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旗帜开新局吃透精神抓落实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is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由我党执政的当代中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担负着全党全国最高层次领导与决策的历史使命,它所确定的主题、所高举的旗帜、所择定的走向、所作出的决策、所制定的战略、所推出的举措,特别是所有这些所付诸的行动和收到的实效,从根本上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民生国计和人民福祉。我们要从这样的历史高度、政治角度和实践深度,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努力把握和实现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根本要求。从总体上来看。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抓住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根本和关键。
  
  高举旗帜开新局——紧紧抓住新时期强党兴国的根本和关键
  
  “高举旗帜开新局”,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靠创新不断开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旗帜就是标志和形象。就是灵魂和方向。凡是富有经验的成熟的政党,首要的是紧紧抓住能够号召和带领民众赢得胜利的旗帜。我们党自建立以来,就一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与此同时,我党历来强调、十六太正式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并已在全党全国形成高度共识的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旗帜”与“创新”以及二者的内在统一在党的十七大上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充分体现。十七大的主题、十七大报告的题目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且指出这一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注重“创新”,整个大会和报告通篇都贯穿了创新精神,仅从十七大报告的行文用语来看,就有56处直接使用了“创新”一词;包括“创新”在内,有93处使用了带有“创”字的词组,有155处使用了带有“新”字的词组。
  从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程中,足以看到和悟出“旗帜”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采,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创新的历史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与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创新互涵互动、互相促进。由此而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与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相催相生、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括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本身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晶,它所由产生并又给以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可以说,如果没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有改革创新的实践及其伟大事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创新理论就难以创立、发展和收获硕果,其旗帜也就难以树立和高扬。由此可见“旗帜”与“创新”之中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联系,并进而足见“高举旗帜开新局”对于贯彻十七大精神、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重要。
  我们在此所讲的“旗帜”和“创新”具有特别的定义和内在的联系,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强党兴国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反复强调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时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与时俱进,做好新课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因为,国内外形势迅猛发展,全球化大环境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日新月异的客观世界中因循守旧。在奔腾不息、日泻千里的时代潮流中“刻舟求剑”,其结果可想而知。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解决新问题,才能驾驭局势,永立潮头,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否则,在思想上僵化,在工作中守旧,整个事业就会停滞不前,举旗者及其所举的旗帜就会惨遭历史的淘汰和人民的抛弃。这是我们强调旗帜与创新的关系、强调创新对于旗帜之重要的缘由和要义。与此同时,我们决不认同和赞许为了标榜自己和建立个人政绩而“创新”,为了哗众取宠而标新立异,也不容许为了应付上面、装点门面而只是将“创新”作为口号提提、作为“靴帽”穿戴一下而已,更不允许离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违反科学精神和客观规律,恣意妄为地搞所谓的“创新”。我们为贯彻十七大精神而强调的创新,必须和高举旗帜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运用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课题,开辟新路子,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效。所以,一定要确立为国为民的宗旨和目的,遵循党的行动指南。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真正认清和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真正找到和用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物特别是新事物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办法,使工作创出新局面,使事业得到新发展。
  高举旗帜开新局,应从何抓起、如何着力、怎样去抓?这是一个大课题,可以有多种具体答案。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来看,就是要始终坚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将其科学运用于研判新形势,提出新课题,解决新问题,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总的可以从“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寻找差距。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开创新局面。从总揽全局的宏观视野来看。应弄清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相应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根据十七大报告对新世纪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应紧紧抓住、充分发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等现有基础优势。巩固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已有成果,在发扬成绩中增创新优势、再创新辉煌。另一方面,应正视问题,寻找差距。标本兼治,在解决问题中闻出新路子、开辟新天地。一是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二是努力排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高度重视并下力气根本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努力减少城乡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的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四是努力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是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尽快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六是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新特点,满足广大人民日趋旺盛、要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七是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 变化,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新课题。八是针对在经济科技上发达国家占优势、我国处于劣势、国际市场风险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从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并明确提出创新要求的内容来看,亟须着重在以下方面致力创新:(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二)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三)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用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核心和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五)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建设生态文明,形成新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八)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九)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十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共同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生动局面。(十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新活力,使党始终成为改革创新、富有活力、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吃透精神抓落实——着力将“纲领”化为“共创共建”的行动和实效
  
  一个政党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旗帜和纲领,而当有了正确的旗帜和纲领之后,关键则在于要有高举旗帜、实施纲领的行动和实效。列宁曾经针对热衷于制定纲领而不见之于行动的现象。用尖锐的语言强调指出:“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其意当然不是说纲领不重要,而是强调有了正确的纲领之后,将其付诸行动、使之实现更重要。否则,纲领再好也会失去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已经为全党提供了纲领性的文献。新党章和十七大报告已经为全党制定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一蓝图和纲领付诸实施,着力将其化为全党全民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建更全面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行动和实效。
  以往党中央非常重视和强调抓落实,甚至使用“落实、落实、再落实”等迭加词、递进语把“落实”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一方面使人觉得抓落实太重要了,感到中央高度重视抓落实,另一方面也让人感觉出之所以如此强调抓落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以往在抓落实上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严重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落实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解决办法。切入点应放在首先弄清目前我党我国决策与落实的体制、机制、各行动主体的职责定位以及运行的长“链条”和全过程,进而弄清在落实过程中内在的推动力、外在的影响力、行动的主体和关键的环节,抓落实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以及困难和阻力。然后再抓住关键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解决存在问题。
  我们党和国家整个动员、组织、运行体系的特征是:中央发动,全党带动,党政推动,举国行动。由党中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作出重大决策,在党中央的领导与推动下,首先在我们全党执行,进而通过各级党和政府具体领导和推动全国人民支持、参与中央决策的贯彻执行。由党中央作出决策的事情大多是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需要全党组织和带动、全国动员和行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全党都是贯彻中央决策的执行主体,全民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行动主体,全党全民都有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贯彻执行中央决策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还要看到中央的精神和决策有相当大部分必须由各级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由上而下逐级贯彻执行、付诸实施,然后才能传至基层行动主体,才能涉及普通党员群众,其间有一个长过程和一条多环链,在这个长过程和多环链中,确保中央决策和精神原原本本不走样、不折不扣全执行的难度很大。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弊病和问题,一是由于执行主体的立场观点有偏差,动机目的不纯正,往往是中央决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甚至“过度执行”,比如在中央强调发展速度时,就层层加码。以彰显自己的政绩,由此而争取表彰和晋升;中央决策对自己不利的。就磨蹭,甚至阳奉阴违,比如在中央压缩低水平投资规模、调整发展结构时,就软磨硬抗,以保个人政绩和本位利益。二是执行主体领导素质不高,施政能力有限。其中有一些人是因体制机制不健全、有漏洞、有弊端而侥幸成为领导干部,少数人甚至是靠利用用人腐败者“乘虚而入”,还有一些人是因各种原因不思进取。另有一些人是受地域、经历、视野、条件限制而影响素质水平提高者。三是有待改革、完善的体制、机制、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平心而论,运行不畅、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执行者,有不少是由于受现有体制、机制、体系、规制等的束缚和牵制。此外。从客观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事业,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少机遇,又有许多考验,既有一些有利条件。也有许多问题、困难和不利因素,还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严重挑战和各种风险,要贯彻中央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任务本身就非常艰巨,特别是要进一步在改革创新中开创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在提高开放水平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难度相当之大。总之一句话,新 的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新的任务需要新的开拓和新的创造,这都不同以往、非同寻常,如果采取以往常规的措施和办法抓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远远不够的。正所谓,非常之事,其谋划须有非常之策,其执行须有非常之为,其实施须有非常之举,其落实须有非常之功。这都要靠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所涉及的各种问题。
  第一。把好贯彻中央精神第一关——首先必须吃透中央精神,并且知道怎么去做。当前,必须集中力量组织全党乃至全民深入学习、领会、吃透十七大精神,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十七大精神的实质和要领、内涵和外延。务必做到正确把握不走样。与此同时,在中央精神及有关文件只从总体上、原则上讲了“是什么”、“要做什么”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弄清“为什么”这样要求,搞准到底“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并确保这些理解和做法不偏不离、不折不扣地完全符合中央精神。这个问题务必解决好,否则贯彻执行者只是笼统地知道要怎么样,而不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无法具体去做、自觉地做,就会在首道链环上影响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最根本的前提和最重要的环节,务必过好这第一道槛。把好这第一关。
  
  第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造、创新整个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和行动体系。要努力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科学准确、又好又快运转的整体运行机制和举国行动体系。其中涉及党和国家决策与实施的体制、机制、体系及关系主要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党政体制、党政关系、政企关系、市场运行机制、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运行机制、制约监督机制、贯彻执行机制、考评机制及指标体系、奖惩机制、责任制等等。过去这些基本都有。由这一套“零部件”构成的整架“机器”运转总体有效,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以及发达国家相比,其运转的科学性、有效性及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这是影响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的重要制约因素,及需针对存在问题,按照新时期新的目标要求,借鉴世界先进经验。革新妨碍运转的部件与环节,创新整个体制、运行机制和行动体系,使中央精神能在科学先进、快速高效的运转中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第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层层套用开会、发文、视察、批示等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以至于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抓落实的效果。当然,对开会、发文等不能一概否定、完全弃之不用,对实实在在、能够解决问题、着力于抓落实的会议和文件等还是要肯定和使用的,但这主要适用于上层,越往中、基层,越要多采用方案式、计划式、项目式、工程式等实施办法,多创造一些既定性又定量地抓实施、抓落实的方式方法,多想办法使得虚事实做、实事做实。
  
  第四。抓好各级党政领导层和职能部门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在我党我国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各级党政领导层和党政职能部门起着上传下达、统管一方的关键作用,直接制约甚至决定中央精神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的贯彻执行。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务必着重抓好三条。一是从根本上端正各级党政领导和党政职能部门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公为民的执政观念和工作动机,摒弃为了个人升迁和部门利益而左右权力使用、影响贯彻态度的行为;二是对各级党政领导和党政职能部门正确导向,包括政绩导向、考评导向、用人导向等,从导向上引导其正确贯彻中央精神:三是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和党政职能部门的素质、能力和水平,着重提高其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精神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本领。
  
  第五。建立整体运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整体行动体系”。中央精神特别是像十七大这样的党代表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须组织全党、动员全国共同进行,必须统筹谋划、通盘安排、整体运作、合力推进。特别要在层层下达的过程中保持中央精神原原本本不走样、不折不扣全执行,并且做到在行动措施上越往中、基层越具体化、操作化;在同级党政领导层之中和职能部门之间,做到高度一致不相左、协同动作不掣肘。其中,党委领导层要做好对所辖范围整个行动体系的统领工作,对贯彻中央精神承担起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整合集成的职责,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和各有关方面、各职能部门、各行动主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六,提高全党素养、全民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的事业,是每个党员和每个公民都参与其中、共建共荣的事业,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中央所确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除了要靠各级领导层和职能部门发挥重要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包括每个党员、每个公民在内的每个建设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和职责范围内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每个党员的素养、每个公民的素质及其工作的质量、创新的能力,都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最终决定中央的精神和所定的目标能否很好地落实和实现。因此,抓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必须一直抓到每个党员和公民的思想和行动,提高每个党员的素养、每个公民的素质,增强每个建设者的共创共建意识及其创新能力,提高每个建设者的工作质量和实际绩效,发挥每个人的“螺丝钉”作用,从而使“举国行动体系”的整架机器更好更快地运转,使十七大精神的贯彻更加扎实有效。
  
  第七,明确所有行动主体的职责,并建立一整套督促、检查、考评、奖惩制度。以往有许多事情不落实或落实不好的症结。就是行动的主体及其职责不明确,上面的会议和文件提要求往往是无主体对象的“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没有明确谁去做、怎么做,也没有明确做的职权、责任和利益,如果做得不好必须承担什么过失及相应的责任,这是许多事情不落实或落实得不好的重要原因,务必解决好这一问题。上层可以定性地提出一些无主体的抽象要求,但到了中层往下。就必须逐层逐级愈益具体化,既定性又定量地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明确谁去做、具体做什么、应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好负什么责任,同时赋予执行者相应的职权和利益,并追踪执行、督促落实,相应辅之以检查、考评和奖惩。
  我们坚信,如果做好上述“高举旗帜开新局”、“吃透精神抓落实”两方面的工作,党的十七大精神就一定能得到最好的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责任编辑:袁 文
其他文献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苏北要牢牢抓住加速工业化这个核心,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跨越发展。”与苏南相比,苏北主要是工业经济落后,导致整体的经济基础薄弱。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离不开苏北的振兴,而振兴苏北的关键就在于振兴工业。笔者认为,走量质并举、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当前苏北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现实选择。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准确把握苏北工业化当前的总体特征,大力推进政府创新。苏北工业化当前面
期刊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载体,开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往往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特色和水平。在沿江开发战略启动4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沿江八市,重点采访了各市的开发园区。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我们依然捕捉到了沿江地带开发园区建设和发展的亮点,感受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氛围。  南京:  【关键词】跨江发展 “双核”联动  【政策】南京市政府2007年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摘录:按照城市
期刊
近年来南京市侯冲村顺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顺应民意,关注民生,激发民智,聚合民力,相继成立了种植养殖协会、文化娱乐协会等6个协会,以及老党员老干部议事协调小组的“6+1”模式,为转变传统的农村工作模式、破解“三农”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侯冲农民协会的运行成效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协会注重把农业家庭经营推向市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侯冲村的种植养殖协会,定期邀请专家来
期刊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坚决贯彻执行,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    一、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地方机构
期刊
姜堰市地处苏中腹地,既不沿江,也不靠海,虽然缺乏区位优势。但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增势强劲,GDP年均增幅达到16%以上,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及综合考核排名连续两年跃居泰州各市之首。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我市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打造苏中经济强市,做好三篇文章,实现三大跨越。    一、做好特色经济文章。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培育特色经济是参与区域竞争的制
期刊
正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群众》创刊70周年。  1937年月12月11日,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群众》周刊作为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在武汉诞生。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势变化,《群众》周刊先后辗转于重庆、上海、香港,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潘梓年、华岗、章汉夫、许涤新、乔冠华、戈宝权等先后担任《群众》周刊各时期的主要负
期刊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所做的惠及8亿农民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实施以来就受到全国广大农民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当前亟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好规划建设关,使“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血脉相联。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完成本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规划
期刊
2007年9月1日下午,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带领全省380多名市、县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和农技专家,来到被誉为“江苏寿光”的泰兴市新街镇。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张连珍副书记说:“作为经济薄弱的偏远乡镇,新街创新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思路,让农民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实惠。这种模式值得全省学习和推广!”  是什么力量让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稻麦两熟忙一年”的农民“不务正业”,改行种起了蔬菜和瓜果,并且用不到
期刊
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增进幸福?文化又如何增进幸福?文化与幸福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时刻叩问着以提炼生活、指导实践为己任的理论工作者。更不断引导、激励着以人为本、以实践创新为宗旨的当代执政者的思考和探求。由苏州市沧浪区委书记宋文辉任主编、苏州大学李兰芬教授任执行副主编的《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十五”沧浪发展的历程与愿景》一书,正是理论工作者与地方行政者对于文化与幸福问题的共同探讨。该书
期刊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实践表明,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尤其是服务性、导向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向城市新市民的转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在无锡梅村镇作了调查。  所谓社会服务管理,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是创造社会公平的发展环境,为社会成员生存发展提供服务:在价值层面上侧重建立起大家认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