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其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呼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所教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不同形式,实现参与
(一)利用课本,实现参与
数学课本里附有趣味图例,精练的说明,严谨的推理,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学习新知,给其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更能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主动发展。当然,阅读课本的方式多样,现谈谈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课本,实现学生的参与。
1.自主阅读,领略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新内容,感知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结论,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不再对教材感到陌生,并且看到、感到、接触到一些可以理解或不懂的东西,形成一种‘愤悱“状态,使他们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关注教师的指导,为实现学生更深入、有效地参与,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澄清认识
我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在给出12个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质数、合数的意义。学生回答:有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这两个约数是1和它本身,因此,归纳为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这时教师让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质数的概念,找出哪一个词同学们没有总结到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只有”一词也是判断质数的条件,不仅具备两个约数这一条件,而且必须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才能判断为质数。这一阅读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澄清了对质数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教材,使学生由获取知识的阶段进入了提高学习能力的阶段。
3.自主阅读,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针对教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它既包括教师在关键处的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习新知,也包括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问难,而后一种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学习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现。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细读教材,深入体会,揣摩所学内容,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经过了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问题,可见已形成学习活动中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将两种情况分别举例如下:
比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的意义”一课时,随着复习题的完成,学生回想起八册课本中整除的含义,这时教师质疑问难:书中关于整除的含义又作了表述,请你阅读一下,与原概念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思结合。从而发现了两种表述中这一概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明确了整除的两种读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己完成了有关进一步学习整除含义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看书以后,提出了单位“1”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主动自觉地排除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干扰因素,达到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
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先讲后看,边讲边看,练习后对照看,先看后议等,灵活地使用好课本。
(二)多种感官协调,实现参与
1.重视动手操作,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亲自经历直观形象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观念等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的引导,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等学具,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学生通过操作,想出3种转化长方形的方法。我随后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积极发言,发现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这种融于观察与思考的操作,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高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不仅记的牢、学的好,同时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弥补了语言表达不清,不易操作的弊端,更能利用形象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静结合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重视反馈,深化参与
1.展现思维过程,促使参与的深入
思维具有广阔性,由于年龄、生活经验、思维特点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可能理解,也可能停留在不明确的程度。教师如何了解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化其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极有序地思考呢?那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展现其思维的过程,教师随时针对他的思维方向进行调控,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清晰的思维,流畅的表达,是我们所希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思维受阻,思维呈现错误的环节处理。我在教学“约数、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学约数、倍数的意义,汇报自己的收获或不懂之处。一个学生说:我学会了约数、倍数的意义。教师及时发问,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举例0.4/0.2=2, 0.4是0.2的倍数。这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出他的错误,而是提醒他:约数、倍数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学生马上意识到只有在整除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产生约数、倍数,于是立刻改正。可以说。在学生思维受阻的一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诱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能力的品质。
2.注重全课的总结,升华参与的效果
课堂教学总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由教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作概括的表述。表面上看,省时高效,而其恰恰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没有进行回顾、分析的机会,对自己的参与没有作出评价总结,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真正获得。因此,我们需要把课堂总结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在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归纳、综合、概括的同时,悟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自主学习,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不同形式,实现参与
(一)利用课本,实现参与
数学课本里附有趣味图例,精练的说明,严谨的推理,为学生独立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理解、帮助巩固的重要手段。因此,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学习新知,给其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更能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主动发展。当然,阅读课本的方式多样,现谈谈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课本,实现学生的参与。
1.自主阅读,领略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新内容,感知新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结论,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不再对教材感到陌生,并且看到、感到、接触到一些可以理解或不懂的东西,形成一种‘愤悱“状态,使他们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关注教师的指导,为实现学生更深入、有效地参与,奠定基础。
2.自主阅读,澄清认识
我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在给出12个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质数、合数的意义。学生回答:有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这两个约数是1和它本身,因此,归纳为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这时教师让学生打开书,自己阅读质数的概念,找出哪一个词同学们没有总结到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只有”一词也是判断质数的条件,不仅具备两个约数这一条件,而且必须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才能判断为质数。这一阅读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澄清了对质数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教材,使学生由获取知识的阶段进入了提高学习能力的阶段。
3.自主阅读,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针对教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它既包括教师在关键处的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习新知,也包括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质疑问难,而后一种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学习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现。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细读教材,深入体会,揣摩所学内容,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经过了大脑的接收,加工、组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问题,可见已形成学习活动中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将两种情况分别举例如下:
比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的意义”一课时,随着复习题的完成,学生回想起八册课本中整除的含义,这时教师质疑问难:书中关于整除的含义又作了表述,请你阅读一下,与原概念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思结合。从而发现了两种表述中这一概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明确了整除的两种读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己完成了有关进一步学习整除含义的教学任务。
学生的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缺少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看书以后,提出了单位“1”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主动自觉地排除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干扰因素,达到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
当然,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先讲后看,边讲边看,练习后对照看,先看后议等,灵活地使用好课本。
(二)多种感官协调,实现参与
1.重视动手操作,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亲自经历直观形象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观念等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上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的引导,使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的理性思维,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形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剪刀、直尺,平行四边形纸片等学具,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学生通过操作,想出3种转化长方形的方法。我随后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积极发言,发现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这种融于观察与思考的操作,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高涨。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发现、总结所学到的知识,不仅记的牢、学的好,同时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是教育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弥补了语言表达不清,不易操作的弊端,更能利用形象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静结合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重视反馈,深化参与
1.展现思维过程,促使参与的深入
思维具有广阔性,由于年龄、生活经验、思维特点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可能理解,也可能停留在不明确的程度。教师如何了解这一现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化其学习的知识,进行积极有序地思考呢?那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展现其思维的过程,教师随时针对他的思维方向进行调控,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学生清晰的思维,流畅的表达,是我们所希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学生思维受阻,思维呈现错误的环节处理。我在教学“约数、倍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自学约数、倍数的意义,汇报自己的收获或不懂之处。一个学生说:我学会了约数、倍数的意义。教师及时发问,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举例0.4/0.2=2, 0.4是0.2的倍数。这时教师没有急于指出他的错误,而是提醒他:约数、倍数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个学生马上意识到只有在整除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产生约数、倍数,于是立刻改正。可以说。在学生思维受阻的一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启发诱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检查和调节自己思维能力的品质。
2.注重全课的总结,升华参与的效果
课堂教学总结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由教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作概括的表述。表面上看,省时高效,而其恰恰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没有进行回顾、分析的机会,对自己的参与没有作出评价总结,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真正获得。因此,我们需要把课堂总结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在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归纳、综合、概括的同时,悟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自主学习,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