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我想用我的方法”的话题。我想针对其中教师的困惑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正确认识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
我认为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应侧重于幼儿的自由游戏,让幼儿充分利用区角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就是说,幼儿在遵守公共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在这种情境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了解幼儿在干什么、怎么干,并在恰当的时机弄明白其想法。幼儿进行自由游戏时,教师不宜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幼儿游戏的路向。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区角预设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如本案例中的活动。我觉得本案例描述的活动过程及师幼互动非常好。教师尽管期望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但并没有强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佳佳的表现。从案例描述中我感觉到佳佳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好的,他把握了这个折纸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伸缩功能”,并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创造性地用更简便的方式制作出了具有“伸缩功能”的纸弹簧。在这种情景下,教师不该为幼儿没达到教师的预期而纠结,反而应为幼儿超越了教师而由衷地高兴。幼儿坚持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一种自信,多好啊!区角活动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
如何看待幼儿的表现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幼儿教育价值取向。如,我认为本案例中佳佳表现出的自信、理解力和创造力要比学会用教师的方法折纸弹簧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品质和能力能保持和发展下去,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幼儿的这种自信和创造力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
二、清晰地向幼儿表达教师的期望
案例中活动的预设目标对幼儿来说是不甚清楚的,可能教师本人也不太清晰。在活动中教师的期望究竟是什么?从案例所描述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感知到的是:把纸折成某种状态,可以像弹簧一样有伸缩功能。教师示范用一种方法折出了纸弹簧,使他们领悟到了所谓“伸缩功能”的含义。所以,幼儿所理解的教师对这个活动的期望可能是“把纸折成像弹簧一样”,由此,有的幼儿按教师的方法折叠,有的幼儿则自创折法。他们的做法及其产生的结果都实现了他们理解的目标。为什么非要用老师的方法呢?有的幼儿困惑了,因此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掌握这种规定的折纸方法和技能对其学习与发展很重要,因而把它作为活动的预设目标,那么采用让幼儿在区角自由探索的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了。教师应该向幼儿明确地说明活动的目标和所期望的结果,并参与到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同时启发、引导他们,以求活动的结果能和下一个活动衔接上,实现总的预设目标。然而,案例中教师只是简单示范后就把材料放到区角让幼儿去自由探索了,同时又期望幼儿能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做,这等于是让幼儿去猜教师的意图——折纸弹簧是为下一步做纸偶服务的。幼儿能明白吗?所以,当我们对幼儿有所期望的时候,应该向他们表达清楚,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目的是什么。当然。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幼儿能理解和做到的基石出上。
如果按案例中教师的意图——期望幼儿按自己预设的方法做,以实现用纸偶开展表演活动的目标,我可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直接向幼儿呈现一个折好的纸偶,让幼儿一下就能明白其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应该和幼儿一起探究纸偶是如何做成的,引导幼儿发现纸偶的结构,让幼儿决定制作纸偶的步骤和方法。在这种情景中,教师和幼儿一样是个探究者,并以此身份通过提建议等方式启发和引导幼儿。例如,建议“先来做纸偶的手和脚”,再引导幼儿深入到探索“手”和“脚”的折法上。
案例中教师的折法比幼儿自创的折法在技巧上更难些,不仅要求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而且需要幼儿具有对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如果发现幼儿不能折出所要求的“纸弹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观察他折纸的过程,发现他的困难在哪里,比如,是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协调。还是对两张纸条相折时的空间关系不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总之,预设活动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的计划活动,本质上是具有指导性的,只是指导的方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清楚地向幼儿说明目的和要求,并参与和伴随幼儿的整个活动过程,了解幼儿的实际表现和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并适时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应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案例中教师感到困惑或焦虑的是“预设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了,更何况我还打算开展延伸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用纸弹簧做纸人的手脚。进而做提线纸偶开展表演活动”。这些没有落实的预设目标究竟指向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向的是要幼儿做的事情,而不是指向做完这些事及在做事的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没有指向“教育应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这一价值,见事而不见人。
我们可以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仔细分析一下“折纸弹簧”活动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该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可能反映在促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对语言概念的理解(伸缩、功能)以及对空间方向和关系的认知等方面。如果我们预设的活动目标是“通过折纸弹簧的活动,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和对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那么案例中所描述的幼儿的表现就基本实现了预设的目标。而这样的预设目标是指向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而不是指向完成教师自己计划要幼儿做的事情的。
案例中,我认为教师困惑的节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幼儿教育的价值与幼儿学习、发展的关系,错把自己期望幼儿做的事情作为教育目标,而不是把幼儿通过做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发展作为目标。案例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是期望幼儿通过做指定的纸弹簧,最终用纸偶进行表演活动。因此当幼儿创造出的纸弹簧不能用在纸偶上时,教师就认为幼儿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明白如果强求幼儿按预设的方法做就有悖于多年来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实施原则。如果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创造就不能实现自己的预设目标,因此在尊重幼儿和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之间产生了矛盾。案例中所描述的幼儿的表现使我看到幼儿不仅理解了“伸缩功能”的含义,而且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还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吗?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并不是说案例中教师提供的活动以及相继想开展的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没有教育价值。而是说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目标(期望)的指向有值得反思和讨论的地方。案例中教师所预设的活动目标并不关注活动及其过程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而只关注活动结果(纸弹簧)及其对后续活动结果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上述困惑。
一、正确认识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
我认为区角活动的教育功能应侧重于幼儿的自由游戏,让幼儿充分利用区角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就是说,幼儿在遵守公共规则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在这种情境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了解幼儿在干什么、怎么干,并在恰当的时机弄明白其想法。幼儿进行自由游戏时,教师不宜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幼儿游戏的路向。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区角预设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如本案例中的活动。我觉得本案例描述的活动过程及师幼互动非常好。教师尽管期望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但并没有强求。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佳佳的表现。从案例描述中我感觉到佳佳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好的,他把握了这个折纸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伸缩功能”,并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创造性地用更简便的方式制作出了具有“伸缩功能”的纸弹簧。在这种情景下,教师不该为幼儿没达到教师的预期而纠结,反而应为幼儿超越了教师而由衷地高兴。幼儿坚持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一种自信,多好啊!区角活动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
如何看待幼儿的表现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幼儿教育价值取向。如,我认为本案例中佳佳表现出的自信、理解力和创造力要比学会用教师的方法折纸弹簧更有价值,如果这种品质和能力能保持和发展下去,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幼儿的这种自信和创造力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
二、清晰地向幼儿表达教师的期望
案例中活动的预设目标对幼儿来说是不甚清楚的,可能教师本人也不太清晰。在活动中教师的期望究竟是什么?从案例所描述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感知到的是:把纸折成某种状态,可以像弹簧一样有伸缩功能。教师示范用一种方法折出了纸弹簧,使他们领悟到了所谓“伸缩功能”的含义。所以,幼儿所理解的教师对这个活动的期望可能是“把纸折成像弹簧一样”,由此,有的幼儿按教师的方法折叠,有的幼儿则自创折法。他们的做法及其产生的结果都实现了他们理解的目标。为什么非要用老师的方法呢?有的幼儿困惑了,因此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如果教师认为幼儿掌握这种规定的折纸方法和技能对其学习与发展很重要,因而把它作为活动的预设目标,那么采用让幼儿在区角自由探索的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了。教师应该向幼儿明确地说明活动的目标和所期望的结果,并参与到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同时启发、引导他们,以求活动的结果能和下一个活动衔接上,实现总的预设目标。然而,案例中教师只是简单示范后就把材料放到区角让幼儿去自由探索了,同时又期望幼儿能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做,这等于是让幼儿去猜教师的意图——折纸弹簧是为下一步做纸偶服务的。幼儿能明白吗?所以,当我们对幼儿有所期望的时候,应该向他们表达清楚,让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目的是什么。当然。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幼儿能理解和做到的基石出上。
如果按案例中教师的意图——期望幼儿按自己预设的方法做,以实现用纸偶开展表演活动的目标,我可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直接向幼儿呈现一个折好的纸偶,让幼儿一下就能明白其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应该和幼儿一起探究纸偶是如何做成的,引导幼儿发现纸偶的结构,让幼儿决定制作纸偶的步骤和方法。在这种情景中,教师和幼儿一样是个探究者,并以此身份通过提建议等方式启发和引导幼儿。例如,建议“先来做纸偶的手和脚”,再引导幼儿深入到探索“手”和“脚”的折法上。
案例中教师的折法比幼儿自创的折法在技巧上更难些,不仅要求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而且需要幼儿具有对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如果发现幼儿不能折出所要求的“纸弹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观察他折纸的过程,发现他的困难在哪里,比如,是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协调。还是对两张纸条相折时的空间关系不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总之,预设活动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的计划活动,本质上是具有指导性的,只是指导的方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清楚地向幼儿说明目的和要求,并参与和伴随幼儿的整个活动过程,了解幼儿的实际表现和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并适时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应关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案例中教师感到困惑或焦虑的是“预设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了,更何况我还打算开展延伸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用纸弹簧做纸人的手脚。进而做提线纸偶开展表演活动”。这些没有落实的预设目标究竟指向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指向的是要幼儿做的事情,而不是指向做完这些事及在做事的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没有指向“教育应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这一价值,见事而不见人。
我们可以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仔细分析一下“折纸弹簧”活动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该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可能反映在促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对语言概念的理解(伸缩、功能)以及对空间方向和关系的认知等方面。如果我们预设的活动目标是“通过折纸弹簧的活动,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和对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认识,激发幼儿的想象与创造”,那么案例中所描述的幼儿的表现就基本实现了预设的目标。而这样的预设目标是指向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而不是指向完成教师自己计划要幼儿做的事情的。
案例中,我认为教师困惑的节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幼儿教育的价值与幼儿学习、发展的关系,错把自己期望幼儿做的事情作为教育目标,而不是把幼儿通过做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发展作为目标。案例中教师预设的目标是期望幼儿通过做指定的纸弹簧,最终用纸偶进行表演活动。因此当幼儿创造出的纸弹簧不能用在纸偶上时,教师就认为幼儿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明白如果强求幼儿按预设的方法做就有悖于多年来倡导的教育理念和实施原则。如果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创造就不能实现自己的预设目标,因此在尊重幼儿和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之间产生了矛盾。案例中所描述的幼儿的表现使我看到幼儿不仅理解了“伸缩功能”的含义,而且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还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吗?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并不是说案例中教师提供的活动以及相继想开展的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没有教育价值。而是说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目标(期望)的指向有值得反思和讨论的地方。案例中教师所预设的活动目标并不关注活动及其过程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而只关注活动结果(纸弹簧)及其对后续活动结果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上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