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简言之就是补虚或补益,是体质虚弱者调理身体最常用的办法。补主要应对本身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主要有清补、平补、温补、凉补、峻补、缓补。补按方式可分为直接补、间接补,按层次则分为滋补(滋养补益,对常人而言)、培补(培护补益,对身体略有偏颇者而言)、调补(调养补益,对身体已出现了明显的虚损者而言)等。
在中医保健养生中,民间广泛流传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睡补、睡补不如话补”这句话。一定意义上,这话道出了保健养生中常用的补法,但生硬凑出的先后顺序却不一定正确。
补法是在遵守广义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弥补自身阴、阳、气、血等的不足,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消除各种虚弱或不适,达到强身壮体的一种康复方法。补法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医治疗“虚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补法,必须因情制宜、因人制宜,看人选择具体补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好的事。
●药补
药补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补偏救弊,针对的是病理性不足,主要适用于身体气血阴阳虚损相对严重、已表现或部分表现出某一或某些症状者。
药补的关键是对口、对症。中医认为,药补一般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而选用。补气(益气)之法适用于气虚所致的氣短、懒言、四肢倦怠无力、自汗、心悸、失眠、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莲子、白术、茯苓、大枣等。补血(养血)之法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舌淡,以及月经量少、闭经等症,常用药物有当归、首乌、阿胶、熟地、龙眼肉、白芍等。补阴(滋阴)之法适用于热病后期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津液亏损,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眼干涩、眩晕、遗精、舌红少津甚至舌有裂纹等,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女贞子、玄参、银耳、西洋参等。补阳(助阳)之法适用于调治阳虚。阳虚虽有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之别,但肾阳为元阳,故补阳主要应补肾阳。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全身功能衰退,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白带清稀等。补阳药物可选择鹿茸、附子、肉桂、干姜、肉苁蓉、杜仲、锁阳、胡桃肉、海马、海狗肾、羊肉等。
从年龄段上,青年重在补肾,中年重在补肝,老年重在补脾。从个体差别上,每个人都有五脏六腑,每个脏腑又分气血阴阳,如果肾气虚就补肾气,心血虚就补心血,肝阴虚就补肝阴,脾阳虚就补脾阳……千差万别,各有侧重。现代医学认为,抵抗力低,当补白蛋白;营养素缺乏,就补营养素。总之,所补的一定是身体中偏弱、掉了队的功能,通过补法来加强力量,促使平衡。但药物毕竟有一定的毒性,比如红参吃多了就易流鼻血,临床使用时必须同医师商榷,切忌擅作主张。
●食补
食补是依靠食物的性状来进行滋补,针对的是非病理性不足,主要适用于肝、胆、脾、胃等脏腑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者。
食补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饮食与中草药的结合,如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专治产后血虚有寒、腹中疼痛,以及产后气血皆虚、发热自汗、肢体疼痛等症。二是利用水果蔬菜的四气五味发展起来的纯粹食疗方,如西瓜性寒,可解暑;鲤鱼性热,可调治疮病……现在在老年人群体流行的保健品,很多就是在食疗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更温和,可以多服、久服,对身体基本没有大的损害。
●动补
动补是借助运动来强化体质,主要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与轻微的体力劳动者。
“生命在于运动”说的是生命离不开运动,但并非动得越多越好,过量运动反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内经》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现代很多人为什么易发胖?为什么青春痘长盛难衰?很大程度上正是动得太少的缘故。我认为,“忙人要闲下来,闲人得忙起来”,这是生活中养生保健的大原则。动补既要有一定的量,比如中老年人每天散步以六千步到一万步为宜;也要有一定的质,比如可一直动到身上有热感、微微出汗为宜。
●睡补
睡补就是增加睡眠,主要适用于长期失眠或神经衰弱而睡眠不足者。
对所有人而言,睡眠都是人体自我修复的最有效手段,尤其有利于人体血液的净化与排毒(“卧则血归于肝”)。尽管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会相应减少,但每天仍应保证5~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深睡为好。睡眠不足者应及时咨询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话补
话补就是多与亲友或熟人聊天,主要适用于性格内向、遇事爱钻牛角尖、不愿或不善交流者。
有些老年人脾气倔强,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方小天地中。其实,与人沟通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养生”。与人沟通可以打开眼界、开阔心胸,于健康有益。性格孤僻内向者应勇敢地走出去,把快乐与人共享,让孤寂有人分担。
简言之,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补。希望老友们掌握正确的补法,越补越健康,补得夕阳更灿烂!
责编/斌子
在中医保健养生中,民间广泛流传着“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睡补、睡补不如话补”这句话。一定意义上,这话道出了保健养生中常用的补法,但生硬凑出的先后顺序却不一定正确。
补法是在遵守广义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弥补自身阴、阳、气、血等的不足,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消除各种虚弱或不适,达到强身壮体的一种康复方法。补法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医治疗“虚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正确地使用补法,必须因情制宜、因人制宜,看人选择具体补法,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哪个比哪个更好的事。
●药补
药补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补偏救弊,针对的是病理性不足,主要适用于身体气血阴阳虚损相对严重、已表现或部分表现出某一或某些症状者。
药补的关键是对口、对症。中医认为,药补一般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表现而选用。补气(益气)之法适用于气虚所致的氣短、懒言、四肢倦怠无力、自汗、心悸、失眠、脱肛、子宫脱垂等。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莲子、白术、茯苓、大枣等。补血(养血)之法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心慌心悸、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舌淡,以及月经量少、闭经等症,常用药物有当归、首乌、阿胶、熟地、龙眼肉、白芍等。补阴(滋阴)之法适用于热病后期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津液亏损,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眼干涩、眩晕、遗精、舌红少津甚至舌有裂纹等,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沙参、玉竹、百合、女贞子、玄参、银耳、西洋参等。补阳(助阳)之法适用于调治阳虚。阳虚虽有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之别,但肾阳为元阳,故补阳主要应补肾阳。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全身功能衰退,如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白带清稀等。补阳药物可选择鹿茸、附子、肉桂、干姜、肉苁蓉、杜仲、锁阳、胡桃肉、海马、海狗肾、羊肉等。
从年龄段上,青年重在补肾,中年重在补肝,老年重在补脾。从个体差别上,每个人都有五脏六腑,每个脏腑又分气血阴阳,如果肾气虚就补肾气,心血虚就补心血,肝阴虚就补肝阴,脾阳虚就补脾阳……千差万别,各有侧重。现代医学认为,抵抗力低,当补白蛋白;营养素缺乏,就补营养素。总之,所补的一定是身体中偏弱、掉了队的功能,通过补法来加强力量,促使平衡。但药物毕竟有一定的毒性,比如红参吃多了就易流鼻血,临床使用时必须同医师商榷,切忌擅作主张。
●食补
食补是依靠食物的性状来进行滋补,针对的是非病理性不足,主要适用于肝、胆、脾、胃等脏腑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者。
食补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饮食与中草药的结合,如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专治产后血虚有寒、腹中疼痛,以及产后气血皆虚、发热自汗、肢体疼痛等症。二是利用水果蔬菜的四气五味发展起来的纯粹食疗方,如西瓜性寒,可解暑;鲤鱼性热,可调治疮病……现在在老年人群体流行的保健品,很多就是在食疗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更温和,可以多服、久服,对身体基本没有大的损害。
●动补
动补是借助运动来强化体质,主要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与轻微的体力劳动者。
“生命在于运动”说的是生命离不开运动,但并非动得越多越好,过量运动反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内经》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现代很多人为什么易发胖?为什么青春痘长盛难衰?很大程度上正是动得太少的缘故。我认为,“忙人要闲下来,闲人得忙起来”,这是生活中养生保健的大原则。动补既要有一定的量,比如中老年人每天散步以六千步到一万步为宜;也要有一定的质,比如可一直动到身上有热感、微微出汗为宜。
●睡补
睡补就是增加睡眠,主要适用于长期失眠或神经衰弱而睡眠不足者。
对所有人而言,睡眠都是人体自我修复的最有效手段,尤其有利于人体血液的净化与排毒(“卧则血归于肝”)。尽管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会相应减少,但每天仍应保证5~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深睡为好。睡眠不足者应及时咨询专业医师进行治疗。
●话补
话补就是多与亲友或熟人聊天,主要适用于性格内向、遇事爱钻牛角尖、不愿或不善交流者。
有些老年人脾气倔强,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方小天地中。其实,与人沟通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养生”。与人沟通可以打开眼界、开阔心胸,于健康有益。性格孤僻内向者应勇敢地走出去,把快乐与人共享,让孤寂有人分担。
简言之,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补。希望老友们掌握正确的补法,越补越健康,补得夕阳更灿烂!
责编/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