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空虚后遗症的宿舍宅们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fhei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里,我接触到一种奇难杂症——空虚后遗症。
  “空虚后遗症”的常规病状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枯燥而乏味。
  大一新生入学头两个月对校园的新鲜劲头一过,有不少人开始陷入了宿舍——教室——食堂的循环路线中,无法自拔。
  他们对诸多事务不感兴趣,整天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空虚感的失落充斥着他们灵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感觉世界再无可爱了。
  于是,大学无意中便成了制造宅男宅女的车间。
  “空虚后遗症”最大的病症就是懒,要说懒的程度,那只能用懒到停不下来可以形容。每个人都在找寻着更懒的生活方式,用更懒的态度去做一些不能懒的事情。有些“病入膏肓”的同学,改变了三点一线的生活路径,转而以“两点一面”的节奏痛殴着生活。
  什么是“两点一面”的节奏呢?两点就是宿舍和教室。一些浑浑噩噩的同学就是用这样两个“点”撑起了他们整个大学的生活平面。几个人蜗居在没有多大格调的宿舍里,要想叫他们出门,他们就说:雨天怕淋、晴天怕晒。总之是邀请金罗汉——雷打不动。他们不仅住在宿舍、睡在宿舍,还吃在宿舍、玩在宿舍,当然,恋爱都是在宿舍通过互联网传情的。
  那些年,我也患上了空虚后遗症,手机里存了好些个不同口味的外卖号码。我几乎尝遍了学校大大小小的招牌菜,熬过了实在无处可挑的痛苦阶段后,打电话叫外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种机械行为。至于吃什么,有的时候可能需要想个大半天(毕竟人都在宿舍,有的是时间用来思考),有的时候则完全不需要考虑(毕竟只是为了响应生理的需要)。整个宿舍的群体共性行为是很容易被强化的,你可千万不要小瞧了“物以类聚”的威力,群居生活潜移默化改变个别人习惯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几乎是每个宿舍宅的惯性思维。
  首先,大家都叫外卖,如果自己不叫外卖就要一个人孤零零地出去吃了(就像一只出门的小狗,当别人问起“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难免一番尴尬),为了不搞特殊化(事实上,这样的特殊化太难搞,有的时候人家叫外卖的时候就会连带着问你要不要),就随大流也跟着叫外卖了(主要还是自个的“外不化”比较弱,也是空虚后遗症留下的创伤)。
  其次,虽然食堂与餐馆离宿舍的距离并不远,我的宿舍离食堂直线距离30米,任一餐馆都在食堂10米的辐射范围内。但是,来回就餐的时间加上中间消耗的时间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无法“浪费”得起的时间,我们骨子里开始慢慢发酵懒的味道,对时间的计算和使用可都是精打细算的,所以还有比什么让别人送饭上门来得轻松舒服呢?
  我的空虚后遗症在吃饭问题上也就这样了,看到同学在谈恋爱问题上的表现,只能用奇葩形容。我曾溜达到某宿舍,领教了某兄弟煲电话粥的功力,整整两个小时,那位仁兄一直没有挂电话,我还真替他的话费账单担心。后来,我得知,他女朋友就住在10米之隔的6栋宿舍,我不禁如释重负,原来不是长途漫游啊。这位仁兄觉得校园套餐的业务天然地提供了打电话的便利条件,所以他开始了每日两小时的电话攻略。他的逻辑是,不论是电话这头还是现实那头,人都是真的,谈恋爱就没什么不可能的,更何况这么近的距离见个面多“麻烦”啊。我一直怀疑这种恋爱方式的可行性,果然没多久,他就被甩了,据说是他的女朋友找到了一个更聊得来的“电话伴侣”。
  空虚后遗症也让许多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依赖别人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拜托”和“帮忙”。“能不能帮忙抬下水”“能不能帮忙带下书”“能不能帮忙冲下费”“能不能帮忙报下到”“能不能帮忙做下弊”……身患空虚后遗症的宿舍宅总是提出这样的要求,成了他们的个性标签,后果是他们的自信力和判断力构建的失败。其实大学应该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地方,是培养大学生们走向自强、自信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果只知道借助于外物的扶持,大学生是很难摘掉幼稚的帽子的。
  我曾不只一次地拜托别人帮忙,其实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但我就是能给自己找些理由和借口去搪塞自己应该身体力行的当然。拜托的次数多了,人言就变得轻了,更何况别人也没有无限服务这一说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几番叮嘱、万番吩咐(贪婪和自私会让人有的时候感觉别人的帮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朋友帮忙拿一叠资料给教务科老师。其实,我没课,奈何我被床绑架只想多享受会儿温暖。结果,朋友忘了这茬事,自顾自地上课去了,事后他跟我连连道歉。起初我很埋怨他,事后再想,反倒为这种“因为没有给人帮上忙还得向人道歉”的思维定式感觉害怕。当然,一些朋友因为受不了我的经常打扰,纷纷与我保持距离。
  久病成医。整个大一我就是这样子度过,心里越来越迷茫自己的出路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空虚后遗症的加重,我对自己的消极生活方式也愈发厌倦,更是讨厌迷茫的失落感,毕竟一转眼就过去一年了。久经思考,我只能事后诸葛地说一句:能从打结的束缚中解脱,是一个大学生走向成熟的标志。为了逃避乏味感带来的困倦,我开始强迫自己越来越积极地出现在各种活动的场合。
  我的想法很简单,我希望用别人的狂欢来消减我的寂寞,希望用别人的繁忙来抵消我的无聊,希望用别人的奋斗来驱散我的萎靡。慢慢数来,我参加的社团和学校组织有:文学社、街舞社、吉他社、瑜伽社、羽毛球社、演讲与辩论协会、新闻中心、学生会……不过你千万别将我当成那种会十八般武艺的怪才,我大多是抱着玩票的心,试着去涉略一些不曾尝试的活动,说白了是为了填补大学的空虚后遗症留下的寂寞和无聊。
  人啊,最怕的就是认真。我一不小心就认真了,也被自己的认真打败了,莫名的果敢和勇气让得那股畏缩的消极倒是变得猛烈,以前的颓势一扫不见,具体表现在叫外卖的次数少了,出去活动的时间多了,在校园里变得活跃了。
  还记得,要给大一的学弟学妹上辩论课,我从开篇立论、攻辩环节、自由辩论,再到总结陈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教授,一遍一又一遍地模拟实战。为了提高他们的水平,我会花更多时间去巩固和培养他们的应变思维,尤其是在他们的比赛开始前,内心的责任感是那么强烈。当我决心要带好徒弟时,原先玩票的心思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这是自己意料之外的。他们拿到了比赛冠军,我被硬生生地拉过去合影,其实在台下看到他们胜利的那一刻,我已经很满足了。
  快毕业的时候,我发现身边还有不少人是在焦虑的状态。细细想来,我的大学一如我未到大学时想得那般丰富,只是我从没有想过会遭遇空虚后遗症的失落和空虚,这大抵是每个年轻人在适应大学阶段都会遇到的尴尬。是的,我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虽然宿舍宅群体离我有些遥远了,但是空虚后遗症给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值得反思。
  至于如何摆脱空虚后遗症的纠缠,我有三个建议:第一,常去图书馆呆呆。看看报刊增加知识储备,一本好的书籍就是一个好的伯乐,可以激发你的潜力,即使是坐在图书馆里发会呆,你都能被那种氛围所感染思考些有深度的问题,这可比窝在宿舍里强得多了。第二,和比你优秀的人交谈。对于优秀一词的定义可以用世俗的普遍观念,因为他们身上总有许多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比如怎么在社会里更好生存,与他们的对话聊天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你的内涵。第三,做一张合理的计划安排表。计划做得好,行动才可靠,千万不要设定一些模糊、笼统的目标,也不要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根据实际出发考虑,写下现阶段最想达成的愿望,然后跟着计划流程慢慢实现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把计划安排表贴在自己能经常看到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今天要做点什么。
  我的大学一如我未到大学时想得那般丰富,只是我从没有想过会遭遇空虚后遗症的失落和空虚,这大抵是每个年轻人在适应大学阶段都会遇到的尴尬。是的,我只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虽然宿舍宅群体离我有些遥远了,但是空虚后遗症给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值得反思。
其他文献
陈吉宁  清华大学校长  长期以来,你们接受的大多是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的教育,你们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作为知识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你们无疑是优秀的。  来清华之前还是“梦想家”,来清华后,可能会“梦”没了,只剩“想家”了。特别是看到各种知识、信息、机遇迎面而来,身边的“学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可能会更加迷茫和纠结,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  徐显明  原山东大学校长  你们今天特别
大学生应不应该卖豆腐?  这事儿和大学生该不该卖猪肉一样不值得讨论。但是大学生该卖豆腐就能卖好豆腐吗?怎么把豆腐卖到全世界去这样的事儿由谁来做?2012年10月8日, 友成基金创业咖啡课第四讲在北京大学开讲。远东大学执行校长于海发用自己的创业经验谈了创业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电子和商务是两回事  有一次我在欧美同学会上得到一个信息,在2006~2007年间,中国的B2C网站没有一家盈利。像卓越、当
海外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并不一定是校长独霸话筒,政治人物、大企业家、作家、演员,甚至脱口秀主持人都有可能登上这个特殊的讲台,为毕业生们讲演最后一课。他们的风格或幽默,或深刻,有时讲述讲稿上的人生故事,有时即兴发挥名句迭出。但无论怎样,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未来很远,路还很长,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  2014  名言:是时候去冒个险了。  演讲者:伊隆?马斯克(特斯拉CEO)  演讲地点:南加
“霸笔”、“霸面”,即没接到笔试或面试通知,直接找上门为自己寻求机会。校内网近日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反馈调研报告”显示,以参与过笔试的2013应届生为样本进行分析,有两成尝试过“霸笔”,成功率超过七成;不到两成的应届生尝试过“霸面”,有七成能够成功进入下一轮。那么企业作为招聘方是如何看待“霸笔”、“霸面”现象呢?本期特别邀请果壳网人力总监于青,就该现象谈一谈她眼中90后的求职。  暖乎乎
西瓜好吃却难挑。有这么一些学霸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系统又好玩地论证了许多挑西瓜的方法。  “西瓜是一种很甜美的食物。当然,做为一个学物理的吃货,我一定不会白白浪费西瓜的。”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的马磊的确是有追求的美食爱好者。“如何在不破坏西瓜的前提下,了解西瓜的甜美程度。”马磊用的是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他关心的是西瓜的力学性质和声学性质,为了同时能够研究这两种性质,他采用了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
陆九愚,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全球管理实验班)2009级本科生。  18岁刚刚步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他却连遭厄运,先是敬爱的父亲去世,使全家老小只能依靠提前退休的母亲每月2500元左右的退休金过活。接着哀伤而操劳的母亲被诊断为乳腺癌,全家还要背负巨额的医药费。谁知祸不单行,陆九愚姑姑为争夺陆九愚爷爷的房屋遗产与陆九愚母子打起了官司,这使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雪上加霜。  正是在这种情
自行车当之无愧是大学里最普遍、实惠的交通工具,但,树大招风,车多招贼,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早上起来要骑车去上课,发现自行车没了;停下车去楼上办个什么事,下楼自行车没了;放个寒暑假回校,自行车没了……  说起与自行车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丢车丢到哭  文/思远 (北京大学)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偌大的校园也如萧何一般,既让我自豪,又让我伤心!刚来到学校,看着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怎么看  历史地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进行过几次大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次重组。教育体制的改革没有终点,也不能停滞,它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政策,每一次调整都是这过程中的一环,我们可以把这次高校的职业教育改革看作是近年来又一次高等教育布局上的调整,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阶段性政策。那么,新中国成
我是一个参与了十多年奖学金评选的辅导员。年年岁岁,每到评奖学金的日子,我就会被夹裹在学生争夺奖学金的暗流中不能抽身。  争论  9月底,加分项经过几轮公示,已经临近截止时间。学生小李看到公示榜上自己的总成绩跟前面一名同学只差0.01分,急冲冲地奔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老师,我参加了一个活动,应该是加智育分,结果给我加成了文体分(因为同样的加分值,智育分所占比重更大),我申请转换成智育加分!” 
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生活中的一大考验就是如何忍受拥挤。拥挤的住房、道路、公交、地铁和电梯,常常让人心力交瘁,苦不堪言。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里,密度是空间的物理状态,而拥挤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当周围人太多,空间太小时,人们就会产生的负面情感反应。  近些年来,在地价上涨和学校扩招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宿舍密度越来越大,拥挤感越发明显。这会对大学生产生什么影响呢?以下的几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