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策略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变,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主体之一,传统媒体记者须迅速适应新的时代特征,牢固树立融合思维,创新改进新闻报道的思路和方法,加速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任务。本文基于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对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新闻记者;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82-03
  一、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的必然性
  (一)信息技术重构了媒体格局
  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快速崛起,数字杂志、网络广播、手机电视、触摸媒体、移动电视、短视频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涌现,并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复合式的信息输送。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网民规模为9.89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網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可见,网络信息技术重构了媒体格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媒体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对此,传统媒体必须紧跟时代,纵深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大胆运用新机制、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网站、微信、微博、APP、短视频、手机报、网络电视、电子阅报屏等全媒体矩阵,占领新的舆论场,实现新闻内容传播的全天候延伸、全方位覆盖、多领域拓展,进而才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升级
  过去,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传统媒体拥有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进入融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且可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其对新闻产品的需求也更加个性化,更加注重体验和服务。尤其是“Z世代”(1995~2010年出生的年轻群体)的崛起,他们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互联网和数码产品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个性鲜明、独立,愿意追求和尝试各种新生事物,也懂得如何去挖掘更好的服务,且正逐渐成长为新文化、新消费、新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传统媒体要想吸引更多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引发其共鸣共情,就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各式各样集服务式、体验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新闻产品。
  (三)“四全媒体”加速记者转型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颠覆的不仅是媒体发展方向和信息传播方式,更加速推动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全程媒体,指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到结束,媒体已基本实现了全程同步记录、拍摄、编辑、传输和传播,让新闻事件无时无刻不处于传播中,如同全程现场直播;全息媒体,指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已打破传统文图、视频传播的模式,产品内容及传播形式更多元、立体,涵盖文图、视频、AR、游戏、电子屏等,实现了报道事件的多方位、多角度再现;全员媒体,指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和普及,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门槛大幅降低,人人都有话筒和镜头,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变得无处不在;全效媒体,指媒体越来越分众化,能够根据受众的不同喜好,量身定制所需信息,通过分众化与移动化的融合,充分开拓信息、社交等叠加服务,释放文图、影音等信息更加强大的效能,让传播更精准、更高效,进而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四全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必将推动传统媒体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AR等,并针对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性、全方位的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这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各传播媒介的特点,生产出多样化的新闻产品,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喜好和需求。换言之,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的地位和竞争力面临巨大挑战,只有顺势而为,积极转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1]。
  二、融媒体时代对记者的新要求
  (一)较高的政治素养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报、党刊、党台、党网、党端必须始终坚守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围绕中心任务,或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或阐明党的理论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鼓舞士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2]。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让新闻线索的收集和新闻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捷、便利,但也随之引发不少问题。如,部分记者为抢首发、抢速度,未对网络线索进行核实或核实不充分、不仔细,这极易造成新闻事实失实,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部分记者片面追求流量数据,在选择新闻题材时过分强调新奇、猎奇,导致新闻传播内容低俗化。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记者必须站稳立场,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传播有价值、有温度、有分量的新闻。
  (二)较高的新技术运用能力
  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一支笔、一个采访本、一部照相机已难以满足记者在各类融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产品的需要。融媒体的发展推动传统媒体记者向全媒体记者快速转型。那么,何为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是指具有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能力和思维,适应融合媒体岗位需要,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传统媒体记者要想成功转型,须不断学习多媒体技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设备。
  以视频传播为例。时下,受众对新闻产品的视觉化要求越来越高,画面真实且震撼的新闻产品更容易受到用户的青睐。因此,在新闻内容生产过程中,融媒体记者不仅要进一步强化视觉意识,提升视频拍摄、剪辑和制作的能力,还要在新闻现场充分调动个人的视觉感官,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   (三)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
  融媒体时代,传媒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媒体记者面临生存挑战。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新闻传播媒介如何变化,新闻内容的生产不可或缺。虽然时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但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记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新技术运用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洞察力和创新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以独特角度、专业知识、高超技术等对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和创新,进而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提升新闻信息的价值。
  此外,媒体的融合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丰富、便捷、多元。在新闻产品的竞争中,时效性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接到新闻线索后,记者首先要对该线索的新闻价值进行预判和分析,对该新闻线索的采访方向、报道呈现形式以及适合在哪一种传播平台传播等进行策划和构思,并制定出最优新闻报道方案,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一预判和构思的过程,恰巧能够充分体现记者的新闻敏感度、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换言之,为生产出受众喜闻乐见且具有思想深度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如此才能使产品出新出彩,从众多新闻产品中脱颖而出;才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关注度、传播力、影响力;才能提升个人及媒体的行业竞争力。
  (四)较高的综合素养
  融媒体时代,要求记者必须“一人多能”,不仅要会写,还要会拍、会直播,否则难以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会写,传统媒体十分注重记者的语言功底,多数记者都是科班出身,文字功底深厚。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人都可以在自媒体及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为了抢时效,记者很难静下心来写稿子,往往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大量的采写任务。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媒体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新闻体裁写作,把自己练成全能写手。
  会拍,当下,一部手机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新闻照片对像素的要求,以及新媒体对视频的像素要求。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配备足够数量的摄影记者已不再是刚需。文字记者会拍照、录视频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一人多能”,有利于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发出。
  会直播,随着短视频、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视频直播已成为海量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吸引粉丝流量和对信息进行实时传播,传统媒体记者从幕后走向前台已是大势所趋。如今,在不少大型新闻现场,都能看到传统媒体记者出镜的画面。可见,融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具备同步直播的能力。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策略
  (一)牢记使命,勇担媒体人的责任使命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4]。
  “四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发布新闻,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更有甚者为博人眼球、获取利益,胡编乱造,以讹传讹,传播内容低俗的信息,引发消极的社会舆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新时代的记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职业道德,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担负起社会责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深入到基层获取信息,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传播有价值、有温度的新闻。
  (二)走出舒适区,树立融媒体意识
  当前,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记者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就必须走出舒适区,积极转型发展。
  首先,树立融媒体意识。秉持“移动优先”的融媒体理念,改变传统新闻采写方式和单一传播模式。这要求记者在选题策划和采访环节优先考虑融媒体,并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的内容需求,在创作中优先制作新媒体产品,打破以往只满足传统媒体需求的惯性思维。
  其次,培育互动思维。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以往的单向传播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受众升级的需求,双向互动已成为发展趋势。尤其是针对年轻人体验式消费这一新特点,记者需培育互动思维,以线上互动交流、线下互动活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锁定受众群体,从而生产出更多受众喜欢的产品。
  最后,强化用户思维。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表面上都是指向受众,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传统媒体时代,是“我写你读”的单向传播。而融媒体时代,记者的用户思维强调的是“用户本位”,要利用多平台对同一条信息进行不同需求的生产加工,进而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坚持“内容为王”,守正创新
  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上的自媒体平台和网络社交平台已然成为全民发声的舞台,文、图、视频等信息铺天盖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但信息大爆炸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成为当下受众面临的主要困扰之一,且信息内容呈现泛娱乐化、碎片化、去中心化。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力竞争中,技术会更迭,介质会变化,但无论新闻以何种新形式、新模式呈现,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向受众传播真实、准确、高品质的信息,講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才是最核心要义。对于传统媒体记者而言,一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敏感性,高效判断新闻价值。在融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大数据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能进行远距离、实时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息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能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就变得尤其重要。因此,新时代的记者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思维,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受众便捷、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二是要找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在新的舆论生态下,传统媒体记者转型发展,除了要注重价值转播,还要找好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自说自话或高高在上说话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互动交流的优势,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生动、形象、直观、清晰地呈现新闻内容,提高受众的接受度,从而发挥正向的舆论引导作用。三是以文化人,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新闻内涵。传统媒体记者转型,除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还要充分发挥思想引导作用,以文化人,让受众在新闻报道中收获更深层次的体悟。简单地说,就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深挖新闻的内涵价值,如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积极与受众进行深层次的互动交流等。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受众需求,更有利于引导受众深入理解新闻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新闻报道的价值[5]。
  (四)增强“四力”,做复合型人才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和呈现方式虽发生变化,但新闻的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增强“四力”,深耕垂直专业领域,创新丰富表现形态,做融媒体复合型人才是传统媒体记者转型的最优路径。
  首先,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记者要增强“脚力”,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抓“活鱼”,创作出反映群众生活、富含真情实感的作品,并借力全媒体传播,发出好声音。
  其次,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记者要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眼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给假新闻、假消息传播的空间,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最后,一篇出彩的文章能够体现作者的逻辑、视角、表达、格局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增强“笔力”和“脑力”,勤学习、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做有深度、有思想、有见识的记者;不断改文风、改作风,下苦功把稿子写实、写准、写到位;同时擅用图片、音频、直播、视频等,丰富传播形式,用专业的知识、研判视角分析和解读新闻内容和价值,从而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已然发生深刻改变,传统媒体记者只有跟上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从思想理念、内容生产等多方面进行转型突破,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峰.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如何转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6):160-161.
  [2] 管洪.传承和发扬好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N].重庆日报,2021-04-27(7).
  [3] 刘璐.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记者如何转型[J].数字传媒研究,2021(03):9-11.
  [4]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 gnsz/szyw/201602/21/t20160221_8968832.shtml,2016-02-19.
  [5] 孙向阳.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记者如何主动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42,144.
  作者简介:韩毅(1981—),男,重庆人,硕士,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其思想政治工作应得到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一直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发达的今天,应注重新闻宣传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利用新闻宣传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本文探索新闻宣传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摘要:区别于好莱坞影片以华丽的感官特效和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吸引观众,国产灾难片则以写实的风格和同舟共济的伦理情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其对外传播对于传播中国特色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产灾难片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这两点研究国产灾难片的英译和对外传播策略,通过文化输出来打造优质国家形象,从而增强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展现中国关注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气度和责任担当。  关键词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给大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如借助新媒体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复杂多样的信息对主流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冲击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助力高校更好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面对复杂的媒介传播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将“民族文化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这三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关注民族文化的健康传播,并在此视域下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13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丽江师范高等
“志愿失灵”理论是西方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情境下表现出新的形式或内容.该文通过分析四川省3次大地震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案例,对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实践中的志愿失灵表现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辽宁日报通过融媒创新报道,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建塑并深化了新时代的辽宁精神.其传播策略主要体现为复用情感模型强化情感定向,奠定情感基调;通过共享记
摘要:近些年,在互联网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年轻”的电视媒体在措手不及中频频示弱。为了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包括电视在内的各种传统媒体纷纷开始拥抱互联网,试图凭借互联网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与兼容力为自身注入活力。由此,在媒介发展过程中,掀起了媒体融合潮流。媒体融合并不是一个新词汇,也不是伴随互联网而诞生的新事物。其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主要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意将电视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众多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强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相互了解和沟通,各地政府都在发展新媒体矩阵,这有效提升了政府在公共治理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服务群众方面的质量。本文笔者根据自身二十余年的媒体从业经验,概述政务新媒体及矩阵,分析政务新媒体矩阵的要素建设现状,指出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政务新媒体矩阵发展的有效策略。 
摘要: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自2003年实施至今,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出版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获得阶段性的进步和成果。但在国际舆论格局中,我国仍处于被动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本文分析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脉络、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探寻通过政策的调整升级,鼓励和引导出版企业转向全球
摘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时隔8个月,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制定了《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意味着广州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真的要来临了。对传统广播电台而言,应如何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浪潮中突围而出?本文通过梳理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在实践中的经验,浅析资源相对薄弱的广播电台媒体应创新路径,根据自身特点,迎合听众需求,打造轻量化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