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融入专科学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高尚道德情操有重大意义。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研究三线建设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耦合性,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三线精神;思政教育;路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于战略考虑,国家启动了宏伟浩大的三线建设工程,在中国西部省份大规模开展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一批又一批工人、军人、干部和知识分子投身到三线建设中去,创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硕果累累,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更是孕育了伟大的三线精神,其内涵可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建设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延续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砥砺奋斗精神的伟大表现,激励一代代人为了祖国建设而奋斗。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核心,肩负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大专院校是应用型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育人的根本,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祖国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2019年3月,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对大学生三观形成和品德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线精神不止是代表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民族风貌,更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下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好三线故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领悟三线精神,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弘扬和践行三线精神,是三线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
  一、三线精神融入专科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三线精神,把三线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相结合,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拓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思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贯穿三线建设精神,指导学生传承三线精神,有利于促进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好的为大专院校的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领和帮助,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目标。
  理论性方面,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们在长期的三线生产实践过程中共同缔造的伟大精神。首先,这种精神对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和高尚道德情操有重大意义,将其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厘清德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巨大价值。其次,把三线精神融入大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该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特征。再次,在对三线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三线精神的内涵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思想武器,为学生成长为让国家强起来的一代新人助力。
  在实效性方面,三线精神教育在大專院校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提高大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益于完善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推进各地大专院校的教育发展。其次,三线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能够促进各大专院校地区内生发展,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再次,三线精神和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助于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中国梦的圆梦者。
  二、大专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既是学生人生发展的指南,也是学生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该课程在主要培养学生德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随着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专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思政课程的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
  (一)大专院校思修课程教育主干力量不足
  由于大专院校的教学具有鲜明的行业实践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更加重要。在四门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比思修课程更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三门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教师队伍往往都在该领域深耕多年,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思修课程内容虽然丰富,但知识的连续性薄弱,没有一脉相承的主干知识体系,教师在掌控教学内容方面就有更多的顾虑。多数大专院校思修课程的教师队伍人才储备乏善可陈,有的院校思修课程是其他课程教师代为授课,甚至是辅导员和学校管理干部兼职,他们往往对思修课程的定位有偏差,严重影响思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大专院校思修课程教育模式与方法落后
  思修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基石,理论性十足却实践性薄弱,教学过程严重依赖课堂教学,单纯的理论讲解令学生枯燥乏味。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革新,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也变得丰富多彩,比如通过音乐、视频、图片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类似的教学手段革新依然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不足以完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依然需要在教育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三)学生对思修课程的重视不足
  社会经济体制的现状滋生出一些不良思想正在慢慢侵害学生,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这些不良思想对学生的三观有深远的恶劣影响。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院校,除了思政相关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基本把思政课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少有学生真正渴望在思政课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也是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不在乎不重视,是学生价值观念不成熟,人生信念不明确的侧面反映。
  三、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路径   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本原则应遵循课堂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遵循三线精神与思修课程内容耦合的统一;遵循三线精神与思修课程课外实践的统一。在三个原则下,挖掘思修课程中蕴含的三线精神,拓展思修课程的维度和深度。
  (一)以课堂教育为核心,贯穿三线建设历史与精神
  1.三线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
  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倡导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人生观的深刻道理。无数的工农群众,科研人才在党的号召下,远赴祖国腹地投身三线建设,展现他们非凡的人生追求。第二章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事迹,比如“攀钢一百单八将”、“六朵金花”、“知难而上的红姑娘——杨桂兰”、“社会主义铁牛——唐大黑”等等。他们都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把青春和热血洒在山野乡间,滋润一方沃土。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线建设中有大量的国防工业设施,在那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年代,一批又一批科研学者不断改革创新,突破技术壁垒,为我国国防事业、工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三线建设的重大成果重庆816核工程,绵阳两弹城,攀枝花钢铁厂、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等。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爱国主义承载了个人对祖国深深眷恋,体现人民与祖国互依互存的关系,表现为个人对民族及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三线建设者对党的信仰,对祖国的热爱,是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第三章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内涵之一,创新能力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智慧,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三线建设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布局,加强了国防战备能力,诞生出一批工业强市,对于中国社会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变。从“革新能手——吴恒泰”、“快速掘进工——戴世森”的事迹向学生阐明争相创新,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保障。
  2.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线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三线精神源自工农革命大众对社会的改造,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与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鲜明的红色革命精神有所不同的是,三线精神增加了和平年代对于国强民富的强烈愿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他们为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而奋斗。
  3.三线精神与思想道德的融合
  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中国革命道德源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直观表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中国革命道德越是在艰苦的环境越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三线建设是人民的功劳,其中也有不少先进的人物事迹,他们抱着对中国革命的忠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是个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抱负和优良道德情操的表现。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者,为了人民群众的福祉,团结协作,克服一切困难造就三线建设的伟大奇迹。
  第五章第四节“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培养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承担社会道义和责任,提高集体意识,奉献意识。三线建设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不为名利,不惧艰难险阻,扎根西部,是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生动案例。
  (二)以课程实践为导向,建设以传扬三线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之外所有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第一课堂的教学局限。思修课程历来以第一课堂为主,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不足。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在三线建设旧址开展社会实践研学,访谈三线建设老人,搜集三线建设故事,探访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渊源,不但能更好地利用三线建设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的艰苦岁月,启发学生对于三线精神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的真切感受。目前国内三线建设旧址众多,部分重点项目的旧址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有的三线遗址已经作为城市的名片美名远播,三线精神也与城市气质融为一体。作为三线建设城市的典型,攀枝花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除此之外,湖北十堰,陕西汉中,四川绵阳,贵州六盘水等三线建设代表城市也是三线精神社会实践研学的上好选择。
  (三)以三线精神为蓝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除了思修课程,思政教育的其他三门课程与三线精神也有较高的契合度。选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与三线精神关联的内容,整合成一套完整的三线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材料,理论与实践统一,结合史实材料,形成独具一格的“三线文化”。将“三线文化”纳入课程改革,加入通识类课程选修,让真正热爱三线建设的学生了解更加透彻,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三线建设,领悟三线精神、传承三线精神。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仇梦钦. 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分析[J].长江丛刊,2018(11):263.
  [3]朱云生,何悦,杨学平.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高教学刊,2021(15):156-160.
  [4]蒙丹.将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2021(16):58-60.
  [5]王袁媛,袁秦英.延安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路径[J].山西青年,2016(7):13-14.
  基金项目:绵阳市2020年度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SXLSWH2020ZC03)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王英明,出生年月1979.12.05,女,四川绵阳,汉,硕士,职称:讲师,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是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其办学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加強学生管理工作是推进教育工作优化创新的关键一环。由于高职学生整体素养较差于高等教育学生,所以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相对较差,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稳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持续深化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加强学生管理办法的研究,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此,本文探究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国家各个行业都在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快速改革和发展,教育行业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引进互联网设备,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便利之处。基于微课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介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高职;应用英语;运用
期刊
摘要: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有着极强的知识性,不但是教育变革的载体,还是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在高校中开展思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且课程思政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文章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根据大学英语特征,针对课程思政的思路及落地路径开展了分析,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视听说课程  基于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人才培育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就外语教师而言,他们承担着培育外
期刊
摘要:“很”和“真”是现代汉语中较常见的程度副词,使用频率较高,有一定相似性。语义上二者都表程度深。但“很”表示程度比一般水平高,没有达到最高点;“真”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较深,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语法上二者组合能力相同,但组合后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同。语用上两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不同。实际应用时需加以辨别。  关键词:程度副词;“很”;“真”;比较  现代汉语中,副词基本作状语,几乎都能修饰动词,
期刊
摘要: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需求,从基层的体力劳动者到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业内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物流管理教育发展起步晚、时间短,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与市场相背离,不符合实际需要。本文主要针对物流教育存在问题,对物流教育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方案。  关键词:物流、教育、改革  物流在当今中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在逐步发展,产业规模
期刊
摘要: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12月2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
期刊
摘要:能力本位教育是指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体系,也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行为化教学目标,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和评价学生的标准,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职业能力水平。本文基于能力本位思想,做汽车涂装技术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让学生毕业即拥有汽车涂装作业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能力本位;改革;探索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
期刊
摘要:课程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PDCA循环模式构建“课程改进螺旋”,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健全制度体系,利用高校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管理系统进行课程诊断,通过系统对诊断指标各选项进行数据汇总、展示的结果,对课程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课程诊改分析总结报告,对课程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有效推动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质量 ;诊断与改进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态化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也因此备受瞩目。生态设计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针对性的利用生态技术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各种设计处理方法将空间与自然巧妙融合到一起,寻求绿色生态与现代空间之间的平衡感,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笔者在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绿色办公;自然融合;发展理念  本文主要通过对绿色生态设计在现代办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