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制造基础》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需要而重新构建的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多个专业学科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然而,由于目前很多院校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仍然沿袭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落后,过于重视以面面俱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传输,教学过程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对知识的探讨和交流,导致教与学是分离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激发。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学习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死记硬背,学生不会学习,更不会自主学习,这样的结果自然势必导致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素质不高。为培养出能够面向2l世纪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驾驭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驾驭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毕竟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机械制造基础》专业课的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基础理论,还应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一,教师自己必须分析理解和精通教材,把教材最基本的东西都弄清楚而且能熟练运用,达到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的程度。这样教师在讲课时才善于联系实际、总结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第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地充实自己,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各门基础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要理解透彻;要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尽可能地承担实践教学,以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并要了解国内外机械制造工艺的前沿信息,不断吸收企业和科研的新技术、新成果,提高驾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能力,丰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积极走出去学习培训,提高教师实际制造技术与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使自己成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把握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首先,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相对较低,基础知识差,对于理论讲解有抵触和畏惧心理。其次,教材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热加工知识、几何量公差知识、机械加工知识、特种加工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教材内容广而杂,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偏大。由于学生基础差,刚接触机械专业知识又缺少实践,对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零件及设备都很陌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挫伤。另外,《机械制造基础》中介绍的机械制造方法很多,但限于条件,学生能够实习的工种很少,没有相应的实践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勇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结合。改进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每次授课当中都增加—定的师生互动时间,通过讨论式、研讨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塞”给学生—些教师的观点。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问,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情、创造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探究,而教师则起到高屋建瓴、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开发其思维,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精选授课内容,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精选授课内容,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机械制造基础》内容繁杂,前后逻辑性不强;课时少,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对所用的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删繁就简,以“必须、够用”为度,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现有教材为参考,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精选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合理安排课时,可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告诉学生一些能指导生产的结论即可,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避免学生学习时产生畏惧心理。在讲解时还可将某些章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分散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类比总结。
五、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整体认识本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上好第一堂课。一般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是绪论,我们可以利用《机械制造基础》的“绪论”课,通过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第一堂课还要讲述在本课程中学习任务有哪些,分几学期学,而每一学期完成哪些任务,使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学习任务有较深的感性认识,统观全局,从而有章可循,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六、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介绍零件成型、加工过程、零件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教师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模型、实物、自制挂图及带学生到工厂参观等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感性认识。适时结合现场教学方式,把某些理论课搬到生产或实验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直接挂钩,学生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其构造及工作原理,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专业知识在学生的感性认知中得到消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作适合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演示来解释原理,用图形、图像来说明工艺过程,用视频影像展示生产实况,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将复杂零件的加工过程展现在面前,达到通俗易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的目的。总之,采用一切可以化繁为简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驾驭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驾驭处理工艺问题的能力,毕竟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机械制造基础》专业课的教师不仅要有厚实的基础理论,还应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第一,教师自己必须分析理解和精通教材,把教材最基本的东西都弄清楚而且能熟练运用,达到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的程度。这样教师在讲课时才善于联系实际、总结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第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地充实自己,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对各门基础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要理解透彻;要参与科研与技术开发,尽可能地承担实践教学,以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并要了解国内外机械制造工艺的前沿信息,不断吸收企业和科研的新技术、新成果,提高驾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能力,丰富更新教学内容。第三,积极走出去学习培训,提高教师实际制造技术与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使自己成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把握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首先,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成绩相对较低,基础知识差,对于理论讲解有抵触和畏惧心理。其次,教材内容包括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热加工知识、几何量公差知识、机械加工知识、特种加工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教材内容广而杂,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偏大。由于学生基础差,刚接触机械专业知识又缺少实践,对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零件及设备都很陌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严重挫伤。另外,《机械制造基础》中介绍的机械制造方法很多,但限于条件,学生能够实习的工种很少,没有相应的实践会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勇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结合。改进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每次授课当中都增加—定的师生互动时间,通过讨论式、研讨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塞”给学生—些教师的观点。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问,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情、创造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探究,而教师则起到高屋建瓴、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开发其思维,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精选授课内容,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精选授课内容,大胆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机械制造基础》内容繁杂,前后逻辑性不强;课时少,任务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对所用的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删繁就简,以“必须、够用”为度,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现有教材为参考,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精选授课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合理安排课时,可对教材进行详略处理或补充完善。减少理论推导,注重实际应用,告诉学生一些能指导生产的结论即可,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避免学生学习时产生畏惧心理。在讲解时还可将某些章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分散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类比总结。
五、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整体认识本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上好第一堂课。一般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是绪论,我们可以利用《机械制造基础》的“绪论”课,通过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第一堂课还要讲述在本课程中学习任务有哪些,分几学期学,而每一学期完成哪些任务,使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学习任务有较深的感性认识,统观全局,从而有章可循,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六、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
要想提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介绍零件成型、加工过程、零件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为了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教师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模型、实物、自制挂图及带学生到工厂参观等方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感性认识。适时结合现场教学方式,把某些理论课搬到生产或实验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直接挂钩,学生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其构造及工作原理,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专业知识在学生的感性认知中得到消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作适合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演示来解释原理,用图形、图像来说明工艺过程,用视频影像展示生产实况,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将复杂零件的加工过程展现在面前,达到通俗易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的目的。总之,采用一切可以化繁为简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