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教“趣”学,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u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比重增加,文言文出现的时间提前。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一线教师该怎么教?笔者认为,小学阶段应“简”教“趣”学,让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一、讲解知识,拉近距离
  文言文往往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不妨对此做些简要的讲解。如此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教师可以相机补充有关姓、名、字、号的常识。教师先解释孔子为何名丘,字仲尼,由此延伸开去:“在先秦时期,多子女者给孩子命名时讲究排行,分别以伯、仲、叔、季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末,如伯夷、仲由、叔齐、季札等。那么,你能按自己在家里的排行给自己取个新名字吗?”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先告诉学生作者苏轼,字子瞻,“轼”是车间的横木,乘车人可凭轼而瞻望,再告诉学生字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和名互为表里,所以又叫表字,在古代名和字的含义大多有联系,他们也可以试着给自己取字。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思考。喜爱文言文的种子就此播下。
  二、补充资料,助力解读
  了解与文言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和作家、作品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
  如,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民国初期的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梁启超,再让学生回顾文中的经典片段,领悟“少年当自强”的情感内涵。
  又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是一则关于李白的传说。四年级学生对李白的诗并不陌生。教学课文前,教师组织有奖竞答活动,让学生背背李白的诗句,谈谈李白的轶事,之后引入课文,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时补充讲述一些逸闻趣事、神话传说等,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从此爱上文言文。
  再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袋”,了解“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初步感受“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那种孤独与决绝,体会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
  三、关注朗读,形成语感
  学习文言文,必须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在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感悟,则是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整体感知、把握文言文的大意。
  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个别读、同桌读、小组互读、师生互读、闭眼读、想象读……朗读“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这样就能很好地理解“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感知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伯牙听到子期话语后的喜悦心情。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学弈》时,教师可以创设“弈秋诲二人弈”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作者对二人的不同态度,在此基础上分别读出肯定和否定的语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展开想象,以丰富情感体验。如此,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课堂发言踊跃。
  四、阅读比较,发展思维
  把课文和学生接触过的类似作品进行比较,以一带多,形成链接,对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教师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这个故事的看法,再让学生把它跟《夸父逐日》进行类比。在阅读比较中,学生发现这两则神话故事都有着丰富的想象,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悲剧色彩,也都拥有相似的精神品质。
  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寻找王戎跟司马光(出自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相似之处。学生发现,司马光救人时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一般人救人是让人脱离水,而司马光救人是让水脱离人。同样,看到道旁的李子树挂满了李子,一般人“竞走取之”,而王戎则会思考为什么没人摘,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把本课与教材中的现代文如《琥珀》等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观察到思考再到判断的过程。
  再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可以尝试先导入白话文版本,等学生熟悉了白话文的内容,再出示文言文进行比较。这样一来,学生会主动揣摩文言文的意思,克服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提问质疑,深化认知
  以问激趣,以问导学,在课堂上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教师不必进行过多的讲解;对于学生有疑问的部分,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發言,通过提问质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整篇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有一名学生注意到文言文的最后一句话:“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对此,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画牛当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抛出“(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以请别人帮忙为主题。教材用一句话介绍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有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下面配了三幅图,每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在六个单元之后编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对于此板块,教师要基于主题来统整教学,以“形成主题—阅读诗词—回归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既
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永恒话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增强理论自信也面临不同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
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出发,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认识社
【摘 要】如何让学生通过简练的文字读懂千百年前诗词的情境,并唤起共鸣,是古诗词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教师以文化观照为主线,通过聚焦词句品诗词、多元诵读悟诗词、融合艺术解诗词等形式,在教学中让诗词融于学生的内心,与他们的生命相通,从而唤醒学生的诗心,提升审美素养,达到境情相照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观照;古诗词教学;情境  古诗词文字精练,意境深远。教学中,有的教师讲一句,解一句,泛泛而谈;
【摘 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重视教材中的注释资源。其实,统编教材中的注释具有重要的导学、拓学、示学价值。注释可以作为预学的支架、导入的妙招、理解的帮手。教师可以借注释拓知识、拓文思、拓阅读,可以发挥注释的语言示范、类别示范与精神示范作用,提升教育教学实效。  【关键词】统编教材;注释;教学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
陈少明先生在《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一文中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地方性知识",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普遍化的理性倾向。他由此提出了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的方
百年"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从历史维度看,其根植于中国古代变则通思想、自强不息精神与以民为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从时代维
【摘 要】为促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开展,从关注传统文化、时尚文化、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的融合等文化视角开发阅读资源,引导学生亲近非连续性文本,引领文化自信,激发文化传承信念,培养和提升提取、整合、运用信息等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视角;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资源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第三学段所应达成的阅读目标和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是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作为马克思毕生研究成果结晶的《资本论》,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对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分析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