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山高,沂水长,山村来了送货郎”。从记事起,最喜欢玩的就是那些色彩艳丽迷人的泥玩具,这是从走村串乡叫卖的民间艺人那里用地瓜、煎饼或头发换来的。特别是春节,大人要从集市上买来吃的用的各种年货和门神灶王、过门笺,还专门给我们买上几朵鲜艳的纸花,便兴高采烈的把它戴在头上……这些民间艺术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中国剪纸、刺绣、扇艺、风筝、锦人、木板年画、民间玩艺等在人类文明和天才的艺术创造中,可以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既登艺术殿堂,又遍布于民间生活,保护和发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它成为人类心灵沟通的纽带,是各国政府都非常关心并努力倡导的。今年国庆期间来自于世界五大洲的21个国家的表演队,携着浓浓的风情来到中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
据报道,2007年农历除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深入到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与农民一起欢度春节。当他来到老党员李彩家看到女主人冉菊英正在剪窗花时,胡总书记兴致勃勃地也拿起剪刀剪了起来。不一会功夫,一张充满喜庆色彩的《回娘家》剪纸就剪好了,总书记高兴地同主人一起把窗花贴在窗户上。
作为执政党的总书记,泱泱大国的国家主席,工作日理万机、夙兴夜寐。然而总书记却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百姓兴趣盎然的剪纸,拉家长里短,贺喜庆祥和,共庆传统佳节。它尽管较之于总书记谋划国事、应对国际风云,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不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令人感奋。总书记剪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是干群的鱼水情谊,是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高尚情怀。总书记与群众乐意融融的剪纸,昭示着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这是群众的福祉所在,党的希望所在。
中国民间艺术品,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即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农民的艺术”,因此,民间艺术的创作者主要是农民,当然也包括牧民、渔民和手工艺人等。它在创作内容上很自然地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够深刻的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民间艺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鲁迅先生曾倡导新木刻家要向民间花纸(木版年画)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和解放区的革命美术工作者,重视流传民间的艺术品,他们利用门神、灶王(纸马)、年画等形式,创作了不少“新门神”、“新年画”等作品,进行抗战救国,发展生产,支援前方等宣传教育工作。建国后,民间美术尤其是木版年画、剪纸等,受到党和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到了后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期间,“破四旧”使民间艺术受到严重摧残。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艺术又得到了复苏,重新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年画、门神、剪纸、印花布、泥塑玩具、刺绣荷包等,一代传一代,在不断的传承、增减、创新、补充的过程中更加完美。民间工艺美术品集实用性、欣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真诚朴实生活、幸福美好的追求等,而且还是研究民间风俗、社会衍变、人类文明以及历史发展的历程等等,因此,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无疑是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一种冲击。中国民艺学会主任委员张仃教授在他的讲话中提到民艺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的专业美术教育完全是五四以后抄袭西洋的,这就象张道一同志所讲的用西医去改造中医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国画界也存在这个问题,后来经过大辩论后,这种现象才逐步解决。在教学方面,如何将民艺纳入我们的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有必要实行(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把“民艺教育”编入中小学生美术课本之中,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艺素质教育,是百年大计,使中小学生从小就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和创造性智力品质,力求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艺术语言,科学地设计教材知识结构,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
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年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1986年在甘肃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上面便绘有地图,且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这足以证明当时的造纸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由我国传遍整个世界。1955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发掘出菱形、束腰鼓形、圆形图案等十几种剪纸实物,均为北朝时之作,距今1400多年。发达的科学技术,五彩缤纷的艺术成就……这些历史事实充分展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用这些辉煌的历史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高尚情操,乃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曾用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笔触,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发出了“文化保护做得如何,关系着最终实现的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的深沉呼唤,并呼吁:“不要把新农村改造成洋农村”,他走遍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走进民风古朴的古老宅落、走进已濒风化的砖墙瓦房,看到了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保护的现象,很多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种类,如剪纸、糖画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江西的一些村落中,很多农民外出务农,家中无人留守,古色古香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变成空穴,随时有风化倒塌的可能;山西的一些企业家将一些具有文化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村落的管理权买下来,变成自己盈利的工具;云南的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当地的农民已经将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不能回避,相反应该首当其冲。”
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间的和谐,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我们应以全面的科学的协调的发展观,两个文明一起抓,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不要再出现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
据报道,2007年农历除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深入到甘肃省定西市青岚乡大坪村与农民一起欢度春节。当他来到老党员李彩家看到女主人冉菊英正在剪窗花时,胡总书记兴致勃勃地也拿起剪刀剪了起来。不一会功夫,一张充满喜庆色彩的《回娘家》剪纸就剪好了,总书记高兴地同主人一起把窗花贴在窗户上。
作为执政党的总书记,泱泱大国的国家主席,工作日理万机、夙兴夜寐。然而总书记却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百姓兴趣盎然的剪纸,拉家长里短,贺喜庆祥和,共庆传统佳节。它尽管较之于总书记谋划国事、应对国际风云,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不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令人感奋。总书记剪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怀,是干群的鱼水情谊,是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高尚情怀。总书记与群众乐意融融的剪纸,昭示着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这是群众的福祉所在,党的希望所在。
中国民间艺术品,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即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农民的艺术”,因此,民间艺术的创作者主要是农民,当然也包括牧民、渔民和手工艺人等。它在创作内容上很自然地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地方性,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能够深刻的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民间艺术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鲁迅先生曾倡导新木刻家要向民间花纸(木版年画)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和解放区的革命美术工作者,重视流传民间的艺术品,他们利用门神、灶王(纸马)、年画等形式,创作了不少“新门神”、“新年画”等作品,进行抗战救国,发展生产,支援前方等宣传教育工作。建国后,民间美术尤其是木版年画、剪纸等,受到党和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到了后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期间,“破四旧”使民间艺术受到严重摧残。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艺术又得到了复苏,重新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年画、门神、剪纸、印花布、泥塑玩具、刺绣荷包等,一代传一代,在不断的传承、增减、创新、补充的过程中更加完美。民间工艺美术品集实用性、欣赏性、娱乐性于一体,它不仅反映了人民的真诚朴实生活、幸福美好的追求等,而且还是研究民间风俗、社会衍变、人类文明以及历史发展的历程等等,因此,民间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无疑是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一种冲击。中国民艺学会主任委员张仃教授在他的讲话中提到民艺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的专业美术教育完全是五四以后抄袭西洋的,这就象张道一同志所讲的用西医去改造中医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国画界也存在这个问题,后来经过大辩论后,这种现象才逐步解决。在教学方面,如何将民艺纳入我们的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有必要实行(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已把“民艺教育”编入中小学生美术课本之中,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艺素质教育,是百年大计,使中小学生从小就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和创造性智力品质,力求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艺术语言,科学地设计教材知识结构,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
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民族、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年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1986年在甘肃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上面便绘有地图,且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这足以证明当时的造纸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由我国传遍整个世界。1955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原古墓中发掘出菱形、束腰鼓形、圆形图案等十几种剪纸实物,均为北朝时之作,距今1400多年。发达的科学技术,五彩缤纷的艺术成就……这些历史事实充分展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用这些辉煌的历史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高尚情操,乃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曾用锐利的眼光和深刻的笔触,关注现代化冲击下的都市个性的存亡,文化的市场化、文化的传媒化、文化的趋同化以及纯文化的命运,发出了“文化保护做得如何,关系着最终实现的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的深沉呼唤,并呼吁:“不要把新农村改造成洋农村”,他走遍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个民俗文化集中呈现的省份。走进民风古朴的古老宅落、走进已濒风化的砖墙瓦房,看到了一些有悖于我国民间文化保护的现象,很多口耳相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种类,如剪纸、糖画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江西的一些村落中,很多农民外出务农,家中无人留守,古色古香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变成空穴,随时有风化倒塌的可能;山西的一些企业家将一些具有文化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的村落的管理权买下来,变成自己盈利的工具;云南的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当地的农民已经将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不能回避,相反应该首当其冲。”
民间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间的和谐,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我们应以全面的科学的协调的发展观,两个文明一起抓,将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率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不要再出现城市改造的文化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