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_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本文试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具体实施。具体表现在:引领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感悟自然美、评价社会美、鉴赏艺术美。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引导和启发,教师要营造美的氛围,强化学生朗读、涵咏,诱发其通感,披文入情,发现“自我”。使学生善于区别假恶丑和真善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当代台湾知名画家、作家蒋勋先生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我们要培养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在全社会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有义务首先扛起美育这面大旗,培养学生在美学方面的素养与发展。大家知道,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特点,其美育的广泛性、便利性和深刻性远远超过数、理、化等其他学科。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选文有很多经典美文,这些文章涉及众多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美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照语文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途径和方法,而不混同于一般的审美教育。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一、引领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
  首先,感悟自然美。自然美指一切存在于自然界的美的事物,比如壮美的山川、湍急的河流、广袤的大地,也指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比如园林、花展等。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给我们极大的审美享受。感悟自然美,可借助教材对自然美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想象,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中的自然美通常是以自然的人格化的形式表现的,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的自然美,对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具有直接的意义。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经过想象和理解,可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里的人们那种自然的美。而他的《荷塘月色》,通过通感、比喻等手法,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荷塘的宁静、荷花的袅袅婷婷、荷香的清新馥郁而又淡远,以及荷叶的无边风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还可从情景交融中感悟自然美。所有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甚至投入自然的怀抱,去发现自然与人的内在和谐统一。让学生明白,自然美是随着人的社会活动而变化的。自然美应该蕴涵人类的劳动创造,是自然景物和人类社会属性的统一与融合,是人化的自然。如教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先是感受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继而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再比如:梅兰竹菊,在中国被誉为植物四君子,人们赋予它们以一定的人格象征意义,我们看到它们,想到的是高洁的人品、高尚的情操;松树和仙鹤,中国人以之为长寿之征。凡此等等,不可尽数。明白了这些,我们对屈原的自比为香草美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等,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自然界的这些景物,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总之,根据课文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自然美,可直接使其人格、气质得到完善和发展。
  其次,评价社会美。社会美指人类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的事物的美以及人类精神、行为的美。这里所讲的社会美,侧重于后者。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具有最重要的价值。人的美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
  形象美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社会造就的。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中年闰土的木讷、呆滞、愚昧是由于贫困生活给他的重压、旧社会对他的摧残;《最后一次讲演》里的闻一多,其言行一致、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形象能够给后人以社会美的熏陶,是追求个性和自由的青年的典范。
  心灵美则表现在品德高尚、情操美好、无私奉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教材中不乏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作者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态度;另外,课本里显示心灵美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穷苦卑微但又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老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后,就能使学生具备评价社会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见贤思齐,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塑造美的心灵。
  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社会美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知识背景。一个时代的文人心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多角度的交织及其影响所造成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知识分子思想感情上的折射。比如,任情率性的魏晋名士风度那样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是魏晋时代特有的产物。魏晋世乱,文人思治不得,同时科技却得到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张仲景这样的科学家,人们对前代的“天人感应说”有所质疑,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神灵福祉的企求。魏晋人发现自己不再渺小,于是那些名士敢于口出狂言、行为放诞,这是魏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没有对于魏晋历史的深刻了解,恐怕也难以理解他们放诞的行为,也就难以理解这种所谓“魏晋风度”[1]
  再次,鉴赏艺术美。艺术美主要指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中国文人,历来重视对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甚至对草木竹石的鉴赏水平,沈复的《浮生六记》里,多次提到对于园林、盆景和竹石的独到鉴赏。鉴赏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必经之路。从远古时代的彩陶、青铜,汉代的美丽丝绸,南北朝的南朝乐府、北朝民歌,晋唐笔走龙蛇的书法、唐三彩、美轮美奂的寺庙及其他建筑,到宋代的精美瓷器、长短句,元代的散曲、明清的小说,这里面无不包含着或有形或无形的美。[2] 要有能力欣赏、感受这些美,需要一定的教育。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凭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审美观念、情趣、理想,领略作品的艺术美,自觉接受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这一过程,显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文我们将要谈到如何实施。同时,学生也要自己去品味,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有利于他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能力的融合与提高,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二、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美育
  上文我们谈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引导和启发,那么,具体如何实施?
  (一)教师营造美的氛围。因为本文谈的是语文学科基础上的美育,这里所说的美的氛围指语文课堂的气氛和情调。它具有动态的特点,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而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又主要表现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他们活动的主体性、情感的活跃性,都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语言美是营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而语言美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以及语言的表现力。另外,整洁、美观的板书等也能激发学生审美和营造美的氛围。美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接受语文教育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这对提高语文素质教育的质量极为有利。总之,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情境,更是美的呼唤。
  (二)强化学生朗读、涵咏,诱发其通感。朗读、涵咏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加深其对作品的想象和理解,具有移情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朗读者内心视像,使其充分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够引起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育。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眼前能再现大漠单调、荒凉、辽阔、雄浑的景象;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隐者那闲适高洁、超然洒脱之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朗读、涵咏是自由的,学生的个性、悟性各个不同,这样,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的意识就不会受到限制。同时,因为审美主体的个性化仍离不开教材,所以审美情趣、审美评价大体一致。这就保证了个性与共性趋于统一,使感情和理智、感知和想象得以均衡发展,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披文入情,发现“自我”。在语文学科美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审美作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主要表现为诱导效应、认同效应、启迪效应、感染效应、象征效应、净化效应等。而要产生这些反应就必须借助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被感奋起来,产生美感效应。“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起点就在于“披文”,把握语言形式,激起想象,再造形象,发掘意蕴。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调动或填补学生审美经验,使其在对象物中发现自己,在审美中发现自我,从而肯定自己,找到自身价值,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三、传授初步的审美理论知识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然而,学生不具备初步的美学知识也很难实施有效的美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具备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
  作为审美的基础理论,起码,我们要告诉学生,审美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观照阶段和效应阶段。审美的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指我们对审美对象有一个预期,事先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也包括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其他准备。然后进行第二个阶段——观照阶段,就是指我们真切地接触审美对象,借助于五官、触觉等感知器官,对审美对象有一定的观察、感知、了解。很多人止于这一阶段,那么,他们对美的感受、感悟就没有那么深,获得的美的享受也就相对较少。很多人旅游,说山不过是石头、湖不过是水,就是因为他们的审美只停留在观照这个阶段,甚至连第一阶段预备阶段也没有。审美的第三个阶段——效应阶段,我们在具体感知了审美对象之后,还能进一步展开想象、联想,使美的享受得到进一步升华。到了这一步,这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过程。比如:我们去看长江,没去之前,通过相关介绍介绍,对长江产生了一定的向往之情,动手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长江的信息,这就是准备阶段;我们见到了长江,看见它浩浩荡荡的气势,看见岸边的各种景物,这是观照阶段;如果我们还能想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等诗作,我们就会思接千古,畅想无穷,对长江也会有更深的心理体会,得到的美的感受也是更深的。
  总之,使学生善于区别假恶丑和真善美,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任务。教师应让学生弄懂什么是美,它是怎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之中的,在语文学科中又以哪些具体形态存在的,从而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自觉接受审美教育,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
  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美育和自身工作相结合,整个社会的美育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3]李春年.涵咏之法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J].上海教育,1995(05)
  [4]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招海萍(1970—),女,江苏盱眙人,新世纪出版社教育教学编辑部编辑,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编辑学、教育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幼儿的学前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常识教育是最近几年来刚刚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常识教育要求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已知的知识来对未知的失误进行自主的探索,在不断地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如何在幼教科学活动中运用尝试教育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内探讨的一个热点。本文将就尝试教育实施的意义进行相关的介绍,并就如何在
《直音篇》是明代前期的一部辞书,本文简单介绍了《直音篇》的作者及编写体例。 “Straight sound articles” is a dictionarie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摘 要: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通过老牧人哈力的回忆,讲述了哈力在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以影片中的时间为轴,分析哈力成长这一主题。  关键词:《永生羊》;哈力;成长  哈萨克族电影《永生羊》,根据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库尔曼别克同名散文改编。几千字的散文被改编成九十多分钟的电影,不仅故事人物变得丰富鲜活,而且故事情节发展也变得一波三折。 
【摘要】根据现在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发展趋势,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内容是从传统的实验教学走向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实验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依托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快速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关键词】创新能力 开放式实验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目的:对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患者,将之随机分为研究组
建立新型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1.相互认知
因式分解是中考数学里的重要部分,由于因式分解的题型多,要求思维灵活,初学因式分解的同学,解题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归纳分析几种常见错误及原因,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摘要】江苏五年制高职是一种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之间的学制,从诞生之日就有争议,目前主要是其质量的褒抑。本文通过解析五年制高职校的教学管理过程提出通过整理、整顿统一高职校师生的质量意识和教学内容管理;通过清扫、清洁工作消除高职校现场教学的不利之处;通过素养、安全、节约工作提升高职校教育教学的品位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校园建设。阐述了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过程,并运用7S方法为提升其质量进行了探索。  
大山包,一个略显土气的名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因沾了黑颈鹤的灵气而名闻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