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 关于爱情,我还没动笔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午十二时十六分,麦家已经抽了六根烟。他希望一天的烟量控制在十根以内,但经常做不到。也无所谓,年近半百,快知天命的年龄,麦家想平和再平和。『一个人在二十岁时不愤世嫉俗是没出息的标志,一个人四十岁还愤世嫉俗也是没出息的标志』,他说。
  2011年2月,由麦家小说《刀尖》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麦家就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刀尖》播出,一场小规模文化圈内的聚会上,麦家向道贺的人说,这部剧拍得他自己一点也不满意,然后,皱着眉心,摇头,不愿再言。
  自那时起,麦家只通过微博、博客与外界作一些小说之外的交流。谍战江湖中的杀伐决断,在他的生活和文字中爽落淡去。关于写作,留下最后一部谍战小说《刀尖》封笔时说的,下次再见,将是爱情。
  人到中年,历经过时代变迁,翻滚过谍坛风雨,那个总是皱着眉头的谍战开山作家越来越家长里短,过去的一年,他在杭州西溪边的大房子里开起了咖啡馆,打算在花簇水榭间与年轻的写作者玩一玩文字游戏,给孩子做做早餐,谈谈爱情。
  “几乎所有的爱情都以‘你好’开始,以‘你好坏’升华,以‘你好牛’进入高潮,以‘你好吗’衰弱,以‘你还好吗’结束。只有一种爱情不变。”
  2012年农历九月十三(阳历10月17日),麦家父亲去世周年祭。
  早晨六点钟,麦家起床,从杭州赶回富阳老家祭祀。烧了一小时的纸钱,论金额,少说百万。风大,纸灰满天飞,麦家母亲说,这样好,飞得越高父亲取得越多。纸灰呈灰白,母亲也说,这样好,白说明父亲在阴间活得清白。母亲还要麦家这些子辈在灰堆上盖手印,男左女右。讲究之多之庄重,让麦家时觉得父亲没死,只在远方
  麦家父亲是一个农民,只读过一年私塾。在麦家看来,父亲是极有“慧根”之人,甚至他自己的“慧根”也是父亲给的。老一辈父子之间的交流习惯,言谈极淡。麦家的印象中,父亲第一次找他聊天,是他即将初中毕业的春节假期。麦家父亲带着儿子在学校外面走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说:“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父亲的话是麦家人生中记在心里的第一个“哲理”,已经准备好读完“最后一学期书”的麦家全然换成了另一个人,在全校两个毕业班总共98名同学里,成为五个去更远的地方读高中的人之一。
  一晃,麦家的独生儿子现在也到了麦家当年听父训的年龄。 儿子进了青春期,装酷先从麦家面前开始。
  麦家爱儿子的方式从烧一顿早饭开始。清炒大白菜,一杯冰牛奶,三只包子,在某个特殊的日子里,麦家做好这样的早餐,送儿子到电梯口,现学现卖地用英语说一句”愉快一天”。儿子对麦家眉毛一扬,算是回音了。麦家回想自己和父亲的相处, 当年那句“哲理”也许是农民父亲想过几个通宵、讨教了某位老师,更也许是挖空心思后的“灵感突发”,但无论如何,那句话让他换了一颗心灵,一台发动机,进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直未从写作中抽出身、又家教很严的麦家这才发现跟儿子交朋友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那种极少却能改变一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存在了。“装吧,父亲总是孩子的练习场”,麦家感叹。儿子嫌他老了,落伍了,不爱跟他嗦。到了这会儿,严厉也没有用,底牌在独生子手上。
  麦家开始转变对儿子爱的方式。想做一个慈父,多悄悄地做一些儿子需要的事,多留一些感动给儿子。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麦家越来越这么想。
  “我年近半百了,快知天命的年龄了。”到了这个时候,麦家把爱当成一种日常之事。封笔时,麦家留下的念想是爱情。“能把爱情培育成亲情一样永恒,才见一个人的修养和福地。”麦家这样说,而其实,再跟他深究,相信爱吗?“信又怎样?不信又怎样?难道不信就不去爱了?有些东西不必去思考,只要去经历就行了。”麦家更喜欢这种冷暖自知的方式,在爱情面前,他说自己是个无知者,越爱、越说或越经历,越不晓得它是个什么。
  “几乎所有的爱情都以‘你好’开始,以‘你好坏’升华,以‘你好牛’进入高潮,以‘你好吗’衰弱,以‘你还好吗’结束。只有一种爱情不变。”不变的是什么呢?追问一百遍,麦家还是扔过来一句:“我的态度还是不变:不说,不告诉你。”
  “你总有因为做错了事而沮丧的时候,比如本该收获90分,结果不知怎么地只拿到80分。这时候你需要对自己说:嗯,没事,其实什么事都没发生,我们要学习享受成功,而不是为完美挑刺,不完美才是真理和现实。”
  麦家最近的出品,是《非虚构的“我”》,一本收录了他近五年来在报刊发表的散文集。《非虚构的“我”》中,从《暗算》、《风声》、《解密》谈起,谈了“文学的创新和责任“。
  2003年,麦家的第一部谍战小说《暗算》在国内出版,在台湾率先“轰动”。台湾中情局买了20本用去研究军事情报。台湾波西米亚出版公司得知这一消息,迅速向麦家购买了包括《暗算》及其姊妹篇《解密》在内的繁体字版权,并很快出版。台湾中情局再一次采购了五百套。从这时起,从麦家笔下写起的谍战题材成为一种风暴,从图书到影视。
  到出版于2011年底的《刀尖》为止,麦家总共写了5部长篇谍战小说。自《暗算》开始的谍战题材写作是麦家对”文学的创新“。虚虚实实的密码、对号入座的背景,还有丝丝入扣的逻辑,在麦家笔下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非虚构的“我”》也是麦家对自己这种写作的一次剖白。麦家一向不大情愿用“谍战”两个字来定位自己的作品,他更愿意说他写的是“特情小说”或“新智力小说”,因为它们更多关乎的是侦听、破译、解密,和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并不对称。
  《刀尖》之后,麦家封笔了。对于一位正当大热的作家来说,这并非轻举妄动。很显然,经过《暗算》、《风声》、《潜伏》等一轮又一轮电视剧、电影的热播热映,国内谍战文学已越来越浮夸、虚躁。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部佳作,多数作品内核被原材料所局限,外观被商业规则所绑架,导致实料焦槁,情节投机,人物单薄,历史观混乱,责任感缺失,留下的只有一个空洞的立意架子和一件华丽的谍战外衣。这是麦家封笔的理由。   一个更深层的理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就是对读者的不负责。麦家说。一半真实经历一半文学创作,写到《刀尖》,有过情报机构工作经历的麦家已经纯粹是一个历史回顾者和再现者。他要呈现的是“一份特殊的遗产”,为此,封笔之作他整整写了八年。
  爱情小说是麦家想让自己轻松一点的新起点。说这话是2011年,两年过去了,麦家随手聊家事、情事,甚至经常写一些诸如“你总有因为做错了事而沮丧的时候,比如本该收获90分,结果不知怎么地只拿到80分。这时候你需要对自己说:嗯,没事,其实什么事都没发生,我们要学习享受成功,而不是为完美挑刺,不完美才是真理和现实”之类的心灵鸡汤,却不见他笔下爱情的面目。
  “作家的宣言是靠不住的”,麦家用这句话打发了问他新作的人。
  他确实想写一部当代人的爱情小说,但步履维艰,几次动笔都不了了之。 孩子的问题、爱情的问题、写作的问题,人到中年的麦家,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会少。过去的一年,麦家处于一种慢速生活,观察和体会写作之外的生活。而不管写作的问题还是生活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阅读。
  不管他人信不信,阅读可以让麦家的大部分思考流畅起来。他没有写作,用一年多的时间读书、装修房子。他以前读的书以文史方面居多,“文”多于“史”,现在读起来,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史”多了,“文”少了。“想象和回忆是一个文人的一对翅膀,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偏袒。”麦家这样说。他甚至还想找点农活干干,在不写中培育写作冲动。
  麦家心里想着一句话: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话说。
  “这是个放纵的时代,人们都比着盛开欲望之花,这时候你跟人去比吃得多没什么个性,‘限制’才是个性和力量。”
  采访的时候,中午十二时十六分,麦家已经抽了六根烟。麦家希望一天的烟量控制在十根内,但经常做不到。“做不到也无所谓,一方面总不可能事事心想事成;另一方面我以为香烟的害处是被妖魔化了。”
  再往前几日,麦家给苏童寄了四条香烟,祝他又添“孙子”。音乐剧《大红灯笼》要上了,它和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样,都是苏童的孩子《妻妾成群》生的。麦家把这件事写在微博上,还延伸了 一下,“男人都有个隐秘的愿望—妻妾成群;马克·吐温说,戒烟有什么难的,我都戒一百次了。”
  罢了,像写不下去便不写了一样,麦家不跟自己较劲了。“人可以一辈子不走进寺院,不可以一辈子不面对自己。”麦家在散文作家沁兰的书里看到这句话,感受到了“平和”的禅意。领略如此殊胜的法门,麦家把它当成一种福分。麦家的想法和麦兜的如出一辄,现在面对的这个世界太生硬、太空洞、太喧嚣。人们需要安静下来,让内心有足够的柔软去面对这个硬梆梆的世界。
  麦家经历过一个“信仰时代”,回头一看,“那叫什么信仰,蒙昧人的玩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的信仰缺失了也罢。所以,现在的形状下,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殊胜法门,安得一份福分,但肯定也不能回到“文革”时代去忍饥挨饿。
  文学是麦家的宗教,通过写作,如果能表达一点点他对这个世界的一点点看法,足矣。
  麦家给自己的“宗教”找到了安身之处。在老家富阳上林湖,他正在筹备开设一间“麦家理想谷”。一楼可以看看书喝喝咖啡,二楼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写作空间和住宿。作为书店、咖啡馆和写作营的“书店综合体”。麦家希望“理想谷”是一个具备创作封闭性和思想流动性的交流据点和交友栖居地。另一方面,在家封闭写作七、八年的麦家,出关以后,想在孤独的时候,有一个大厅,和五湖四海的人聊聊,想写作之时,把门一关,又谁也打扰不到。
  麦家的生活算得上幸福。他自己也愿意带着爱意感怀。“幽远的名字是幸福”,麦家眼中的幸福必须是单纯的,单纯一点,欲望就可以少一点。欲望是个永远无法满足的东西,如同多米诺骨牌,打开一扇门,紧接着其他的门跟着就打开了。就像浙江档案馆要建一个浙江名人馆,让麦家说些标准。麦家一边捏着鼻子说了一些“尴尬”话,一边找地方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以成败论英雄已经是一个错,现在人爱以金钱的多少来论成败,就是错上加错了。”
  绝大部分欲望是无用的,只会让生活变得复杂,一复杂就会茫然。十多年前,麦家给自己的欲望设置了一条界线,每一年少吃一种动物。现在,麦家能吃的荤菜已经少之又少了。麦家并不喜欢现在的常住地杭州—太闹了,节奏太快了。他把自己划分在都市之外。
  “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麦家说他属于简单的几个人和几件事,听音乐也是慢节奏调调。只有慢下来,麦家才能看得清人和事,包括他自己。
  “这是个放纵的时代,人们都比着盛开欲望之花,这时候跟人去比吃得多没什么个性,‘限制’才是个性和力量。”往前冲着冲着,麦家就想停下来,等一等被落在身后的灵魂。
  [对话麦家]
  感情没了怎么写作?
  记者:对你来说,现阶段,感情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和份量?
  麦家:感情没了怎么写作?只要我还在写作,我的情感就还是饱满的。写作说到底是情感的外溢,是因为你深深地爱着或者恨着这个世界,主要是人。
  记者:你说,“你是你人生的作者,何必把剧本写得苦不堪言。”你对自己在剧本上写下的最满意的一笔是什么?
  麦家:爱上文学,坚持写作。
  记者:当下时代,一件有精神内核的作品,再加上良好的市场反馈,才算成功。对你来说,这种成功难吗?
  麦家:这种成功很难。甚至我觉得我从来都没成功过。也许是清高,也许是自卑,我一直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
  记者:你看重、遵守传统礼制和生活方式吗?在传统的老习惯慢慢被淡忘的时候,是否会刻意去存留它们?
  麦家:对你们八十后的人来说,我就是传统了。我可以抛弃所有,但无法抛弃自己,时间已经在我身上刻下了“传统”,我想抛弃抛不了了。当有一天我被你们抛弃后,我也心甘情愿,并且相信有一天你们也会步我后尘。我喜欢跟年轻人交朋友,但从不羡慕他们的年轻,因为我也曾经年轻过。   记者: 人可以战胜年龄吗?
  麦家: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贝雷·阿尔德里奇有一句广为人捧的名言: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40岁后,这句话荣登我日记本扉页,我以最真诚的态度和最醒目的标示,指引自己尽可能抚平心绪的波澜,压缩身躯的欲望,自感“受益匪浅”。
  记者:有人说当作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独处,你是一个乐于独处的人吗?
  麦家:写作是个孤独的职业。作为一个作家,不管是做人还是做文,喧嚣终归是他的敌人。享受孤独是要有资本的,对人对事有见地,有思想,有审美能力,文字成了你的朋友亲人,这样孤独就会成为你的花园,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记者:对作家身上担任的社会职务怎么看?对写作有无影响?
  麦家:这要看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如果你从心里迷恋它,为了得到它去付出,去经营,这样当然会影响写作,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人的写作不过是得到这些名誉和头衔的途径。但我身边很多朋友,虽然有很多社会职务,但他们不以为然,这些职务也不过是对他们写作取得成果的另一种肯定方式。
  记者:你有没有非常喜欢的作家?
  麦家:太多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偶像级作家,比如卡夫卡、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我都追随过,现在我很喜欢喜欢拉美的一个新冒出来的作家波拉尼奥,他写过《2666》、《荒野侦探》等小说。
  记者:你的一些观点和言论越来越平和了,是心态、年龄的原因?
  麦家:一个人在二十岁时不愤世嫉俗是没出息的标志,一个人四十岁还愤世嫉俗也是没出息的标志。年龄肯定会影响人,我年近半百,快知天命的年龄了,理该变得平和一些。但我觉得我还是不够平和。外人看,我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其实,我时时感到沮丧。因为这时代与我的愿望是有距离的,物质的过分泛滥、强势和情感的过于复杂、虚假,歪曲、掩盖、抽离了太多东西,包括公理和常识。
  记者:邀你上腰封推荐新书的人那么多,什么样的书你才会真心推荐呢?
  麦家:我其实不爱跟人推荐书,因为人和人不同,有些书是我的良药,但对你可能是毒药。正如生活中你的朋友往往是要通过交往去发现的,而不是靠人介绍。书就是朋友,你得自己去寻找。
  记者:你对历史持什么样的态度?
  麦家:作家关注人性。而对人性来说,历史和现实是一回事,古人身上的善恶今天我们身上照旧。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作品我们都能看,能理解,能欣赏,就因为人性其实没有大的变化。
  记者: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吗?
  麦家:我觉得我没理由乐观。
其他文献
英国电子音乐大师、著名制作人Bian Eno是以喜欢跟人合作出了名的,愈老愈甚。本世纪他入册现今最出名的独立电音公司Warp以来共出过三张唱片,那么,近来刚出的第三张“Lux”,终于是他的纯个人作品。他称之为其“思考时用的音乐”系列的第三张,前两张是1975年的“Discreet Music”和1993的“Neroli”。先不管他这些麻烦的分类法,总之,“Lux”是这位被誉为开创了Ambient
期刊
曾与计划派学者当面论证,猛烈抨击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的言行,超越了被商业绑架的经济学家在当下民众心目中的暧昧形象,成为国人仰慕的传奇学人。  花发宽额,已逾80岁的吴敬琏依然嘴不留情,再次猛烈批判权贵资本主义。而这种尖锐批评,贯穿于他几十年来的学术生涯。  尤为显著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他运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的“寻租”理论对转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官倒”等腐败现象的实质。其时,权力与资
期刊
他自嘲为『不良老年』,有人形容他邪气,但无一不被他自然流露的大家之气所折服。他为人做事的低调与智慧,已成为后辈难以企及的传奇。  “想不到我现在在出版界做了60年,这60年里我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我今天可以概括的告诉各位,就是做下手。”沈昌文在他80岁寿诞茶话会上,玩笑依旧。他的低眉与幽默,智慧与传奇人生,在前来给他祝寿的各路文化大佬的叙述下,莫不让人叹息。  在作家王蒙眼里,沈昌文是出版工作的人
期刊
如果一对自我中心的男女厮混在一起了,怎么办?他们认识了一年,两年,也许是许多年。他们疲惫了,可是,他们仍然在一起。  如果那个男人非常有钱,他就会把那个与他一样自我中心的女人留在那所老屋里,自己去一个新的屋子,很快地又找回了一个新的女孩子,不管她是不是也很固执,聪明,讨厌,或者自我中心。  现在的男女们并不是很有钱,有钱的男女是永远的神话,他们生活在媒体的灯光下,被微博的目光照亮,他们生活在小说电
期刊
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应是社会的中坚与脊梁。社会的变革,也常常由他们发起,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但诟病知识分子的声音,自近代而来,不绝如缕。杨宪益晚年为自己预写四句挽联:“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年昏昏,老而无耻(齿)。”其后附有几句说明:“此是近来自书挽联也。近百年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大抵如是,此乃时运使然不足为怪也。故陶潜云:‘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而留居海外的赵复三先
期刊
既要有一个很宏大构局,又必须有局部灿烂和精美,还要经得住多视角多方面挑剔。但是,这些标准,这些挑剔,都是张炜个人的标准。  35岁前,张炜写作很凶猛,几乎每天写,深夜两点半以前没睡过觉。那时候他白天编档案,晚上业余写作。身体好,创作的冲动高。几乎在写作中疯狂。40岁的时候,张炜开始专职写作,一般白天写,没有固定的习惯和时间,非常想写的时候,连续写很久,不想写的时候,好几个月不碰桌子。完全凭借创作冲
期刊
杨显惠是一个勇于直面苦难,用文字向现实发起猛烈一击的英雄。然而,他前进的姿态实则并不勇猛,他只是坚忍、执着。这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杨显惠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深锁的眉、布满沟壑的额头、花白的头发,饱含苦难的一张脸,让他看上去全然不像一个六十来岁的人。太多由于苦难和死亡留下的伤痛占据了他的生活。时至今日,他依然无法放下那些沉重的历史。  那是一段关于饥饿的历史,也是一个尘封了数十
期刊
根,在地下四处蜿蜒而生,为植物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幼芽看似柔弱,但为了接触到阳光,它们努力生长,甚至可以钻透厚厚的砖墙。—珍·古道尔  珍·古道尔 国际“根与芽”组织创始人,年近80岁。《时代》周刊称其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她曾获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此前该奖项仅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两位人士获得过。2004年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荣封为皇家女爵士
期刊
既可近距离接近明星,交游上流,又能跟随明星出席公众场合,分享恭敬与名利,表面看来,明星经纪人是一个耀目又赚钱的职业。但在光鲜背后,如何经营明星是一门江湖显学。作为明星的大管家,经纪人不仅要『管吃管喝做保姆,明星隐私能保密,贴身出行做保镖,营销艺人做保险』,眼光还要稳、准、狠,足够专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经纪人对彼此距离的拿捏—既不能太近,如此容易扎伤彼此;又不能太远,这样会间离感情,难以彼此信任。
期刊
透过一个小小的黑匣子,  诗人拥有了另一双挖掘世界的眼睛,  而随着快门的咔嚓声,  世界也拓宽了理解诗人的又一面维度。  透过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会发现他们眼中的色彩、角度,  都渗透着一种与他们笔下文字如出一辙的诗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