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日塔拉图,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复评专家。主要作品有歌曲专辑《蔚蓝的风》、歌词集《蒙古盛装》。
  生在草原上平原上的人对山有一种说不清的神往和敬畏,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对山的无限遐想常常浮现在脑海中,我曾无数次幻想着奔向山顶,无数次梦见仙境天堂般的大山。过了若干年后,当我果真与大山真切相遇,激动和惊奇之余,发现眼前的山与我神往的山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我甚至怀疑所谓的这个圣山那个圣山,一定是没见过大山的人用一颗朝圣的心堆积出来的。因为,我心中的山就是我的梦,就是用幻想堆积起来的。所以当真切的与心中的神圣相遇的时候,不免有些失落,总觉得山应该更慑人心魄,更鬼斧神工。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小村子。村里人很少看到过山,看到过大山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有一个叫桑杰的老头,是生产队喂马的饲养员,他就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每天他把切好的谷草跟磨好的玉米拌成可口的饲料,慢条斯理地倒入马槽里,再慢条斯理地搅拌搅拌,就专等我们这些孩子们听他讲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他讲的最起劲的,就是在大兴安岭林区当伐木工的时候天天吃白面馒头和猪肉粉条那些馋死人的事儿。桑杰真是一个神人,他说在山里当伐木工天天吃馒头天天吃大块的肉,说还遇到过熊瞎子!等他眉飞色舞地讲完馒头猪肉熊瞎子,我们才会有机会咽着口水迫不及待地问,那山有多高?桑杰一脸骄傲,扯着脖子扬着脑袋说一句“呜呼,老大了,老高了”,再无下文。无奈的我们也学他扬起脖子看一看天空,这时候的天空已缀满了星星,我们就觉得大山应该在星空的那一边,高大雄奇的存在。
  冬天的夜冷得让我们不停地流鼻涕跺脚,因为被桑杰的故事搅得都有些天马行空,谁都不愿意回家。直到桑杰打起连连的哈欠,开始撵我们“都回家,都回家,我困了,明天再听”,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
  山在蒙古人的心中是最神圣的存在,博古达山在蒙古语是“圣山”“神山”的意思。这是缘于蒙古民族最初是一个“森林民族”“狩猎民族”,山是我们生命的圣地,生活的依靠。所以蒙古人对山的崇拜一代代延续,昔时今日,蒙古族男人的名字最多见的是“山”,阿古拉、宝音阿古拉、白音阿古拉都是山,汉名“金山、银山、宝山、高山、大山”比比皆是。男人取名“山”,是因为蒙古人敬仰山,呵护山,视山为人间的雄伟崇高。“上山不拔一根草,下山不拿一块石”是蒙古人最朴素的山水观。
  我的家乡达尔罕旗是清代内外蒙古诸旗中疆域最辽阔,功勋最卓著的蒙古亲王旗。达尔罕在蒙古语里就是神圣至高无上的意思。俗称的嫩科尔沁十旗中,科尔沁左翼中旗暨达尔罕旗是居首领位置的“头雁旗”。史上达尔罕旗的疆域上巍然有七座山,大小哈日巴拉山,大小吐尔金山,博仁山(玻璃山),博可图尔山,蒙根涛力盖山,因七座山的坐落方位恰似与天上的北斗七星,故有达尔罕的七座山是七星北斗的说法。有清以来,对达尔罕旗的“垦荒戍边”达到了登峰造极。时至民国,达尔罕境内就剩下博仁山和小图尔金山,其余的五座山均被清末“放垦”,早已不再归属达尔罕旗领辖,所谓“七星北斗”的传说就此真的成了美丽的传说。后来,小图尔金山又划归科尔沁左翼后旗,这样号称有“北斗七星”照耀的达尔罕旗就留下了一个孤零零的博仁山。
  世上的所有都是物以稀为贵,没见过山的孩子们对山的神往遥远又真诚,因为谁也没见过真实的山,我们对山的认识还停留在电影里年画里小人书里。村里除了桑杰,见过大山的还有我的父亲母亲。父亲年轻的时候得了肺结核病,被送到扎兰屯干部疗养院,一去就是一年多。期间,母亲和奶奶去探视,母亲说那是她第一次看见山,奶奶和母亲在扎兰屯住的旅店就在半山腰上。奶奶和母亲在这个美丽的小镇扎兰屯住了一个星期,她们每天都被树木苍翠烟雾蒙蒙的山环抱着,景色美的出奇,置身这样的山峦叠翠,泪就止不住。母亲说那山太美了,好像有什么魔法让人泪眼。每当母亲像讲故事似的说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我总是很懵懂,以为看到山的人都会哭,长大了才弄明白,那是奶奶和母亲担心父亲,是那烟云缭绕的山川美景触碰到了两个人的泪点。
  小时候的盼山来自一场露天电影,来自一本小人书,或来自课本里的某一段山的描述。想象和向往的山一定是集合了万千之美,由此对山里人又心生很多羡慕,总以为住在山里的人,不是天之骄子也应该是大地宠儿,比我周围的人高大许多。没见过山的孩子们想山想的特别执拗,于是大人们就骗孩子们,说端午节早上起大早,跑到西坨子上朝东南看,就能看到百里开外的博仁山。博仁山距我们村大约一百多华里,是一个独头山。“博仁”在蒙古语里有卵蛋的意思,因为此山形酷似牛卵蛋,故称博仁山。博仁在蒙古语里亦有宝贝的意思,此山也可称之为宝贝山。每到端午节,孩子们几乎一夜无眠,就等着母亲们煮出鸡蛋揣兜里就往西坨子跑。天刚亮未亮,东南方向渐露一抹红霞,孩子们唯恐错失一年一度的“望山”时机,都拼了命的向西坨子最高顶狂奔。当我气喘吁吁成功登顶的时候,我的小伙伴们早已占据最佳位置。有的爬到坨子顶上最高的大榆树上,他们踮着脚仰长了脖子向传说中的博仁山方向张望着。我边跑边问,看到了吗?看到了吗?有的满脸兴奋地喊着,“看到了看到了!”有的一脸失望,“哪有啊?我咋没看到?”窜到大榆树上的孩子指着云雾蒙蒙霞光微微的天边,激动地喊着,“我看见了看见了,山,那是大山!”这时,在坨子顶上跳脚抻脖的伙伴们也几乎异口同声地跟着喊,“山,那是大山。”
  我茫然地瞪大眼睛踮起腳恨不得飞出去,铆足了劲朝着传说中博仁山的方向张望,那个方向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望啊望,直到眼睛疼得流出酸涩的泪水,除了薄薄的雾霭笼罩的天空,别的什么也没有,连山的影子也没望见。我的模样像一只刚刚学会扇动翅膀的雏鸟,抻脖子张望的姿势可笑极了。这时熟悉的太阳红彤彤已露出半个脸,朝霞渐浓,薄云渐弱。唯不见山的踪影,再过一会,天就大亮了。等天一亮,谁也别想看见山!我急切地问伙伴,哪有山啊?那不是云彩吗?伙伴斩钉截铁地回答我,“那就是山,那山把太阳都托起来了。”我为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感到惭愧,同伴们都看到了,我为什么看不见?噌噌噌,我赶紧爬上大榆树,恨不得把眼睛睁大成牛眼睛,在树顶上,我的手紧紧抓住大树最高处的那个枝杈,眼睛一眨不眨,看啊看,可我的眼前还是一片空洞,仍不见山光顾我的眼眶,我急得都要哭了。同伴们开始起哄,“你是不是瞎?我们都看到了,就你看不到!”那一天,我哭着跑回了家。母亲以为我这是被别的孩子欺负了。我哭着说别人都看到山了,就我看不到!母亲笑了,她若无其事地对我说,“今年没看到,明年还去,明年就看到了。”   等到第二年端午节,我等不及母亲煮鸡蛋,也不等天放亮就跑到西坨子上,径直爬上大树,向着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望去。果然,山终于没有辜负我,我看到山了,它就在雾蒙蒙中巍然屹立。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觉得山原来就在天边,就在太阳里,是和太阳一起升起来的。更加神奇的是我看到的那座山等太阳升起就不见了,躲到阳光的背面去了。回到家,还没等跑进屋我就在院子里大喊:“妈,我看到山了。”母亲笑盈盈地看着我,对我说:“好,看到了就好,明年还去。”于是,每年的端午我都去“望山”,年年都能看到云蒸霞蔚中,有一座山的幻影时隐时现。长大后,回味这段有趣的往事,总觉得儿时的“望山”,着实是一种魔幻和意念,山怎么会和太阳一同升起呢?我们的肉眼不可能望见百里开外的山。
  我与大山的第一次相逢是在我二十一岁那年的秋天。大学毕业的前一年,学校安排我们去扎鲁特旗蒙古族中学实习。当肉眼第一次触碰到山的那一刻,发现眼前的山与我想象中的山,在画中电影里看的山竟有很多不一样。更是彻底颠覆了童年端午节早晨的“博仁山”形象。那一刻我更坚定了我长大后心中暗藏的怀疑,原来小时候我们仰望的山是生长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向往一个梦境。奇怪的是,看着连绵起伏的大山,我内心耸立的那座山仍然雄伟的存在,岿然不动。我想这就是一个孩子心中种下的美好吧!
  从通辽去往扎鲁特旗是一条窄窄的公路,路已破损不堪,我们乘坐的班车跟这条路也很般配。一路上,任破车伙同破路怎么颠簸折磨我,丝毫也没有影响我的情绪,连绵起伏的山脉,与高山峻岭相呼应的翡翠般的绿色草原彻底把我震惊到了,原来山是这么雄奇美丽的存在。实习间歇,学校组织实习生山游,这座山离我们四五十公里远,叫嘎哈图山,又名阿勒腾希日古勒山。阿勒腾希日古勒山不算险峻,稀疏的树木植被,荒芜中显得生机盎然,我们一路半跑爬上山顶,山顶有好多的巨石,这些巨石在山顶突兀嶙峋,好像是谁伸手把这些坚石放置在山顶。来爬山的路上,带队老师给我们讲了阿勒腾希日古勒山的来历,阿拉腾希日古勒蒙古语大意是“金洞穿越”。传说神话英雄格萨尔一个神箭,射穿山顶而得名。这里说的“阿勒腾”金的意思,“希日古勒”是儿女或晚辈认亲拜亲,类似汉语里的“干亲”,寓意这个洞的高贵宛若母体,是神圣的生命通道。由此这个神奇洞眼巨石又名“女人会阴”洞。从这个巨石洞眼穿过去,就等于一次重生。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重生的愿望,蒙古族有一个谚语叫“重生一次用海水沐浴”,说的就是假如有重生若用海水沐浴,人就会洗刷掉所有的恶习诟病,成为一个完人。听罢这样的传说我们都跃跃欲试,到了山脚下都急切万分往山顶上爬,来不及观赏山上的美景。
  来到洞口我们才发现,与其说这是穿越一个山洞,倒不如说穿越一块巨大的洞石。我暗暗惊叹英雄格萨尔的一箭穿石,竟穿射出一个让人洞悉自己今生来世的神石,这个神石就是母体,就是子宫。夹杂着兴奋和恐惧的心理,我们十个人开始逐一穿越这个奇怪而神秘的洞石。洞很窄,只有两米多长,洞内还有一个小弯儿,人若要穿过去,需匍匐下来,还要把身体卷缩到最小。钻进去的人,真有一点重归母体的意思。当年的我瘦小枯干,不足百斤,自以为能“顺产”一样穿过这个石头母体。我把头伸进洞口,洞里有一丝光亮,再匍匐深入,就被石洞狭小的弯曲处卡住了,我只觉眼前一片漆黑,呼吸都困难了似的。老师在洞口喊:“别着急,贴着地,慢慢蹭!”同学们把卧倒的我用力往里推,感觉他们几个像助产师似的。我咬紧牙,憋住气,闭上眼睛用力往前蹭,感觉头伸出了洞口,手也伸出了洞口。老师拽住我的手,我再用力向前匍匐,总算爬出了石洞。这次别样的体验对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石头不知道分娩的痛苦,而穿洞的人却能真切的体悟到获得生命的艰辛,迎来重生的痛彻。当然转世与轮回不会如此简单,这次“重生”经历只是告诉我一个道理,生命来得不容易,理当尊重。回到学校,老师破天荒的提议出去喝酒,庆祝一下我们的重生。席间,我们都喝了好多酒,说了好多话,也唱了好多歌,大家好像真的重生一般,都入戏很深,喝着唱着,唱着喝着哭着,老师更是哭得像个孩子。
  从想山到梦山,从梦山到上山,回首我的童年,回首那段青葱岁月,山让我梦到了什么是伟岸与崇高,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境界和视野。多少年过去,我游历了很多名山,但对山的概念依然停留在儿时望见的那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和长大后第一次爬过的阿拉腾希日古勒山。虽然我早已明白,儿时望见的那座遥远的山是童年时代父母对我们的善意欺骗,是我们用童话般的梦构筑起来的一座“幻山”,在我心中却永远高高地耸立,以永远屹立的姿态存在着。阿拉腾希日古勒山是我降生人间后“穿越”版的重生地,完成人生第一次登山也是这座山,一幻一实这两座山,在我生命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   楊   枥
其他文献
我想替众生喊下一场雪  背负着八百里旷野。很多私语都想密谋造反  它陷入荒城,不能自拔  ——等十二月的风,吹出一场革命  等我稍顷。我想替众生喊下一场雪  做茫茫铺盖  小冤家,去雪里挣扎吧。让它们  任性地捶在大地胸口  如同兵临城下  袖口中慢慢伸出手势  再喊出醉里挑灯看剑,弹响铁质的孤寂  一双爪子饱受折磨  掀起盖头,娶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空巢也是遗址  曾囤养过十万兵马  你怀念的,
期刊
1  阳光越来越暖和,空气里夹杂着花草的味道。陈家寨簇拥的木屋,屋顶上积了厚厚一层雪白。这层雪白只坚持了一周左右,在一阵风的吹拂下,打了个激灵,飘飘扬扬落下来。小孩们仰起脸,伸手去迎接。“雪花”在小孩头脸上很快就化了。而落在老人头上的却化不了,抖不掉。  也许不是一阵风,是梨树下少有的动静惊动了它们。  梨树下,这几天,人们慢腾腾地送走了一位老人。  晚上,大山叔让老伴把半溪领到家去。  我和老李
期刊
7月12日,洛阳市老城区委中心会议室内掌声不断,一场“诗与远方”的文艺旅程在此启程,老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近百名代表的见证下成立,魏斐当选首任区文联主席,我刊主编王小朋当选兼职副主席。这是洛阳市文联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后成立的首个区级文联,这也是洛阳市首个区级文联组织。  洛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晓辉,老城区委書记牛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文艺洛阳)
期刊
刘亚明,盘锦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盘锦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红色散文征文大奖赛二等奖等,出版诗集《仰望的思绪》,文集《淡去的岁月》《明心雅鉴》《芦花诗语》等。  7月30日,香港浸会大学宣布,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家张贵兴先生以小说《野猪渡河》夺得第八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决审委员认为,《野猪渡河》是“笔力雄劲、构思恢宏”的巨著。  
期刊
7月21日上午,市文联一行9人在市文联副主席朱欣英、张建京的带领下,赴汝阳县丁沟村走访慰问,了解丁沟村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丁沟村的“扶贫爱心超市”捐赠了一批洗手液、消毒液、洗衣液等物资。  “扶贫爱心超市”建设作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扶弱济困、传递爱心”為宗旨,通过让贫困户完成各种脱贫内容,诸如了解政策、改善家庭环境、配合脱贫工作等获取积分,然后通过积分
期刊
一  农谚曰,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小暑节气,农历的六月初四或初五,雨带被移进入黄淮地区,农事渐稀,该收的作物都已收获,粮食亦晒干入仓,该种的已都播种,农人进入了相对舒适农闲时期,此时,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暑,热也。天热了,人便伏起来避暑,天暑,人亦伏,人与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暑天,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高温高湿,对人或动物来说,这样的日子不是太友好,对农作物来说,正是快速生长的天赐
期刊
一  空气腻甜,流淌着泡桐花的蜜。我们站在窑顶,伸长手臂去摘够得着的花。娟教我吸食泡桐花蜜。她粗暴地拔掉花朵尾部的蒂,将那嫩白的花茎含在口中,做着吮吸的动作,最后把花茎嘬得稀烂。  我们的身后是辽阔的麦田,像铺展的绿色毡毯。面前是紫色的泡桐花。那不是一株两株,是满庭满院。站在窑顶往下看,外婆家的小院陷落在紫色的花海里。我看见外婆踮着小脚,端着一只瓦盆从窑洞口向院门走去。  这是外婆家的三孔砖窑,它
期刊
7月31日上午,由洛阳市作家协会、中国建设银行洛阳分行主办,牡丹文学杂志社、中国建行洛阳分行宣传部承办的“讲企业人故事,助副中心发展——洛阳作家走进建行系列采风活动”在市作协驻地建安门启动。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赵克红,中国建设银行洛阳分行副行长毋体健出席启动仪式并分别致辞。  据了解,作家协会专门组织了采访小分队,按照中国建行洛阳分行的安排,深入基层网点,深入工作一线,采访先进人物,挖掘“建行
期刊
牛旭斌,1982年10月生于甘肃成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新乡土散文写作,作品见于《散文选刊》《雪莲》《岁月》《延安文学》《文学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集《在离乡》《风起离乡》。  在家乡陇南的深山里,玉米曾是与小麦,敢比神气和地位的庄稼。  少不更事的年纪,喜欢上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书本上把满山坡的“蕃麦”叫“玉米”,把抓来抓去的“土土面”叫“绵绵土”,把夏天栖息在椿树上的“花
期刊
记得童年里,姥姥每晚临睡前都会给我讲一些“瞎话儿”。她讲的“瞎话儿”大多来自民间的神神鬼鬼的故事,且多是很吓人的。曾记得,在各样的“瞎话儿”里,姥姥也曾给我讲过民间的三大财神:沈万三、康百万、阮子兰。好像其中说到沈万三时,她说,沈万三虽家产万贯,楼瓦雪片,有花不完的钱,却“懒”死了。  稍大一些我才知道,这些“瞎话儿”也不过是一些哄孩子的民间神话故事而已。当然,再后来,我明白,那个叫沈万三的“财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