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教学设计与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移动终端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为教育教学带了新的变革。基于“SPSS应用入门”课程的移动教学实践,以“超星学习通”作为教学平台,从移动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验证了移动混合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通过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引导效能、互动活动的促学效果、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和移动学习支持度,是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移动教学;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4-0069-07
  0 引言
   移动教学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以移动设备终端(如智能手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均可借助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移动教学。移动教学极大增加了教与学方式的多样性,使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界限成为必然[1]。目前关于移动教学的研究比较丰富,移动教学的實践与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其中主要以超星学习通、微信雨课堂等为平台工具[2]。课程类型主要以语言类、工科类为实践课程(例如外语、计算机网络)[3]。多数实验研究表明移动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加有效[4],也肯定了移动设备终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5]。但是总体来看,当前移动教学在高校的应用普及率很低,微课、翻转课堂也主要呈现在公开课和各种比赛中,需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6]。究其原因,一是守旧:传统教学方式轻车熟路,感觉良好,觉得没必要,不愿意改变;二是顾虑:虽然认识到移动教学的发展趋势,但顾虑手机对课堂的冲击,驾驭不了课堂,课程设计没有思路。因此,本文基于一门选修课程的移动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移动教学设计,以及验证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进一步研究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 移动教学总体思路
  1.1 课程的基本信息
   “SPSS应用入门”课程是面向经管类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属于专业进阶与拓展类型课程,旨在夯实统计应用基础,培养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该课程自2017年起,每学期开放选课,共计2学分,32学时,时长16周。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2018年9月)起,笔者在该课程教学中探索实践移动教学方式。该学期共开设3个课程班,选课总人数152人(管理学院1班60人、管理学院2班55人、会计金融1班37人)。为检验移动教学的实践效果,笔者选取之前一个学年(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教学班作为对照组。这一学期开设了2个班,选课总人数为110人(管理学院1班60人、会计金融1班50人)。将3个课程班152位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移动教学方式;之前学期110人的两个课程班作为对照班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1.2 移动教学模式
   移动教学本质上是“互联网 ”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本课程通过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线上通过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线下通过应用“超星学习通”手机APP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之外学生通过手机移动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7]。学习主要形式是观看微视频,由教师根据知识模块自行录制完成,每个视频为一个任务点,完成后增加课程积分。此外,手机端可以自行学习案例库、PPT、电子书等各类资源库,完成预设的讨论题、小测题,反馈学习问题等。课堂教学将课堂作为实体交互平台,在机房进行案例任务式学习,教师通过手机APP发布活动来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全过程。学生参与完成各类活动有相应的课程积分,以刷积分的方式来实现“零存”,小组协作探索完成案例任务以实现“整取”。网络平台能实时反馈学习效果,即时更新课程积分。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完成系统学习。移动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矩形框表示具体的教学环节,柱形框表示平台的数据库或教学资源库,椭圆形表示具体的交互活动。
  2 移动教学设计
   关于移动混合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中,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8]教授提出的基于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可操作性强,贴近移动教学的要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合笔者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从冯教授提出的3个关键环节进行移动教学设计说明,即核心目标设计、学习体验设计和学习支架设计。
  2.1 核心目标设计
   核心目标要回答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需要掌握什么知识、能力或方法。本课程预期学生获得的知识包括:(1)数据预处理;(2)SPSS软件基本操作;(3)对软件分析结果的解读。预期培养的能力和方法包括:(1)基本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能力;(2)问卷设计与检验分析能力。围绕核心目标,分解并细化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将每个学习任务点的学习目标清晰告知学生。如在“数据重新编码”任务点,要告知学生需要理解为什么需要重新编码?掌握重新编码的两种方式。后面所有的教学环节、体验设计等都围绕这一目标开展。
  2.2 学习体验设计
   课程的实用性是学生选课的主要需求,因此“即学即会、即学即用”的课程体验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参照学习体验设计的基本框架,从学习模式与策略设计、启发性话题与情境创设、学习活动设计、混合学习路径设计4个方面展开说明。
   1)学习模式与策略设计:围绕核心目标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具体的案例情景展开对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分析。以小组协作方式来完成案例作业任务,采用小组PK、个人积分的方式来激发学习热情,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启发性话题与情境创设:围绕核心目标来设计启发性话题以展开情景教学,如初次接触SPSS软件,让学生探讨话题“SPSS与EXCEL有什么异同点?”用学生们熟悉的软件进行知识关联,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在SPSS中如何导入EXCEL文件?”进行探索式学习。    3)学习活动设计:即学习者参与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路径,具体到每一学时课程,需要设计学习活动序列,教师要像“导演”预想教学场景的切换、活动的衔接。总体上要控制活动的数量适中,和学习目标匹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活动顺序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学习的进度匹配到具体的活动。
   4)混合学习路径设计:即设计如何混合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取“线下主导型、交互/协作式”混合教学[9]。重点考虑哪些活动适合线上学习、哪些活动适合线下学习。
  2.3 学习支架设计
   1)学习评价设计: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台能实时统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数据,转换为课程积分,因此积分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积分换算成平时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到50%,期末考试采取上机考试形式。
   2)学习支持设计:包括预设的学习支持和学习过程中的支持。预设的学习支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点,预先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支持;形式可以是启发性问题、案例引导等。学习过程中的學习支持主要来自于学习反馈,提供及时的现场或线上的学习支持服务。
   3)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超星学习通支持云盘上传和下载课程的各类学习资源,包括PPT课件、微视频、案例数据、思维导图、阅读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工具设计主要是评价工具,包括线上测试题库、试卷、积分量表等。
  3 教学效果评估
   假定传统教学对照组(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和移动教学实验组(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两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评教水平与倾向没有显著差异,教师教法的变革为影响课程学习体验的主要因素,对比两组学生本课程的学习评教数据。学校教务系统的期末评价包括课程班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其中,课程的评价包括课程的挑战性、教学内容的认可度、教学资源的认可度3个定量维度,此外包含文字描述评课。
  3.1 对课程的评价
   在文字描述评价中,词云图显示“实用”一词词频最高,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可课程的实用性。课程挑战性评价如表1所示,移动教学实验组学生更倾向认为课程非常有挑战性。
   课程教学内容评价如表2所示,移动教学实验组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认可度有所提升,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更新,增加网络课程中个性化的选学内容。
   在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中,移动教学实验组的学生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体如表3所示。传统教学的教学资源主要依赖于校园网教学文件系统;而移动教学形式下,网络云盘大幅扩充了教学资源的容量和类型,移动端随时访问查阅资源,大幅提升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3.2 对教师的评价
  评教系统对教师的评价分为6个维度,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辅导和教学效果,采用5级量表打分的方式,两组对照评价的结果如表4所示。移动教学实验组在6个维度对笔者的授课评价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
  4 学习效果问卷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学习体验和效果,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在课程最后一周对接受移动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鉴于国内外权威期刊文献没有发现成熟的移动教学有效性测量工具,课题组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移动教学的特点,自行开发了基于学生学习体验和感受的移动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4.1 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在移动教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根据实验组学生对参与移动教学的反馈,形成问卷题项初稿。然后就评价标准与课题组教师进行解读交流,审议和修订每个题项的表述方式,并多轮次反馈给学生进行修订,最后形成17个问题项,其中包括4项作为分组变量(包含性别、年级、专业、先修课成绩),13项用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3个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进行表述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比较反对”和“非常反对”。
  4.2 数据采集与初步分析
   问卷被设计完成后,通过问卷星录入编辑好,在最后一次课中将问卷链接发送给实验组学生,学生一周内在手机端完成问卷填写并匿名提交,共回收有效问卷99份。所有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JP2]SPSS24.0软件完成。对13个题项进行Cronbach’s Alpha系数信度分析,α系数为0.909,说明问卷设计的测量题项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性别分组在13个题项上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逐一对比年级、专业、先修课成绩各个分组在13个题项上的评分,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这些分组变量因素对课程体验的评价倾向没有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各个题项维度的评价均值在4.04~4.53区间,其中选择非常同意与比较同意的学生比例在83.7%~98%区间。可见本课程的移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具体见表5。
  4.3 因子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期望提炼出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因子。首先对13个题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0,说明存在因子结构,适合做因子分析[10]。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值为0.000,远小于0.05要求。综合碎石图形状和特征值,选择抽取4个公因子,保持特征值在0.8以上。采用Kaiser标准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萃取4个公因子,结果如表6所示。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4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总方差为74.399%,进一步对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各公因子内部信度系数都在0.7以上,说明问卷测量题项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对各公因子维度特征进行归纳命名,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公因子1可概括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作用,包括教师制作微视频的有效性、提供的线上教学资源的丰富度、教师的教学投入态度、课程内容设计的实用性;因子2可以概括为教学互动活动督促学习的作用,包括考勤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专注度和互动活动的丰富程度;因子3可以概括为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作用,包括了线上的测试反馈、课程积分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因子4概括为移动学习支持度,课程能够支持碎片化时间学习、支持群体协作学习是移动教学重要的学习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在移动教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比教学评价数据,验证了移动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数据驱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4大因素,分别是教师的引导效能、互动活动的促学效果、学习及时反馈效果和移动学习支持度。这些因素对于开展移动教学改革实践,指导移动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启示。
   1)教师的引导效能是保障移动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因素。从学生学习体验上来看,教师的引导效能表现在对教师的信任与认同、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的认可上。这也说明学生对教学有效性的感受不在于是否使用了高大上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完成有效的学习、在于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线下的满堂灌换成线上手机视频的满堂灌,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低效、无效的。“手机进课堂”对传统课堂带来的主要变革,应该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和学生地位趋于平等,只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11]。
   2)互动活动需要有较好的促学效果。互动活动促学效果是排在第二位的影響因素,子维度包括了互动活动的丰富度、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专注力。移动教学中,课堂应该成为交互活动的平台,手机APP可以丰富交互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增强学习动机。交互活动设计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活动库,把握课堂节奏和氛围。互动活动设计越精彩,学生越投入,对课程学习越专注。反之,学生则会被手机的娱乐功能吸引,悄悄玩手机游戏或看电影。
   3)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是影响移动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子维度包括了测试作业的有效反馈、课程积分的即时反馈。从学生学习体验上看,“即学即会、即学即用”的目标如果没有具体参照,会显得主观而缺少标准。课程积分成为具体的参照值,刷积分成为学生学习推动力。课程积分在规则设置中,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互动活动,以实现心理上的即时满足,以此提升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游戏化策略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如此也解释了因子分析结果为何将激发学习兴趣和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课程积分的积极反馈作用划分到了一个维度上。
   4)保证移动学习的支持度,是提高移动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其包括两个子维度:一是碎片化学习的支持度;二是群体协作学习的支持度。碎片化学习是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将知识体系打散,合理分解成模块,再融入到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点,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再进行知识的不断重构[13]。群体协作学习也是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活动设计时,教师考虑小组分组协作的可能性,挑战度较高,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比较适合群体协作学习。泛雅网络平台支持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也是属于群体协作学习的方式,可以结合双创教育、结合科研课题实践,以此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本研究基于课程移动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设计问卷量表,收集定量反馈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几点重要启发,建议教师从传统的角色转换为优秀的“引导师”“活动设计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效果,有效支持碎片化学习和群体协作学习。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有效性评价是系统工程,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问卷量表,增加样本数据量,探讨移动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 ”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2] 姚洁,王伟力.微信雨课堂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7(9):50-54.
  [3] 胡杰辉,李京南,伍忠杰.外语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6(3):3-10.
  [4] 杜俐蓉,汪颖.移动终端对学习的影响效果研究——基于53项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6):55-61.
  [5] 孟志远,谭维智.移动终端进课堂:价值、挑战与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2):33-38.
  [6]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7] 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 ”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9-16.
  [8] 冯晓英,王瑞雪.“互联网 ”时代核心目标导向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9-26.
  [9] 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 (3):13-24.
  [10] KAISER H F.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J].Psychometrika,1974,39(1):31-36.
  [11] 黎加厚,王竹立.最终改变课堂的或许是手机——关于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的讨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0):4-12.
  [12] 刘倩.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困境与游戏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8(9):29-36.
  [13] 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3-10.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instruction design:in case of introduction to SPSS application course   CAO Guang-qiu
  (Tan Kah Kee College,Xiamen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1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mobile terminal as an auxiliary means of teaching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mobil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SPSS Appl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Chaoxing Learning" APP as the teaching platform, and verifies that the mobile hybrid teach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bile instruc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ata-drive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methods,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teaching were studi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eacher’s guiding effectivenes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interactive activities, the timely feedback learning effect and the mobile learning support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bile teaching.
   Keywordsmobile instruction;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fluencing factors;
其他文献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们流传有许许多多惊心动魄又怪异奇趣的轶闻。本文讲述的是美国杂志《海上救护》记者路易斯·马丁专程赴苏格兰著名旅游景点“百蛇墓”采访的航海传奇故事。    神色忧郁的意大利水手    1882年,荷兰“司白脱勃”号货轮在北海上起航,满载着货物,缓缓驶向苏格兰,该船船长密朗斯比是一位经验丰富、性格刚毅的人,曾在大海上度过了半个世纪的生涯。几十名船员,以荷兰人为主,还有一名意大利
[摘要]AR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早期文献缺乏对非正式环境下科学教育教学的探讨,为了弥补这一空白,基于18篇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增强现实技术在非正式科学教育中对学习者的影响,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教学策略。发现该领域主要探讨AR在营造沉浸体验感、提升认知水平、包容性别差异方面的优势,以及呈现出4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基于环境观察的综合学习模式、基于游戏叙事探究的角色扮演模式、基于探究教学的发现
影子里的父爱  文·感动    年夏天,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气温达到了37度,热得最凶那天,诊所里打着空调也抵御不了汹涌而来的热浪,小护士就不停地向地上撒水,以获得一点儿清凉。但我仍感觉透不过气来,就抱怨天气。小护士就指着窗外说:“看看那些进城来卖菜的农民吧,他们一直在烈日下晒着呢,你应该知足了。”正说话间,几个人抬着一个病人进来了。  当我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时,送病人来的几个人都离开了。病床上躺着
[摘要]混合式教学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使用SERU调查问卷,并利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信息化教育学情进行了数据分析,获得以下三点发现:(1)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倾向占比接近于传统课堂学习倾向,为30%;(2)当前课堂教学支持工具仍以office工具为主,而学生期望教师能够使用其他更加丰富的在线教学支持工具;(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响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因子
摘要 以教育部2009~2018年关于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公示材料和立项文件为文本,选取涉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总体情况呈现出现以下特征:获奖区域分布不均衡;高水平大学获奖居多;获奖学科重理轻文倾向严重,尤为关注人才培养,但对其他重要领域的关注仍存在明显不足。为促进今后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和优化,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坚持
[摘要]“5E学习模式”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体现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本文以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一节为例,分析“5E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践和策略。  [关键词]5E学习模式;历史研究性学习;郑和下西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97-05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摘要]本文以3DS MAX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介绍了所编制的《3DS MAX基础教程》教学课件,并综合论述了该教学课件在教学改革应用中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3DS MAX,课件,教改。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4-0342-04    目前,3DS MAX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工业设
摘要:随着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以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将“三级项目”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改革模式,分别从体系的构建、评价机制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最终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力求简单准确的将改革的理念呈现给读者,以便给同类高校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级项目;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一     小时候我家住在农村,那时整天和伙伴们在一起玩儿,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可爱的村子。   快要到上学的年龄时,我们一群孩子便都上了村里新开的幼儿班。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姓张,她每天都教我们识字或唱歌跳舞,表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她对我特别好,总是在别的小朋友面前表扬我,这让我对她有了强烈的好感。由于初次被约束,大家都有一种不自由的感觉,想玩的心总也收不回来。可是我却强迫自己不
当我和她踏上去小兴安岭的列车时,心情都是无尽的凄凉。在这之前,我们已走到了离婚的边缘,不是哪一方有外遇或感情的破裂,只是结婚5年来的琐碎与平淡将那份激情消磨殆尽。我们都是理智的人,后来她提出去旅游吧,按当初婚前走过的路线。我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契机,也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同行。    在小兴安岭相识相知,一直走进婚姻的殿堂,旧地重游,一山一树都仿佛记载着曾经的点点滴滴。我们的目的地是某森林公园,当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