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写作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审题。审题,就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的原则是对题目的涵义、写作文体要“清”,对写作范围要“明”,对题目的要求要“细”。笔者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审题方法。
一、 析题结构法
所谓析题结构法,即从题目的语言形式入手,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抓其主干成份,理解其内容和要求。比如作文题《学外语的故事》,这是一个偏正词组结构的题目,中心词是“故事”,暗示了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学外语的”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限定词组,不仅规定了文章的范围,而且表明了文章的重点在“学”字上。这就涉及到抓住题目结构的主干成份来理解题意的问题。主干成份一是指中心词,二是指关键词语。一般来说,开始审题,首先要抓中心词,特别要注意审清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因为谓语中心词一般是要求记叙、描写或论述的重点。如《市场一瞥》,谓语中心“瞥”这一动词就是关键词,主语中心“市场”这一名词则是“瞥”的范围,通过分析,既明确了记叙的重点,又分清了写作的范围,这样作起文章来就不会离题了。如《路》《校园》等,中心词和关键词都没有明显表示出来,难以界定其文体、范围和重点,这就要采取补充某些词语的办法,才能审清题意。
二、 识别标志法
有的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标志,一看就能知道该题的体裁、范围乃至重点。比如题目带有“记”字的,它要求写成记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题目中出现“我”字的,它要求写成个人的经历、理想、见闻或与“我”有关的人和事的记叙文。题目是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限名词性词组)的,一般也写成记叙文,如《记一位勤奋学习的人》《我的一天》《春》等。议论文的标志则有“论”“谈”“说”“议”“评”“辩”等一些词语,它要求从正面或反面阐明自己的见解、观点,批驳谬论。读后感亦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不过,它要求有“读”有“感”。说明文则以“介绍”“说明”一类词语作为标志,或以某一事物的名称为题。如《介绍一本好书》《激光》等。
三、 宽题走窄法
文题有宽题和狭题两种:宽题,限制的条件较少;狭题,限制的条件较多。要写好宽题作文,审题时须得把宽题变成狭题,这叫做宽题走窄法。如《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里》,审题时作者可以在它的前后补上: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感到愉快。这样,题意就具体化了。从方法上来说,一方面要是寻找出题目可以补足的位置,另一方面需补足题目的中心内容。
四、 类比推导法
所谓类比推导法,就是把两个题目进行比较,在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的情况下,推导出那些比较陌生或深奥的题目的涵义、范围和要求。如写《雨后》,如果一时不易确定它的体裁、范围和重点,就可用平时曾训练过的作文《午后》《下操后》加以比较,由于这些作文都是记叙文,由此可推导《雨后》也应当写成记叙文,所写的范围在下雨之后,重点依所取的角度不同而异。或写雨后广大农民的劳动场景,或写雨后学生们尽情嬉闹的情景,或写大自然景物在雨的滋养下显示出蓬勃生机的情景。对这类题目,或写“雨后”的景色,或写“雨后”人们的心情、言行,或赋予它双关意义。
五、 象征联想法
有的题目包含了象征意义,就必须抓住题目标示事物的具体特点加以联想。比如《杨柳的精神》,文章表面上是说杨柳的适应性强,容易存活,不几年就可成材,实际上是借此歌颂人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还有《桃花心木》表面写桃花心木,但实际以桃花心木来比喻人的品质。像这类题目,我们要善于透过题面标示的具体事物去认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想象,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望文生义”或“就题写题”,便导致文章流于浅显平庸,偏离主题。
六、 引申开掘法
有的题目灵活性很大,各种文体都可以写,这就给审题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此时必须把题意进行引申,从本质上加以开掘,才能审清题目。比如《桥》,如果写现实中的桥,如木桥、石桥、浮桥、双曲拱桥……写得再多,也只是就是论事。若能这样想一想,没有桥就过不了河,桥是起连接作用的,是便利人过河的,我们应该有“人桥精神”,做默默无闻的“桥”,让人们踏着自己前进,就能使所写文章更有深意;或者还可以引申到爱心桥、友谊桥等这样思路就开阔了。在题目没有要求写成什么文体的情况下,既可写成议论文,又可以写成借物喻人的记叙文。
七、 概括提炼法
这主要是针对半命题作文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材料内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思考所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或什么主题,包含几层意思,内在联系怎么样,要逐一明确,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出一个道理,以此作为中心,拟定题目。例如有一个材料:某单位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家里无一像样的家具,唯各类书籍充斥斗室。几年前一位旧友来访,环顾室内,直言相讥:“工作快二十年了,还这样寒酸!”说也怪,近日这位朋友又来访,室内陈设依旧,他却啧啧赞叹:“好多的书呀,你真是个‘富翁’!”对这个材料的审定,运用概括提炼法,步骤如下:材料的意思,分两层,即旧友来访斗室前后的思想转变;内在的联系,即正反关系,由“寒酸”到“富翁”;社会的意义,即旧友看法的转变,说明过去轻视知识,现在重视知识。另外,半命题作文的审题还要明确作文要求和注意事项,才能把这类题目审定好。
在作文的审题实践中,可能不止这些方法,但学生若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法,就可以迅速地审清题意。
一、 析题结构法
所谓析题结构法,即从题目的语言形式入手,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抓其主干成份,理解其内容和要求。比如作文题《学外语的故事》,这是一个偏正词组结构的题目,中心词是“故事”,暗示了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学外语的”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限定词组,不仅规定了文章的范围,而且表明了文章的重点在“学”字上。这就涉及到抓住题目结构的主干成份来理解题意的问题。主干成份一是指中心词,二是指关键词语。一般来说,开始审题,首先要抓中心词,特别要注意审清谓语部分的中心词,因为谓语中心词一般是要求记叙、描写或论述的重点。如《市场一瞥》,谓语中心“瞥”这一动词就是关键词,主语中心“市场”这一名词则是“瞥”的范围,通过分析,既明确了记叙的重点,又分清了写作的范围,这样作起文章来就不会离题了。如《路》《校园》等,中心词和关键词都没有明显表示出来,难以界定其文体、范围和重点,这就要采取补充某些词语的办法,才能审清题意。
二、 识别标志法
有的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标志,一看就能知道该题的体裁、范围乃至重点。比如题目带有“记”字的,它要求写成记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文。题目中出现“我”字的,它要求写成个人的经历、理想、见闻或与“我”有关的人和事的记叙文。题目是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组(限名词性词组)的,一般也写成记叙文,如《记一位勤奋学习的人》《我的一天》《春》等。议论文的标志则有“论”“谈”“说”“议”“评”“辩”等一些词语,它要求从正面或反面阐明自己的见解、观点,批驳谬论。读后感亦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不过,它要求有“读”有“感”。说明文则以“介绍”“说明”一类词语作为标志,或以某一事物的名称为题。如《介绍一本好书》《激光》等。
三、 宽题走窄法
文题有宽题和狭题两种:宽题,限制的条件较少;狭题,限制的条件较多。要写好宽题作文,审题时须得把宽题变成狭题,这叫做宽题走窄法。如《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里》,审题时作者可以在它的前后补上: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感到愉快。这样,题意就具体化了。从方法上来说,一方面要是寻找出题目可以补足的位置,另一方面需补足题目的中心内容。
四、 类比推导法
所谓类比推导法,就是把两个题目进行比较,在它们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的情况下,推导出那些比较陌生或深奥的题目的涵义、范围和要求。如写《雨后》,如果一时不易确定它的体裁、范围和重点,就可用平时曾训练过的作文《午后》《下操后》加以比较,由于这些作文都是记叙文,由此可推导《雨后》也应当写成记叙文,所写的范围在下雨之后,重点依所取的角度不同而异。或写雨后广大农民的劳动场景,或写雨后学生们尽情嬉闹的情景,或写大自然景物在雨的滋养下显示出蓬勃生机的情景。对这类题目,或写“雨后”的景色,或写“雨后”人们的心情、言行,或赋予它双关意义。
五、 象征联想法
有的题目包含了象征意义,就必须抓住题目标示事物的具体特点加以联想。比如《杨柳的精神》,文章表面上是说杨柳的适应性强,容易存活,不几年就可成材,实际上是借此歌颂人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还有《桃花心木》表面写桃花心木,但实际以桃花心木来比喻人的品质。像这类题目,我们要善于透过题面标示的具体事物去认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想象,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望文生义”或“就题写题”,便导致文章流于浅显平庸,偏离主题。
六、 引申开掘法
有的题目灵活性很大,各种文体都可以写,这就给审题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此时必须把题意进行引申,从本质上加以开掘,才能审清题目。比如《桥》,如果写现实中的桥,如木桥、石桥、浮桥、双曲拱桥……写得再多,也只是就是论事。若能这样想一想,没有桥就过不了河,桥是起连接作用的,是便利人过河的,我们应该有“人桥精神”,做默默无闻的“桥”,让人们踏着自己前进,就能使所写文章更有深意;或者还可以引申到爱心桥、友谊桥等这样思路就开阔了。在题目没有要求写成什么文体的情况下,既可写成议论文,又可以写成借物喻人的记叙文。
七、 概括提炼法
这主要是针对半命题作文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材料内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思考所提供的材料说的是什么事情或什么主题,包含几层意思,内在联系怎么样,要逐一明确,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提炼出一个道理,以此作为中心,拟定题目。例如有一个材料:某单位一位中年知识分子,家里无一像样的家具,唯各类书籍充斥斗室。几年前一位旧友来访,环顾室内,直言相讥:“工作快二十年了,还这样寒酸!”说也怪,近日这位朋友又来访,室内陈设依旧,他却啧啧赞叹:“好多的书呀,你真是个‘富翁’!”对这个材料的审定,运用概括提炼法,步骤如下:材料的意思,分两层,即旧友来访斗室前后的思想转变;内在的联系,即正反关系,由“寒酸”到“富翁”;社会的意义,即旧友看法的转变,说明过去轻视知识,现在重视知识。另外,半命题作文的审题还要明确作文要求和注意事项,才能把这类题目审定好。
在作文的审题实践中,可能不止这些方法,但学生若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方法,就可以迅速地审清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