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人总结出“十学会”来诠释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可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实”是我们的现状。校方经常倒苦水:想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就有家长说不务正业,不考虑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愿。
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指标,素质教育却显得如此脆弱,令人深思。那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呢?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就是因为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要有一些差距,往往是高分低能。有一个像笑话一般的事情,一个新生报到后把所有的衣服都编上号,几号衣服是几月份穿的,因为他根本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大家想这样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是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而体育课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到相应的技术和技能,培养动手的习惯和能力。记得小时候我们没有体育器材,就自己动手做,拿木头做乒乓球拍,拿鸡毛做毽子,拿破布做足球,拿石头当铅球……可见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今天我们把体育课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自杀身亡;北京大学心理系一名曾患抑郁症的本科男生坠楼自杀;某大学新生进校两天就跳楼身亡;某大学大三男生因感情、学业问题,夜投珠江……
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没有经受过一点挫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宝贝,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体育教育活动过程是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对于每个人来说技术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时刻都伴随着。学生如果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心里就可以得到历练。正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在心理的起起落落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逐渐地对自身和社会有了客观的认识,当生活中的磨难降临时,就能从容面对。
体育课可以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意识,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培养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学生真具备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哪还会有开头的那些悲剧呢?
三、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北大中文系自杀的女孩生前在帖子中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死者一去百了,可是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心痛。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把人教育成死人了。为什么?因为学校教育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即:学生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社会,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责任意识,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少一些悲剧的发生。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角色。体育教育要求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保护,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其他人的安全。特别是在比赛中,学生承担的角色担负着大家的期望,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为了这一角色去承担相应的责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承担责任,建立起对他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纠正错位的价值观
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把人生的目标定错位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结果就是为了高分而学习,与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相去甚远。纵观中外人才成长史发现,人才的出现往往是基于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探索习惯。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依赖于兴趣——皮亚杰。爱迪生的例子妇孺皆知,其实质就是认知需要是一个人最强大最持久也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各级教育机构只管眼前的成绩。
体育教育有愉悦性情的功效,也有建立理性的作用。各种规格的比赛规则体现了法的精神。比如篮球规则是在国际篮联的组织下进行修改与补充,使比赛向文明干净、紧张激烈和富有魅力的方向发展。它的规则不是随意修改的,是遵循一定的精神修改的,如:公平、无利等。学生在有规则的活动中得到的是更自由、更开心、更充分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目标。这样在法律的熏陶下,在规则的约束下,既自由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也确立了理性的思维。从唯物论角度看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体育教育的功能有很多方面,以上只是列举的几点,若要体会体育教育的积极价值,只有参与运动才能体会到。
总之,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希望每一位体育教育者研究运用好这个教育的好手段。
面对高考升学率这一硬指标,素质教育却显得如此脆弱,令人深思。那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呢?
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就是因为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要有一些差距,往往是高分低能。有一个像笑话一般的事情,一个新生报到后把所有的衣服都编上号,几号衣服是几月份穿的,因为他根本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大家想这样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不是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而体育课的基本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到相应的技术和技能,培养动手的习惯和能力。记得小时候我们没有体育器材,就自己动手做,拿木头做乒乓球拍,拿鸡毛做毽子,拿破布做足球,拿石头当铅球……可见平时的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今天我们把体育课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一名毕业生,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自杀身亡;北京大学心理系一名曾患抑郁症的本科男生坠楼自杀;某大学新生进校两天就跳楼身亡;某大学大三男生因感情、学业问题,夜投珠江……
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没有经受过一点挫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宝贝,从小到大都是好学生。体育教育活动过程是各种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对于每个人来说技术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反反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丧时刻都伴随着。学生如果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心里就可以得到历练。正所谓“胜不骄败不馁”。在心理的起起落落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提升,逐渐地对自身和社会有了客观的认识,当生活中的磨难降临时,就能从容面对。
体育课可以培养热爱集体的情感,培养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意识,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培养心情开朗和愉快活泼的良好性格。学生真具备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哪还会有开头的那些悲剧呢?
三、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北大中文系自杀的女孩生前在帖子中写道:“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写的……对于亲人.我只能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死者一去百了,可是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心痛。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把人教育成死人了。为什么?因为学校教育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即:学生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社会,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责任意识,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少一些悲剧的发生。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要承担一定的角色。体育教育要求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保护,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其他人的安全。特别是在比赛中,学生承担的角色担负着大家的期望,学生就会有意识地为了这一角色去承担相应的责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承担责任,建立起对他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四、纠正错位的价值观
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把人生的目标定错位了,分数是学生的命根,结果就是为了高分而学习,与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相去甚远。纵观中外人才成长史发现,人才的出现往往是基于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探索习惯。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有依赖于兴趣——皮亚杰。爱迪生的例子妇孺皆知,其实质就是认知需要是一个人最强大最持久也最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而现在的应试教育根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各级教育机构只管眼前的成绩。
体育教育有愉悦性情的功效,也有建立理性的作用。各种规格的比赛规则体现了法的精神。比如篮球规则是在国际篮联的组织下进行修改与补充,使比赛向文明干净、紧张激烈和富有魅力的方向发展。它的规则不是随意修改的,是遵循一定的精神修改的,如:公平、无利等。学生在有规则的活动中得到的是更自由、更开心、更充分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目标。这样在法律的熏陶下,在规则的约束下,既自由地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也确立了理性的思维。从唯物论角度看只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体育教育的功能有很多方面,以上只是列举的几点,若要体会体育教育的积极价值,只有参与运动才能体会到。
总之,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希望每一位体育教育者研究运用好这个教育的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