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匠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时常觉得要完成一件艺术品是困难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充斥着艺术。各种以艺术为名的论坛、出版物、演出、用品、食品,纷纷涌现,仿佛什么都可以是艺术。除此之外,还有治理公司的艺术、做董事长的艺术、炒股的艺术等。还有一些大师,不停展现其高超的说话或指导艺术。仿佛艺术成了唾手可得之物。但在一些真正的艺术家那里,谈艺术反而成了奢侈。
  我最近读日本演员树木希林的自传式随笔《一切随缘》,她写道:“我喜欢‘匠人’这个词。我并不是因为非常喜欢演戏才进入演艺界的,因此,我认为自己不是艺术家。只不过,演着演着就产生了责任感,最终坚持到了今天。但是,我没有什么强烈的执念。”树木希林一生出演了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她去世那年参演的获金棕榈奖的电影《小偷家族》。
  什么是匠人和艺术家?树木希林是这样划分的:“一部戏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在选服装的时候,我穿大家选剩下的衣服就可以了。我想,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不会考虑预算问题吧。”
  的确,有不少艺术家是不考虑预算的,他们热衷于兴建雄伟的楼宇,动用人海战术,呼风唤雨,搭建巨型平台。他们在台上扯着嗓门大喊,推出鸿篇大论,虚构幻境。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动不动搞“创新”,不按常理出牌。有人提出异议,他们便厉声斥责。
  匠人则小心翼翼,守规矩,讲规律。他们在乎点滴的日常和细节,从事实而不是言谈中获取真知,不轻易越雷池一步。但匠人的讲规矩,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树木希林所说,在盖房子的时候,她曾经拜托过建筑师,如果施工过程中不小心弄错了打孔位置之类,到时候务必告诉她。她不会要求他们进行更换或是修补,她想要好好利用这种失误。说不定,这样反而会建出比原先设计更有趣的房子来。如果只是进行修补,那失误还是失误。但如果顺势利用,失误产生的价值反而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的硬性规矩。但在某些艺术家那里则不一样,他们一边不断突破操作底线,一边又给艺术下绝对的定义,说这个是艺术,那个不是。
  这样的艺术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断麻烦别人。树木希林说,她极其讨厌因为自己的事情而麻烦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善后,这是作为成年人的责任。由此看来,匠人是能找到事物的共同点和共情点的,从日常生活中,抓住观众的心,可以说对人类观察至深,而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则往往目中无人。
  在树木希林看来,戏剧的有趣之处,不在于演的时候,而在于演完之后人们的表情。比如有人老是掩饰自己的假发,假发掉下来那一刻似乎一切就结束了,但树木希林觉得有趣的是之后的几秒钟,“有人装作若无其事,似乎没看见,也有人显得不知所措”。她说,《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奖,是他们对各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方式进行仔细观察、反复琢磨的结果。电影里每个角色都很鲜活生动。说到塑造角色,演员必须能够感受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我只想通过我的身体去扮演一个市井中的普通人而已,必须感受到日常性。”这跟某些艺术家是大异其趣的,后者高高在上,抛弃了日常性,对底层现实中发生的事既无感知,也缺乏共情能力,变成了空中楼阁。
  假艺术家太多,而合格的匠人太少。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做匠人,老老实实,画好素描,再去画那些巨大的、放在博物館里的巨作。不管电影或戏剧,抑或工业软件或芯片机床,首先都是匠人一点点打造出来的。日本人在这方面仍值得我们学习,日本大概因此成了制造强国。
  (鲁 灵摘自《环球》2020年第15期,刘 宏图)
其他文献
耳熟能详的事情,有时经不起推敲。  相传,战国时薛谭向歌唱家秦青学艺,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便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而是在城郊的大路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悲声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回去继续跟随学习,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要回家的事了。  这个故事原意是告诫人们学无止境,千万不可稍有成绩就自满。我以为,薛谭学歌,无出师门,很不好。学生想独立,老师不
期刊
我從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  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是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海底飞花摘自微信公众号“阅读经典短篇”,tango图)
期刊
年轻人决定到一个传说中盛产天才艺术家的国度探访,他想知道,天才究竟是怎样诞生的。  在一家小旅店住下后,年轻人来到艺术品市场。许多工匠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那里,可年轻人所见到的都是一般的作品,他多少有些扫兴。  年轻人离开了喧嚣的市场,继续往前走,这时,从一扇木门里传出的轻微的敲击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年轻人透过虚掩的木门,向里面看去。  各种各样的动物石雕中间,坐着一位年輕的女子。虽然那些石雕还没有
期刊
有时候,我想让这些事情停止。  比如谈论新冠病毒、掠夺、暴行。  我迷失了。  我开始相信这种“新常态”就是真实的生活。  后来,我遇到一位87岁的老人,他说自己患过小儿麻痹症、白喉,参加过一些抗议活动,但仍对生活充满憧憬。  当我说2020年对他来说一定特别具有挑战性时,他似乎很惊讶。  “不。”他慢慢地说,眼睛直盯着我。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不要只通过报纸上的标题来看世界,我是通过我周围的人
期刊
出生前我就爱你  這说不通,我知道。  没有眼睛前,我就看见了你的眼睛。  而从那一刻起,我就生活在每时每刻  都能看见你的渴望中。  这渴望以身体为形钻进时间,  它随身体的圆满而生长,  随身体的亏缺而生长,  它比身体更长久。  出生前我就爱你。  这说不通,我知道。  很久以前,我瞥见了  你的颈和肩,你的脚踝、脚趾。  从那一刻起,我就在为你感到孤单。  这孤单以身体为形出现在地球上。 
期刊
最近我开始看《简·奥斯丁传》,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奥斯丁太太一生育有8个子女,为了让牧师公馆更整洁,更容易管理,她会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四个月亲自哺乳,然后把婴儿交给村里的乳母照顾一年或18个月。换句话说,她没那闲工夫亲自照料婴儿。  简·奥斯丁出生3个月后,被送到村庄里的养父母家抚育。她要等到能开口说話,会和人沟通,稍明事理时,才回自己家。那个时代的母亲,好像很容易持有这样的观点,“想方设法摆脱他
期刊
沿着清晨的查尔斯河,我依照自己的步调信步慢跑,却被大概是哈佛新生的女生们从背后一一赶超过去。她们大多娇小玲珑,苗条瘦削,身穿印有哈佛标志的深红色T恤,一头金发扎成马尾辫子,一面听着崭新的iPod,一面英姿飒爽地沿着道路向前直奔。  人们无疑从中感觉到了某种具有攻击性和挑战性的东西。她们似乎习惯一个个地超越别人,而不习惯被别人超越。她们一望便知是优秀的,是健康的,深具魅力,严肃认真,而且充满自信。她
期刊
治疗中的阿尔  在“《读者》光明行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义诊现场,一个长得虎头虎脑,却总是眯着一只眼睛,走路也有些偏斜的小男孩引起了医疗队专家的注意。经过检查,小男孩被确诊患有重度弱视,左眼视力仅0.1。  小男孩名叫阿尔,刚满10岁。阿尔的爸爸在他两岁时因病去世,妈妈是一名环卫工人,为了维持生计,还打着几份零工。  其实从上一年级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开始,阿尔就知道自己的视力不好,但因为还
期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这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这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并引起巨大的争议。原因是文章用词生僻,长句叠加,这种晦涩复杂的表达方式,给大部分普通理解水平的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  首先,我并
期刊
有两名登山者。第一个人掉进一个冰川的缝隙里,你本来可以帮助他、营救他,但你没有这么做,結果他死了。你将第二个人主动推进冰川的缝隙,不久后,第二个人也死了。这两种行为的错误程度哪种更严重呢?理性地看,这两种行为同样应该遭到谴责,无论是放弃不救,还是主动谋杀,二者的结果都是死亡。但某种直觉告诉我们,放弃不救不如后者严重。这种思维上的错误人们称之为不作为偏误。不作为偏误总是出现在无论放弃还是行动都会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