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 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一个方面看,就是关于思想信息传播与语言文字表达之间相互作用的见解。在那个主要靠游说来传播思想的年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主张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在阐述主张的时候就要把话说得动听,否则难以传播开来。
  今天的新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当然不仅仅是“言”,甚至可以说主要不是“言”。但是,无论何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对“文”的要求却是差不多的一一阐述观点要求动听,描摹事物要求生动,介绍人物要求可亲。扩大一点说,报道新闻的简明扼要、真实准确,在本质上也是“文”。
  上述“文”的基本内涵是文采。正因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领悟到“文”对于思想观点及其他信息传播的意义,所以,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这些经验和传统,除了通过“言”,还通过文化作品,包括各种题材和类型的文学艺术创作,一代一代传承至今。于是,文采之“文”进而成为优秀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现代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传统传媒的新发展,自然而然就从一个方面担起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新闻传媒是一种大众传媒,新闻作品是大众读物,这样的文体形式能与祖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这个题目比较大,也比较深,笔者想从一个小的侧面谈一些看法。其中包括,新闻传媒是不是应当担起祖国文化财富的传承责任?如果应当,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担起了这个责任?以及怎样才能担起这样的责任?
  
  应有的责任
  
  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媒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其文字作品要在最广大的人群中传递,其表达形式也就时时处处在影响着人们。为此,《人民日报》曾两次发表社论,强调报刊广播必须带头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所谓规范,不是说要新立什么规矩,而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然而,新闻传媒的现实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令人满意。回想起来,《人民日报》两次关于语言问题发表的社论,第一次是号召剔除糟粕,这针对的主要是个社会问题;第二次是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有害影响,这要解决的更多的是个政治问题。与之不同,我们如今遇到了新的情况,就是范敬宜先生所讲的“浮躁”,这实质上讨论的是个文化问题。
  新闻传媒的产生,是适应了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各种生产、生活信息传播的需要,所以,新闻学上较多讨论的是新闻文体怎样才能迅速及时地为传播新闻服务,也就有了“倒金字塔”这样的文章结构。然而,这种以“快速表达”为核心的创造,或多或少对文字表达的丰富生动有所忽略,以致于郭玲春关于丁玲辞世等几篇消息一出手,让许多人耳目一新,大呼此时才知道新闻原来可以这样写。
  不过,这样的觉悟并没有形成气候,散文笔法也只是在通讯作品中有些表现,中国新闻奖中的消息一等奖曾连年空缺。检视那个时候的消息作品,确实看不到多少在表达上有出色表现的篇章。
  要是把报纸版面、广播节目中那些不能令人满意的表现归归类,大致可以列出这样一些:
  语言贫乏 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看到一些表达方式,我称之为“很字结构”。比如, “很男人”、 “很女人”,这一定是在某个场合想对一位男性或女性做出评价时“辞穷”的表现。细细想来,像中国四大名著以及《聊斋》、《儒林外史》等等,那么多人物形象你根本找不出个相似的来,怎么就到了只能靠“很”字以蔽之的地步呢!
  难有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记者,包括不少著名的节目主持人,面对采访对象提不出多少有意义的问题。“你第一次……是怎么想的”,“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等等,就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强制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里,这让答者无法表达思想,同时也暴露出提问者没有深入地思考。
  创造力弱 比如新闻标题,有了一个“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有了一批以“谁动了……”为句式的标题。类似句式还有“都是……惹的祸”,“……的思考(启迪)”, “……之痒”等等。
  制造错误 现在,不大有人讲“凯旋而归”了,不过新的错误不断。就说央视的新闻频道吧,至今不知道“三甲”是什么意思,以为就是指“前三名”;大量报刊把“巨擘”称为“巨擎”,把“曾几何时”理解为“想当初”;最离奇的是把“空穴来风”当成“无中生有”,使得现代汉语词典添加了一解。这些错误大致是一些作者为了表现自己还有些文化,却望文生义闹出来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敬惜字纸的美德,这是对文化的尊重,转而表现为对出版物的尊重。所以, “报上说的”就成了人们街谈巷议时最权威的信息来源。这种权威本来是一种对新闻传媒十分难得的信任,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要是新闻传媒被上述这些问题牵累,必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新闻传媒如果不是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就不能成为正确社会舆论的有力引导者,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必备的能力
  
  新闻传媒文化内涵的提升,离不开专业人才。而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相当程度上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有一份材料说到,在高校扩招中,新闻专业是十分活跃的一支。几乎凡有中文专业的院校,都派生了新闻专业。繁荣的新闻学教育中,也隐藏着若干危机,其表现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新闻专业人才越来越少。
  这种矛盾的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教学资源没有足够的准备。新闻学专业教师不懂新闻学是普遍现象,他们不太清楚新闻节目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不太知道消息、通讯、评论怎样写,也不明了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是什么样的本领。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规律,从来也没有人苛求一名新闻学教师要获多少新闻作品奖,但是他不能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奖。正如刘翔的教练此生也拿不到短跨金牌,但是他非常清楚怎样才能拿到金牌。
  新闻专业毕业生涌现与新闻业需求出现了恶性关联。拿着新闻专业毕业证书,却难以进入新闻单位,起初是从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学生不及经济、法律、外语等专业毕业生更适合当记者开始的。这是因为,新闻专业毕业生没有学到看家的本领,又不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个方面的专长,以致于新闻队伍中的新人来自新闻专业的越来越少。接下来,新闻专业学生为了寻找自己的岗位,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读书以外的事情上。前不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记协网与高校新闻专业师生座谈,试图通过有效的服务为新闻专业学生助一臂之力,兴许能起到一些作用。
  新闻传媒的浮躁本身有其社会 基础。问题在于,负责任的新闻传媒,不应当随着社会浮躁而浮躁,而应当通过有深度的思考来引导社会摆脱浮躁。这如同范敬宜先生当年忠告社会“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样,就是一个有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对社会浮躁气氛的调理。怎样才能做到以清醒对抗浮躁呢?提升编辑、记者、评论员的文化素质是良方。这个提升,不只是要读书,要紧的是会用书。现在,写评论的人不知道五评白皮书,一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就当成了逝去的历史,根本没有认真读读他们写的消息和评论,自然也就不知道他们的作品,单从表达水平上来看,其成就之辉煌如同莎剧之于文艺创作。尤其是毛泽东的作品,更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写新闻的至高典范。所以,读了一堆“中国书”,再看看毛泽东,离当一个好记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就相去不远了。
  记者、编辑越来越轻视实践。这说来奇怪,却是事实。“巨擘”变“巨擎”,显然是写文章的时候不停地从网上粘贴“资料”才以讹传讹的。这里,我想说一个老的例子。2007年正逢中国记协七十周年纪念,大家都缅怀范长江前辈。作为记者、编辑、评论员,能不能从长江当年那种深入大西北的壮举中得到一些启发呢?再说一个新的例子,现任新华通讯社解放军分社社长的贾永同志,当学生的时候不畏艰险深入一线采访,没人要求他,是自己要求自己,这就是他今日成就的前奏。现今的优秀编辑、记者、评论员不少,就这一点来说,他的表现与众不同,也更易为年轻记者学习。
  也要注意的是,新闻传媒的文化传承不同于文艺创作,对编辑、记者、评论员的能力要求,不仅仅是写一手好文章,编一个好看的版面,而且要在扎实的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明了社会发展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勇敢地肩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这就是本文开头说到的,古人所言“从一个方面看,就是关于思想信息传播与语言文字表达之间相互作用的见解”,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要言而有文,更要文而有“言”。
  
  简明的对策
  
  新闻传媒如何承担起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责任,是一大一小两个方面的问题。
  大的问题是新闻学教育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新闻单位如何形成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大题目,值得专家们予以关注。
  小的问题是,围绕文化传承,编辑、记者、评论员个人能力如何形成。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写作能力是个性化的创造能力,工厂化的生产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产生合格的新闻人才。《新闻战线》曾经介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最初的教学经验,那就是一个既有“工厂化”即现代高等教育形式,又有充分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式,因而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成功范例。
其他文献
精神科护理对象存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精神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工作压力巨大,存在护理安全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品牌概念,更没有媒体品牌一说,因为品牌是竞争的产物,只有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才会产生现代意义上的品牌。直到上世纪末期,中
目的评价无痛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2月我院骨科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5例和无痛护理的观察组45例,比
奥运会不仅是全球性的体育盛事,更是一场传媒业的饕餮盛宴。据国际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受惠于北京奥运会的带动效应,2008年我国广告市场将出现一个增长高峰,较2007年大幅增加25%,达到2450亿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也表示,奥运会的报道能否成功往往关系到媒体的品牌形像,其中所包含的更重要的将是媒体的远期经济收益。为了让读者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奥运会的媒体争夺战实况,《传媒》记者兵
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
<正>~~
期刊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英国路透社是第一家获准在中国采集和发布财经信息的外国传媒机构,2005年6月,路透社中国区总裁王倩茵在上海“路透资产管理大会”上透露,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市场不断扩大,路透社在中国的金融信息市场年收入接近5亿人民币。  1999年,总部设在纽约的彭博通讯社开始挺进中国内地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它逐渐加大中文信息的发稿量,在中国高端信息市场上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对其主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于2006年11月28日,由原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和原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传媒业新型市场主体的逐步确立,传媒业进入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出于对资本可能渗透和干扰舆论导向的担忧,一个法律意义上规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声在线(www.voc.com.cn)作为一家拥有深厚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于2006年9月正式上线。从拥有50多万忠实用户的国内著名社区转型为新闻网站,华声在线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