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浸润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然,诗歌与散文是李皓文学创作的一对翅膀。
  李皓诗歌早有盛名,其传播力、影响力,我们耳闻目睹。2018年荣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继而出版“获奖作家散文自选集”《雨水抵达故乡》,也表明了李皓散文的创作实力,与其诗歌相比并不逊色。作家靠自己的作品说话,李皓近年文学作品韵达深沉、创作颇丰,且势头愈战愈勇,令人啧啧称奇。
  一
  散文写到今天,是人们平素接触最多,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
  对于一般人来讲,诗歌过于高雅,小说又存在虚构,实际动脑动手写起来,远不如散文得心应手。现在,一些散文变得更个性化、自由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散文内涵外延的扩大,散文的数量也在呈核聚变式增长。军人、诗人、散文家、编辑出身的李皓,很讲究文字的写实,以回忆以经历以思索记录了曾经的岁月,亲情、友情带着耿直与联想,像泪水一样把往事浸润覆盖。
  笔者以为,“雨水”和“故乡”于这部书、于书作者皆有特殊意义,绝非仅是与此书同名的一篇散文《雨水抵达故乡》文本中开头的“一场接着一场的中到大雨、大到暴雨甚至大暴雨把人们浸泡得心烦意乱”,而是情感的一种渗透过程,故乡以及家人朋友战友则是情感的一种归宿和寄托。李皓这部散文集分四辑,阅读之后如果执意地给四辑文字分类,第一辑《烟云生花》表现了童年的乐趣;第二辑《遇见人间》展现生活的美好和诗心激荡;第三辑《叹息桥上》写意人生的五味杂陈和境况;第四辑《碎影流光》记录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及时光的流逝。“以事说事”“关注细节”“精短凝练”是李皓这部散文集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一是植根生活写真事。回望李皓散文的心路历程,从童年开始,到学习时光,再到步入军营,走向社会。李皓十分热衷于“说事”,曾经那么刻骨铭心的事情,经过一番文字的整理,以一篇篇短文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散文集从第一篇《大米里的沙子》到最后一篇《在长安》,李皓像一个厨艺全面的大师,在烹饪前把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个往事,一一梳理归类,仿佛事无巨细,把自己的人生轨迹与大家津津乐道。这其中,《复课生》表现高考的独木桥,同学复课生“为了改变祖辈种地的命运,一些农村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读书,只要考上小中专、小师范,就可以成为国家干部,吃上皇粮,出人头地了。”也有表现供销社的兴衰,小伙伴庆阳的舅舅“进供销社当上售货员以后,给他介绍对象的人,据说把家门都挤破了。”还有《卤水豆腐》,表现过去过年家家户户做豆腐,“现在的大豆,怕是卤水点上去,也没了当年的味道。”有句话说“煎熬,是人生必需的经历。”李皓更愿意叙写清苦的孩提生活,包括家长里短,风土人情,柴米油盐的生活琐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诚,对一些异域风情、文化达人的真情书写,也体现出李皓对现实关注的热忱,对人生体验的认真。李皓散文没有生僻拗口的字眼,没有标新立异的文字,也没有过分渲染和宣泄的语言,以事说事,这样一次次对于自己命运的刻意追寻,似乎对于所经历的事情有着不可磨灭的铭记,又似乎是通过文字做着一次次的心理方面的解析与构建。
  二是描摹细节见真情。缺少细节支撑的夸夸其谈,难免让散文陷入平庸的沼泽。李皓散文取材精准,文笔流畅。而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语言精准,以细节取胜,处处都显现着细节的描写。在笔者看来,李皓散文每一篇都是从细节走向细节。以《彩色跑裤》为例,起始谈到:“如果不是翻弄高中时代的照片,我或许已将跑裤彻底忘记。”瞬间引入叙事主题。在细节刻画上,李皓还抓住了诸如,“让我感兴趣的是,石老师的裤腿处泄露了那个年代的时尚之物:粉红色的跑裤”“尤其是年轻男女,肆无忌惮地穿着颜色鲜艳的跑裤,在乡间招摇过市。”“不过,以年轻人为主,老年人少有如此打扮。即使有的老年人也穿,裤腿都做得较瘦,颜色则以深蓝和灰黑为主,不事张扬。”由此写到,“我的母亲为我做了一条天蓝色的跑裤”“我把这条跑裤从初中穿到高中,从高中穿到部队”。跑裤是当年时尚的标志,是生命中值得回忆的温暖浪漫的事,生活正应该像跑裤一样轻盈、愉悦。这里“上学的时候,外出的时候,外面一定要套上长裤子,但裤腿处能露出跑裤的裤脚,一兩厘米的样子。”这是李皓中年以后的人生体味的一个细节,写出了那时人们的审美观,表达了对曾经生活的怀念。当我们细细品读李皓散文各种细节时候,发现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充满着热爱、执着和期冀。
  三是简约凝练藏精华。或许,多年诗歌写作使然,李皓散文写作体现出“有话则说、长话短说”。翻阅李皓这部散文集,每一篇什大都二三页,最多也不过四页。笔者想,这也符合李皓直爽直言的性格和朴实洗练的文风。在当下散文被高度赞美和认同的时代,有一种公认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论,那就是散文形散而意不散。散文离我们很近,值得我们不断地利用好。好的文学作品并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思想的表达,让人们读后有什么可以玩味。写诗与写散文是互通的,相信李皓用写诗的态度写散文,必然是讲求文字的精短凝练。《雪乡杂忆》很诗意,起始写到:“一到冬天,我就想起雪乡。”在谈及几个媒体记者去雪乡采访,感叹到:“雪乡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夜晚,每当一个农家旅馆门口的红灯笼亮起来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仙境一般。我们四个人盘腿坐在火炕上,吃着农家菜,一杯接一杯小酌,那意境堪比神仙。”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将一场生命的旅行或者难忘的记忆通过文字一一记录到岁月案头,而当这样的文字穿越时间空间的跨度,常常为人们所提及、转述。李皓在《诗人与农场》中畅谈:“唯此,我们每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将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心灵农场。”可以说,李皓散文是精短凝炼的艺术,我们在这些散文中,再次领略到了他诗歌写作的艺术风格,当然那就是更加概括,更加简约,更加凝练。李皓不仅是叙事大师,而且是惜字如金的大师,不做空头文章,对个人经历进行辨析凝练,奉献出更多的文字精华。
  二
  散文是有情写作。
  李皓是一个真诚的散文家。笔者知道李皓诗歌先于知道他的散文,知道他的大名是因为喜欢他的诗歌。与李皓诗歌一样,李皓散文创作同样是有感而发,有话想说,不吐不快,他心里蕴藏的感情是真感情,所以具有共振效应和撼人心魄的力量。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的那些值得写下来的东西。言志抒情的“真”也是散文的基石和血肉。李皓散文的真情从时间的推移来看,以童年和青少年,及至中年生活经历排序,从接触的人员来看,一直用心积累着与父母、同学、战友、同事的生活素材。这样的散文,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其人格力量和思想深度也得以渗透在字里行间。   首先,以人事叙情。散文是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还需要精神,还需要美好,还需要回眸,还需要期待,还拥有文明,就应该需要散文。真情体现出价值取向和与人格精神。说李皓散文有的篇什是用血泪凝成,一点都不过分。李皓散文诉说着时光的记忆,《童年况味》《乡村邮递员》《民办教师》《指导员》《一日为师》《又见汪国真》等,来自以往生活,没有虚构,也无须造作,以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中的人物,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怀,真诚地与阅读者交流,将人类复杂而多变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关联,表现得绘声绘色。在《朋友·细节》中,李皓记录了发生在朋友之间和出租车司机身上的两件事情,一个是朋友在李皓女儿过生日当天,给专门定制了一个生日蛋糕;另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起开出租车的一个朋友,应聘到一个执法部门开车,说话口气变得越来越大。李皓由此感慨到:“人有时候特别容易满足,一盒生日蛋糕,不在于价钱多少,那份突如其来的温暖,实在受用。那份感动,让人垂泪。”“出租车司机最后干脆不再接听这位朋友的电话。他说自己开出租车挺好的,收入也不错,对于那些不是一路人的朋友,只能敬而远之了。”人生阅历和见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修炼出大视野高境界。尽管李皓散文没有用过量的词汇或浓郁的抒情去渲染,甚至只是叙述与人交往的经过,但这个经过本身已经让我们看出李皓是生活的有心人,他的散文收敛了情绪化的东西,而以人以事附带着情感向我们娓娓道来。
  其次,以景物言情。普列汉诺夫在论及托尔斯泰关于自然的描写时说:“自然在我们的伟大的艺术家的笔下不是被描写出来的,而是活着的。有时候自然甚至是故事中的角色之一。”李皓散文中的景物就是如此,原始而朴素,蕴含着故乡人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对景物的全力赞美。对李皓而言,所经历的景物与其生活、文字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因为他倾心感悟,并以此为依托,展现一种“鲜活的现实”和“情感的故乡”。李皓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现景物的美,这使得他的散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显示出独特的客观丰富性和情感交融的特點。必须指出,在李皓的散文中景物常常是人性化的,景物是一个能解人意、与人声息相通的世界,景物与人有着圆融的通达,景物映射着人的温情,人也依恋着景物。《大米里的沙子》围绕家乡的大米——李皓写出做饭前的淘米;——母亲为了吃上大米而远嫁他乡——军校里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东北大米的欢呼雀跃,可以说是全维度表达。写莫言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演讲的内容,告诉我们,童年的“说书人”对“我”成为作家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下文母亲讲民间故事对“我”的深刻影响,表达了李皓对母亲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李皓对于淘米这门手艺讲得生动具体,“把大米倒进瓢中,再从锅里舀起水,握着瓢把儿逆时针倾斜晃动,让一小部分米粒儿随着水流进锅里,而那些比重相对沉实的沙子则被留在了瓢里。这样不断重复,大米与沙子逐渐得以分离,大米进入锅里,沙子则留在了瓢的底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深有体会,这样的淘米过程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在这篇散文结尾,李皓写到:“又要过年了,乡下母亲家的大锅里又飘出大米干饭的香味儿。”“那不仅是一种亲情的召唤。”再次凝重了对大米的回忆,提升了这篇文章的品质。
  再次,以思想传情。和其他文学写作一样,散文也应是有思想深度和难度的写作。有思想深度和难度的写作,才会有历尽艰险的求索和创造,才会有艺术层面上和思想层面上对平庸的挑战。好的散文既要有语言的艺术,更讲究思想的深度或高度。李皓感叹时光易老,《贵人不顶重发》写自己一度喜欢留长发,以至有了难忘的记忆,包括:“流行喇叭裤的年代,男孩子的长发也是被推崇的。我也未能免俗……”“至今还有同学记得我当年的模样:一头长发盖住了绿军装上衣的衣领,那时流行绿军装……”因为舍不得剪去长发,险些入伍当天就被退兵,写出年少时的荒唐,却也在传递岁月的无情,韶华倾负。在李皓散文里,多处提及他的父亲母亲,老师同学和战友,质朴的话语里透着生命的智慧,把自己纳入生活河流中,感受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李皓散文以其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生活、命运、亲情、友爱的见解,体现出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在《横草不拿竖草儿》中,以妈妈的角度说出不受人待见的又懒又馋的人,教育“我和妹妹”“懒和馋是最不能拥有的毛病”“妈妈一度有些许的失落:这耍笔杆子的活计,哪里是咱乡下人干得了的呦!”表明母亲的良苦用心,但随着儿子的作品在报章的发表,邻居大婶露出嫉妒的神情,母亲对于靠写字生活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毕竟,散文是给人读的,不是盆景摆设,更不是写作者个人的风花雪月和小资情调,而应该能够涵养身心,滋润心灵。我们也看到,尽管李皓每篇散文都不长,但无一例外、极尽所能地传达着自己的见解,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怀,给人以心灵和人生智慧的启迪。
  三
  时代与我们共生。
  伟大的作家,从来都是时代的书写者和文学艺术的表达者。不论散文与现实、与社会、与时代处于何种状态,散文家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初衷都不会改变。李皓这部散文突出了现实主义写真意蕴,除了人物景致细节的真实,也有素材选取的典型性和客观性。尽管这部书没有前言、后记,只字未提写作的初衷,但李皓散文写作的真情实感真性情和挖掘自己的生活矿藏、独特的思考等,一再证明其散文的现实主义源于作者记忆,源于作者切身的经历与体验。换句话说,李皓通过散文的文字将个人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和审美反思,反映出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过程,饱含着作者双重的精神原乡以及对亲人同学战友的思念与珍视。
  第一,没有脱离艺术的真实。散文写作是个体生命经验最直接、最澄明的诉说与表达,它不仅饱含着作家对生活、社会和自然的深刻体验,更是作家心灵的真实布景。李皓采用现实主义方式写作,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从对自然的感知,对情感的捕捉,对乡情的言说,无一不渗透在其独特的书写之中。一方面我手写我心,以现实主义风格的平铺直叙,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散文的回顾文字,展现生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独立地思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升,自然地表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这些源于李皓对现实的独特感觉、感受与感情,更源于对人生、对社会应有的关注和揣摩。这种散文形式的表达,就是一种心灵的乐章,不是无花之果、无根之木,有着极具个人性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思考。李皓这部散文集有很多篇什都围绕自己的写作展开,容不得任何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从叙事到抒情,把那些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深处流淌的清泉,和盘向我们托出。《我的大学,我的军旅,我的诗》一文提到:“在我的印象里,军校里鲜有诗社。对于‘诗社’的认识,部队和地方显然是有差别的。”也提到当兵之前读高中在全国中学生诗歌大赛中获奖,在《诗神》杂志和地方报刊发表诗歌,创办文学社,而当兵之后,挤出时间坚持阅读和写作,其中,因为那时一本《海燕》杂志封面的世界名画“过于暴露”,也有教导员的不理解和批评,但一直没有影响自己对诗歌的喜爱。李皓直言:“眼下,我们的写作环境是史上最好的,相信再也不会发生那些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于我而言,只有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无愧于这个时代。”并说:“记住人生路上的教训,心怀善念,抒发美好,不抱怨,不懈怠,不忘初心,当是本文题中之义。”如此真实,冰释前嫌,剔除了虚伪的高大上和人为的拔高,甚至牵强附会的写作意义。从某种角度说,李皓这样散文的分量不在于它所反映的事件的大小,而取决于他思考的质量。李皓对生命和人性的关注、对心灵的诘问,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与提炼,正是其散文的力量所在和时代所需要的。   第二,以微弱的小遗憾深入人心。有人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世界都是其独有的生活矿藏。有价值的散文作品,其实是对于这种矿藏的挖掘,陌生的领域,新鲜的环境,独特的体验,无疑是独具魅力的,尤其是鲜为人知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李皓的散文写作有着天然的职业操守和政治敏感。他写童年、写亲情、写友谊,有自我但又超出了自我,执着于对生命经历的回味和思考。在他与这个鲜活世界的接觸中,难免有时发出一些碰撞和误解,进而在生命的常态中感受到生活带来的疼痛与遗憾。但李皓总是以微弱的小遗憾深入到散文的字里行间,取得人心,换取我们的精神慰藉。对于李皓来讲,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很多痛点和憾事,包括父亲的早逝,故乡城子坦遭遇洪水,等等。但所有的疼痛与憾事,都在李皓的散文书写中,悄然弥散了,这也许是天才散文家最天真最诚挚最伟大的梦想!《小镇》说出了过去城乡差别,在老舅果品公司的工作单位能吃到香甜的大苹果,到鱼市街一家饭店吃了以后许多年都无法忘记的面条,及至家搬到小镇附近苗屯村,“我有一种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渴望,我希望成为小镇人,将来在小镇娶妻生子,吃上商品粮。”“现在,我的父母都生活在小镇上,他们很享受那里恬静的生活,一刻都不想离开。”“还有一个好消息,上级已经启动了鱼市老街的保护和文化名镇的开发……”这其中,有满足也有些许的遗憾,表现出散文在用一种独特方式与生命深处那时间刻下的记忆抗争。《掰苞米》发问:“谁能告诉我,如何再一次沿着一穗苞米找到故乡?”《一日为师》不理解:“是什么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走向?是童年清苦的乡村生活,还是贫困年代刻骨铭心的记忆?人生道路的选择,冥冥中是否跟启蒙老师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李皓在用一种时光的声音表达给予他生命与情感的关爱与支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倾诉,是对于所经历生活的再现与追忆,有对蓬勃上进顽强追求而产生的遗憾和疼痛,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立意主题,让他的散文在我们的手里愈发沉甸甸的。
  第三,沿袭散文一贯的审美立场。散文的大美,是散文写作者持之以恒的追求,也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究的大学问。写文章如同烹饪,有了好手艺却没有好的原料,或者有了好的原料却没有好的手艺,都无法做出上乘的佳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知道,散文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字能力和写作技巧,直接关系到散文作品的魅力。如果说李皓散文的美,应该首推简约朴素的美,这是李皓写作笔法与语言的约定俗成。每一篇散文的结构与意境,同样彰显着散文一贯的审美立场。李皓散文结构精于构思,简短有序,层次分明,首尾照应;没有刻意地雕琢,语言流畅,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没有华丽辞藻,呈现现场感和亲近感,善于发现与捕捉生活中的美,等等,反映出李皓对于美的认识和审美观念。其中的困惑与矛盾,也不再是扰动我们生活生命的因子,而是根植了精神哲学命题的拷问。这些散文有着我们只能感觉却说不出来的神性的耿直之美。事实上,李皓散文的美比比皆是,还如亲情美、友情美、环境美,等等。《花山有别》谈到花山:“虽然它不及华山的气势恢宏、险峻巍峨,但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幽雅的环境、秀美的风景,当仁不让地坐着‘吴中第一名山’的头把交椅。”“以小巧玲珑取胜的江南,似乎不需要高山大岭,有一座海拔不足200米的小山就够了。”文化大可到无限,小可至极致。对于历史文化的关怀,常常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李皓的《在长安》写得诗意绵绵,诗化语言的大量运用,增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而且使这篇作品显得形象生动,起到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唐文脉绵延千年。一城的文人,像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里的“许多花瓣”,依次,在我的脑海闪现。
  他们带来的凉意,总是难以让我心静。
  此刻,如果有一片草原,我该怎样追逐马背上的姑娘?
  ……
  这样的风,让所有人迷乱;
  这样的风,要颠覆一截人生;
  这样的风,倏然而过,快过所有的啤酒泡沫,一刻也不停留。
  如此,李皓追求内在的文化品格,围绕着文化意象展开笔墨,蕴含着文化的大千世界。当然,李皓达此境界并非易事,如同诗歌写作,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李皓散文阅读的愉悦感,意蕴丰富,影响和感染着我们,在我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任凭岁月的磨砺淘洗,依然不能褪色。李皓习惯于用一种清新朴质的语言来描写时光,用富有人性的语言来形容和真切的语言来极力表现自然的美。
  结语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李皓的散文中,时间既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又是一个与其朝夕相处,须臾不离、亲密的影子。在时间的映衬下,怀抱感恩,拒绝肤浅和妖艳,把散文写进骨子里,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赋予文学艺术的一种情感表达。李皓散文告诉我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当你回头看过往的一切,就如同燃烧过的火焰,唯有灰烬。但这灰烬深处却有时光的聚合,有你接触过的人、事物和风景,也有你写过的文章和喝下的陈年老酒。生活启迪着人类,人类领悟着生命。也许辽阔的大地,养育着宽容的胸襟;而拥挤的城市,逼窄了人们的交往。我们欣喜地看到,李皓的人生感悟和睿智,乃至诗歌散文等作品的日臻完美,始终都与时间的淬炼息息相关。尤其在浩浩汤汤的分秒面前,在自我虔诚的感召下,李皓以饱满的情感抚摸生活的真实质感,寻找着照亮情感的道路,同时有了对生活与生命更深的参悟,使得心灵不断得以净化、升华。我们可以断言,李皓将一切生活与生命的人事景物都融入散文的捕捉之中,这样的生活是纯净美好的。那些极具生命力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思考,成为李皓所独有的书写园地,延续着他执着的追求、感恩与歌唱!
  这些,足以温暖你我……
  实习编辑   王彬榕
  责任编辑   王小朋
其他文献
一  空气腻甜,流淌着泡桐花的蜜。我们站在窑顶,伸长手臂去摘够得着的花。娟教我吸食泡桐花蜜。她粗暴地拔掉花朵尾部的蒂,将那嫩白的花茎含在口中,做着吮吸的动作,最后把花茎嘬得稀烂。  我们的身后是辽阔的麦田,像铺展的绿色毡毯。面前是紫色的泡桐花。那不是一株两株,是满庭满院。站在窑顶往下看,外婆家的小院陷落在紫色的花海里。我看见外婆踮着小脚,端着一只瓦盆从窑洞口向院门走去。  这是外婆家的三孔砖窑,它
期刊
7月31日上午,由洛阳市作家协会、中国建设银行洛阳分行主办,牡丹文学杂志社、中国建行洛阳分行宣传部承办的“讲企业人故事,助副中心发展——洛阳作家走进建行系列采风活动”在市作协驻地建安门启动。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赵克红,中国建设银行洛阳分行副行长毋体健出席启动仪式并分别致辞。  据了解,作家协会专门组织了采访小分队,按照中国建行洛阳分行的安排,深入基层网点,深入工作一线,采访先进人物,挖掘“建行
期刊
牛旭斌,1982年10月生于甘肃成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新乡土散文写作,作品见于《散文选刊》《雪莲》《岁月》《延安文学》《文学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在离乡》《风起离乡》。  在家乡陇南的深山里,玉米曾是与小麦,敢比神气和地位的庄稼。  少不更事的年纪,喜欢上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书本上把满山坡的“蕃麦”叫“玉米”,把抓来抓去的“土土面”叫“绵绵土”,把夏天栖息在椿树上的“花
期刊
记得童年里,姥姥每晚临睡前都会给我讲一些“瞎话儿”。她讲的“瞎话儿”大多来自民间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且多是很吓人的。曾记得,在各样的“瞎话儿”里,姥姥也曾给我讲过民间的三大财神:沈万三、康百万、阮子兰。好像其中说到沈万三时,她说,沈万三虽家产万贯,楼瓦雪片,有花不完的钱,却“懒”死了。  稍大一些我才知道,这些“瞎话儿”也不过是一些哄孩子的民间神话故事而已。当然,再后来,我明白,那个叫沈万三的“财神
期刊
苏日塔拉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专辑《蔚蓝的风》、歌词集《蒙古盛装》。  生在草原上平原上的人对山有一种说不清的神往和敬畏,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对山的无限遐想常常浮现在脑海中,我曾无数次幻想着奔向山顶,无数次梦见仙境天堂般的大山。过了若干年后,当我果真与大山真切相遇,激动和惊奇之余,发现眼前的山与我神往的山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我甚至怀疑所
期刊
汽车爬上云贵高原向广西倾斜的长坡  来到牛角寨  一只裸体的月亮出现  它倾斜在晚上八点  它倚着高高的寨门,它有一頭小牛的气味  一只月亮有了乡村的气味  如是一只乡村少年滚铁圈的圏  一只快乐又纯真的圏  一只只有乡村才能看到的圏,比如在牛角寨  一只月亮刚刚从九万大山新鲜的空气中裸浴出来  端坐在牛角寨洁净的上空  一只铁圏出现在牛角寨有了一头小牛的气味  和少年的金属的光芒  它停在云贵高
期刊
四年级  高尚者皆缺乏信念,而卑鄙者  又都充满狂热的激情  ——叶芝  炊烟带来了弯曲的四年级  小学门口我踩死蚂蚁和初生的愤怒,从此  我的恐惧像河面永远钓不完的闪亮小鱼  或者在猫口中结束,或者被铁皮包裹  公开在货架上  被饥饿的眼睛放肆地搜寻  我的四年级是只敢在黄昏才飞出来的蝙蝠  它振翅在溪畔、桥下、明清木楼上  暗黑的屋檐  它低低地养活自己在细小的蚊蝇中  它更加惊恐地逃避在天生
期刊
醒来  醒来  有时庆幸  有时懊恼  那是因为不同的梦境  梦中无解的骗局  一个接一个  深不见底的陷阱  一条又一条  走不通的绝路  绞索悬在头顶  幽暗中伸出章鱼的刺须  缠住了喘息的喉咙  醒来  忍不住一声欢呼  梦中生出翅膀  在天地间自由飞翔  飞到天上成为一只鸟  成为一朵云,一道彩虹  一颗燃烧出光焰的星星  飞到地上成为一座山  成为一棵树,一茎草  成为花丛里一只蜜蜂  
期刊
疏勒河草原  一只鸟蹲在一株草穗上  它“唧”了一声,长久的停顿后,又“唧”了一声  仿佛在尝试着一次廓向辽远的播放  一匹黑铁马,在一片草丛里  已站了一个下午:影子偏远,古代的日晷  太寂寥呀  一声马嘶,仿佛雷鸣  仿佛,那匹马的身体里一直在下着  雷阵大雨  我如果是一个过往的朝代  最喜欢的是两只蝴蝶像两个仕女打开两页窗扇  看一个书生,沿着疏勒河  淋着雨,西出阳关  坐一列绿皮火车穿
期刊
跟岫岩姜先生微信聊天  你说岫岩大雪  而我的高鐵路过的鲅鱼圈  正阳光明媚  你不再言语  我窃喜  看来我们都是外物的奴隶  以物喜  以己悲  其实一切不过是我们刚才谈及的  那枚漂亮的书签  至于它停留在书的哪一页  那是风的事情  与哪一段文字厮守  与哪一段文字擦肩而过  我们终究不得要领  一路平安  霓虹灯足够亮堂,照不透逼仄的心  我承认,在别离面前  你比我强大,有超越实际年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