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s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构建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对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30-05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之一,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高校创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一)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探索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践行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实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
  协同意味着各个子系统的目标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等,都要围绕总系统的总目标,服从而且服务于整个系统。按照协同创新的理论要求,创新工作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然会涉及到多个子系统,这就客观上要求不同的子系统协同来实现。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自身的优势与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各系统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及协同效应。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经济社会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培养的学生偏重理论学习或研究,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弱,难以很好地适应岗位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实施及实习训练时,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不够,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真正适合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内涵及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系
  协同创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这一概念在应用中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所谓的协同创新是指在科研创新系统当中,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制造与开放式创新是协同创新的前范式,协同创新的先期基础是协同制造,开放式创新给创新资源利用和自主创新推进带来了新的启示。协同创新是将各个创新主体要素进行系统优化、合作创新的过程,从整合以及互动两个维度来分析,协同创新是一个从由“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 (1)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2)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二)协同创新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系
  协同创新理念包括两个部分,即协同和创新。1971年,德国学者哈肯在系统论中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 1>2的协同效应。这里说的协同是指事物内部各部分及与其他事物之间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狭义的创新概念就是技术创新,是把创新看作是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这里说的创新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等的过程和结果。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围绕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积极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统一,体现为在行动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应用型本科人才成长的实践依赖性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凸显教学的实践性,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论。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是一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同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其他高校等共同协作、协同创新的工程。
  三、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结合,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开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体系研究等,而且应加强实践方面的探究,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等。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应注重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合作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建立基于学科、课程、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合作性”学习、“一体化”教学、“项目化”训练、“开放式”实验以及“多证书”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形成诸如“3 0.5 0.5”、“3 1”等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现场学习、课题设计、项目研发等,将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直接引入在校期间培养,达到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的效果,强化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是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办学,相对来说容易实现,是现代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表现和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高校和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多,因为高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高校,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势必有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丰富程度、教科研力量、教育信息技术、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大,这些都是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是校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院所有优质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团队,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利用的资源。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虽然对科研也比较重视,但在教职工科研工作力度、学生参与科研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科研院所正好有着非常优势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信息、科研队伍、科研技术等,对高校无疑是非常好的优势资源,双方的合作空间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在彼此合作中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双方科研较好地整合科研人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等,对构建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非常有利。
  三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工程的实施等,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新机制。依托高校与企业(行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或专业,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和行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开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四是校地(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往往论证不够充分、调研力度不足,培养的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往往达不到实际需求,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掌握远远不够,甚至有闭门造车的情况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把握不到位,这也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和区域合作不够紧密,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校地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等,是当前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同时,加强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构建地域辐射模式,充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科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一方面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品牌和国际知名度,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水平。受文化等因素影响,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的地方,如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等。通过与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多方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开阔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广东白云学院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广东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协同创新是广东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广东白云学院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践中,始终树立开放教育理念,注重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整合企业、政府、校友、学生家长等各方面教育资源,实现各方协同共赢。
  (一)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学校每年组织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调研,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运行计划、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制定。同时,在专业设置上,按企业和市场所需确定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结成产学研合作体。通过合作,培养的人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需求。
  2.校企联合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每年会派老师去企业学习、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会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为教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以便更多的教师接触到前沿的企业知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同时,学校还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学校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3.合作开发研究课题
  学校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学校到企业中寻找课题,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以合作开发研究课题为纽带,深入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与设计中,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培训与咨询服务,同时也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促进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学校2010年与裕元鞋业有限公司合作研究课题《天足篮球系列研发设计》和《平步轻云跑鞋系列研发设计》,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校内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搭建跨学科跨专业教育教学平台
  包括构建全校性的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平台,设置专业拓展课程平台,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等。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下设经管系列专题讲座、工科艺术系列专题讲座、职业教育系列专题讲座。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专业综合类实践项目、同学科跨专业综合类实践项目、跨学科跨专业综合类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体系平台搭建,有效实现实践场地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课外活动平台项目搭建,旨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效实现对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将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有效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在同一活动平台,实现教育功能最大化。
  2.组建跨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团队
  近年来,学校开展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种主要以项目为载体和驱动力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特点就是团队运作,即根据改革工程与项目实施的需要组建各类团队,有设计团队和实施团队,设计团队包括校级层面设计团队和二级教学单位层面设计团队;实施团队包括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教师团队主要有课内教学团队和课外指导团队,教师团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际组合;学生团队有学生助教团队、学生助学团队、学生助管团队、学生项目运作团队、社团活动团队、竞赛活动团队等。所有团队均对应项目,对于综合类项目完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团队推动项目、以团队落实项目,团队与项目的一体化发展。
  3.实施协同管理
  学校内部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协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协同都涉及协同管理。如跨学科跨学院联合开设的专业,需要其共同合作、协同管理;中外合作项目在学校内部也实行教务处、二级学院的协同管理等,协同创新的管理方式,集各方资源于一体,有效实现了管理的功能。
  (三)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学校通过实施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前沿原版教材,邀请合作院校优秀师资定期来学校授课,共享优质课程与师资。
  2.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师资
  国外优秀教师来学校授课,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校每年假期派5-6名专业教师前往国外合作院校集中学习和培训,学习国外院校整套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回国后承担合作项目的专业课程教学。
  3.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学生
  与国外合作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做好课程的衔接与互认,在运作过程中双方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如在学校与巴拉瑞特大学合作过程中,第一、二学期主要进行广东白云学院公共课程教学,开设课程8门,并强化英语教学,以达到适应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要求,这两个学期的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第三学期开始引入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核心课程和师资,由巴拉瑞特大学派专业教师与广东白云学院校内教师联合教学。
  五、结语
  近几年,广东白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包括“3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改革等,这些改革都是对协同创新理念的一次次践行,可以说,协同创新理念已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是高校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新时期,高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和新模式,必须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 _innovation_network.
  [3]Duin H,Jaskov J,Hesmer A,Thoben K-D.Towards a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M]. Boston:Springer,2008,277:193-204.
  [4]Dubberly H.Toward a model of innovation[J].Interactions 15,2008,(1):28-34.
  [5]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7]姜昱汐,胡晓庆,林莉,葛继平.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政产学研的作用及收益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8):33-35 .
  [8]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599-615.
  [9]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5-07.
  [10]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29-3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项目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项目课程教材开发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机制,对项目课程教材建设如何突出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体现先进性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中职教育;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目前,项目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我国历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这场改革的形成,存在政府有力推动的因素
“互联网 ”的时代已经到来,学校课程与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学习无边界性、个体性、协同性和融合性等。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面临着挑战,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慧学”。换言之,课程教学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力”。以“项目化教学”为切入点,深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促进学生语文“学力”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内容“集成化”  “项目化
近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和层次结构、职业资格制度、发挥行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规范校企合作制度和新学徒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多维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无效的现象,以及其中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师生互动无效的方法。  关键词:职校;师生互动  职校教育中,专业基础理论课不能像实操课那样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于是教师努力通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但仍会出现学生上课不积极。如何让基础理论课堂变成活动,让学习热情持续并实现有效教学?  一、师生互动无效的现象  1.明明有师生问答,怎演变成教师唱独角戏?教师授课过程中
“叙事性文本”是一种“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是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等。对于“叙事性文本”的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解读能力。  一、聚焦文本情节,融情融趣  叙事性文
摘 要:本文阐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猜想,质疑问难,注意发问技巧、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意识    创新就是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以超越原有知识的局限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胆识,力求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跨入知识新领域,获取知识新成果的活动。实施创新教育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根本、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创造能力的核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安排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一阅读策略。针对高年级课文篇幅加长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将“速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常用策略进行深入运用,否则学生的阅读之路必然荆棘满途,导致知难而退。现以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古典名著单元”为例,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紧扣教材特质,强化阅读策略的运用意识  同时将四大古典名著编入教材的同一单元,这在小学教材的编排史上尚属首次,其目
摘 要:本文以《电子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为例,探讨通过设计“项目教学评价表”和“项目教学备课表”,以“项目教学引导成功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以及组织好项目评价这四项措施来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中职;项目教学法;项目评价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作为中职学校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备受关注,本文以《电子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课程为例,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述勾勒出未来中国发展的美好新蓝图。而职业教育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质量,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保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产品附加价值的高低,关系到人的尊严的实现,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所谓亲切感就是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产生想要探索传统文化的欲望。在低年级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似曾相识”,潜移默化  要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就要促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