,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益,通过改革创新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等,这些都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之,创新发展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当然,创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层面的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因此,在其他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也应融入创新发展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如《文化生活》教学就可突出当前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协调: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发展平衡
协调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被置于关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这一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搞好综合平衡,处理好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形成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渗透这一重要发展理念。
(一)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在《经济生活》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教学中,提高“两个比重”,做到“两个同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在通过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在“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的教学中,要强调指出,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正是在协调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并使之保持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教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时,要突出强调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需求侧,处理好供需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协调发展的内容,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观点
在教学辩证法的联系观时,可用“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系统优化”的知识对协调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在哪里协调?协调的范围就是整体。如何协调?协调的方式就是发挥整体效能。为何协调?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最终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与最优化。还可以用辩证法的联系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哲理分析,明确处理与协调好这些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等内容时,可强调指出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运用,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这一发展理念将对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产生重要影响。
三、绿色:倡导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生活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双赢之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这一发展理念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提高践行绿色生活的自觉性。
(一)绿色发展体现了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科学理念,它必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既铸就了“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已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谋求发展的不二选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绿色发展彰显党和国家的战略视野与使命担当
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共识。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总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胸怀视野与责任使命。在《政治生活》教材中的“政府职能”教学时,要突出强调政府的生态建设职能。在“国际关系”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选取中国积极承担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国际责任的具体例子(如中国政府公布自主减排行动目标、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说明中国在保护环境这一全球问题上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
此外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教学强调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可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教学,强调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可以结合“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教学,强调“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四、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理念,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对我国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设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融入开放发展理念。
(一)在融入世界经济中提高开放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经济生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中,可结合以上论述进行阐述。在分析“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时,要强调中国将推行更具深度、更高质量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就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我们结合经济生活好好挖掘与分析。
(二)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和实现互利共赢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愈加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但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如我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以及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等事例,都可以很好证明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并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当然,开放发展理念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教学中也应该渗透该理念的学习与教育。
五、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公平正义
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共享引领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的目标和准则,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宏大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融合这一发展理念之处不少,与这一发展理念契合的时事热点也有很多。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于,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且只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及共同富裕目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政治生活》教材中的以上内容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还可以结合政府的性质、宗旨、责任以及政府职能的履行和依法行政等内容的教学,使共享发展理念得到更为充分的诠释。
(二)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显然,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要求的具体体现。
此外,在《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时,可结合当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观教育中渗透共享发展理念。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可以结合“搞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多个维度,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综合思维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探究,把共享发展理念与各模块的考点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具体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共享发展理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五大发展理念是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要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互相联系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其在教材教学中的渗透点,从而促进五大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政治课教学;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方向与着力点,它的贯彻落实必将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肩负着对高中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光荣使命,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无疑是我们开展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动力
创新发展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它是当前我国突破发展瓶颈、谋求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的应然选择。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契合之处。
(一)创新发展蕴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进入到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创新能力匮乏将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发优势”“价格优势”“人口红利”等已明显减弱,创新发展自然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同时,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发展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创新基于实践,实践推动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二)创新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生活》教材中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创新推动发展的内容,如“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竞争优势的形成及能否取得经营成功;“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尤其要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客就业方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学中,需要我们讲清当前经济形势下“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成创新型国家”对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材与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上,创新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行动,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政府与企业的改革创新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再如,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通过改革创新培育各类创新型主体,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益,通过改革创新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等,这些都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总之,创新发展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当然,创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层面的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因此,在其他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也应融入创新发展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如《文化生活》教学就可突出当前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协调: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发展平衡
协调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被置于关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这一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搞好综合平衡,处理好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形成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渗透这一重要发展理念。
(一)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
在《经济生活》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教学中,提高“两个比重”,做到“两个同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就是在通过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在“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的教学中,要强调指出,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正是在协调经济发展中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并使之保持平衡,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教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时,要突出强调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当前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需求侧,处理好供需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协调发展的内容,其目的就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 协调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观点
在教学辩证法的联系观时,可用“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系统优化”的知识对协调发展理念进行理论解读。在哪里协调?协调的范围就是整体。如何协调?协调的方式就是发挥整体效能。为何协调?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最终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与最优化。还可以用辩证法的联系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哲理分析,明确处理与协调好这些关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教学“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等内容时,可强调指出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运用,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这一发展理念将对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产生重要影响。
三、绿色:倡导绿色发展,践行低碳生活 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双赢之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机融入这一发展理念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绿色发展的科学认识,提高践行绿色生活的自觉性。
(一)绿色发展体现了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
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对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科学理念,它必将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既铸就了“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已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为谋求发展的不二选择。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绿色发展彰显党和国家的战略视野与使命担当
当今,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发展共识。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总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胸怀视野与责任使命。在《政治生活》教材中的“政府职能”教学时,要突出强调政府的生态建设职能。在“国际关系”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选取中国积极承担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国际责任的具体例子(如中国政府公布自主减排行动目标、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说明中国在保护环境这一全球问题上的主动作为与责任担当。
此外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可结合“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教学强调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重要性;可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教学,强调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可以结合“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教学,强调“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引导学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四、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实现互利共赢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理念,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对我国今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设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融入开放发展理念。
(一)在融入世界经济中提高开放水平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发展对外经济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经济生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中,可结合以上论述进行阐述。在分析“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时,要强调中国将推行更具深度、更高质量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就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我们结合经济生活好好挖掘与分析。
(二)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和实现互利共赢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愈加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但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如我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以及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等事例,都可以很好证明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并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当然,开放发展理念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教学中也应该渗透该理念的学习与教育。
五、共享:增进人民福祉,推动公平正义
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共享引领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对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的目标和准则,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宏大力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融合这一发展理念之处不少,与这一发展理念契合的时事热点也有很多。
(一)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于,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必须且只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及共同富裕目标。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一个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政治生活》教材中的以上内容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依据。还可以结合政府的性质、宗旨、责任以及政府职能的履行和依法行政等内容的教学,使共享发展理念得到更为充分的诠释。
(二)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显然,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要求的具体体现。
此外,在《经济生活》“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学时,可结合当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观教育中渗透共享发展理念。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可以结合“搞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多个维度,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综合思维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探究,把共享发展理念与各模块的考点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具体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共享发展理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五大发展理念是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要从五大发展理念之间互相联系的角度,去进一步挖掘其在教材教学中的渗透点,从而促进五大发展理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