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来了?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在有史以来就不斷经历着冷暖嬗变。2010年初中国西南的大旱,以及接踵而来的城市高温和山洪暴发,即便从近百年全球气温变化史来看,也算不得特别反常。在所能预见到的未来,像电影《2012》里那样的世界末日,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很小。
  
  在普通人看来,最近几年的地球气候可谓大大反常。
  2003年夏天,整个世界陷入一片炎热,学者宣称,在1980—2003年间,地球比过去2000年的任何时候都要热;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五大州,同年夏天,美国有2D0个城市创下历史性高温纪录;一年之后,中国四川重庆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和高温,天府之国到处汗流浃背;2008年春节前夕,在经历了连续十几年无雪或少雪的暖冬之后,中国南方一时间天寒地冻,经厉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2009年春,中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陷入持续旱灾,随后的夏季里,世界多个国家遭受洪水之困,世界一片汪洋。
  到了今年春天,特大旱灾来势汹汹,袭击了中国西南的广大地区,尤以云南、广西和贵州最为严重;旱灾刚过,入夏不久,全国的多个城市再度陷入高温蒸烤之下,而云南、广西、四川等西南山区一带持续降雨所导致的山洪频发,更是让全国民众揪心不已。
  高温、低温、旱灾、洪水、飓风、雪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怎么了?
  考虑到这几年接连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如导致20万人丧生的印度洋海啸、频繁袭击中北美洲的特大飓风、活动频繁的强烈地震,某些好事者不免翻出2009年那部流行的好莱坞大片所描述的世界末日——难道,“2012”要来了?
  
  地球也知冷暖
  
  在地质学上有一个叫做“冰期(IceAse)”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说有那么一段时间,气候比较寒冷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所以也叫冰川时期;相对而言,两次冰期之间就有一段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在地球几十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的降温变冷时期,但冰期只占整个地球历史时期的十分之—左右,地球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温暖期的。大冰期持续的时间可长达千万年乃至亿年以上,而每一个大冰期和间冰期,又可以分为多个低一级的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最重要的标志是全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中、高纬度及高山区广泛形成大面积冰川,气候变得干燥寒冷,海平面下降;间冰期的标志则是气温升高,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时期被称为“第四纪冰期”,大约开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
  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的时期被称为“冰后期”,这期间,地球的气候仍有过多次较低量级的冷暖波动。例如,距今8000~10000年期间,曾出现一个较明显的寒冷期,致使全球冰川一度扩展前进,被称为“新冰期”;最近一次较明显的小规模冰川推进出现在13~14世纪至20世纪初(也有文献认为是16~19世纪),被称为“小冰期”。
  人类产生以前的地球气候问题,对我们而言似乎有点事不关已。不过,第四纪冰期以来,尤其是冰后期以来,地球气候的变迁其实与人类产生、文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正是在第四纪冰期开始,地球气候逐渐变冷,原有的大片原始森林消失,变成草原或者稀树草原,原来在非洲大森林之中过着“幸福生活”的那些古猿们,被迫放弃它们原有的暖湿家园,尝试着走出森林,学会直立行走,用手制造工具。
  这些冒险走出森林的古猿,历经九死一生,其中的一部分存活了下来,走出非洲,走向世界,进化成了我们现在的人类。
  由于高山冰川的雪线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升高(温度上升)或降低(温度下降),雪线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全球气温的历史变化情况(图1)。
  
  从图1可知,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000年期间,地球开始进入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温暖湿润期。由于草木茂盛、食物供应较为充足,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先后开始出现文明的痕迹一其中,公元前4000年前后,也正是各国神话传说中的洪水时期(中国有大禹治水,西方有诺亚方舟)。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全球气温开始了一个长期气温下降过程,除了公元前300年一公元200年有过短暂的温度升高期之外,这次气温下降一直持续到1800年左右,合计有近3000年的时间。
  根据有关估计,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000年,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4℃,而公元1600年~1750年的气温则至少比现在低1℃~2℃。
  
  历史上的中国温度
  
  新鲜的红烧竹鼠肉,是现在中国南方时髦的一道菜肴,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一不过,要是居住在北方的话,想吃这种肉可没有那么容易,因为竹鼠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动物,中国的北方是没有这种小动物的。
  然而,大约6000年前,居住在现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的人们(考古学上称为“仰韶文化时期”),却可以抓到这种小动物来吃;即便后来又过了2000多年,竹鼠、獐子、水牛等这些现在只能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动物,都依然是居住在现河南安阳附近的商朝人的美食。
  从气候上来看,这说明了—个问题——在那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一带的温度比现在至少要高出3℃左右,现在的北温带有大片区域是当时的亚热带。
  温暖湿润的气候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公元前900年左右的西周时代,中国曾出现过一个急剧的变冷过程,冷得连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都曾经两次结冰。
  到了春秋时代,气温再度开始回升并且升温一直持续到秦汉时代,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代表作《诗经》中,却多次提到梅子一现在的梅子树只能种在南方。
  东汉初年气温再度开始持续下降,到西晋灭亡前后才到底,后来气温虽然再度回升,但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温度相比秦汉时代仍然要低1℃~1.5℃。例如,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有一次到淮阴一带视察,但没想到多年不结冰的淮河忽然结冰,很扫他的兴,原定的阅兵仪式只有作罢。
  到了隋唐时代,中国的气候再度变得温暖湿润。例如,唐明皇和杨贵妃曾经在长安的皇宫里以及南郊的曲池欣赏过梅花一现在的西安可种不了这种花儿。
  从五代十国到北宋末年,是中国又一个急剧转冷的时期。北宋中期,苏东坡和王安石在附庸风雅而作诗的时候,都提到过北方没有梅花。
  南宋时期,中国气温曾经有过一个短暂的上升期,但到了元朝很快就再度开始变冷,并且在元朝末年稳定了下来——这次稳定,一下子就是300年。
  稳定T300年,估计气温该上升了,没想到的是,在1600年~1650年,中国气温再度开始剧烈下降,50年内气温下降就超过1℃,比现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气温升高的趋势还要猛烈(2008年10月,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曾公布,近百年来中国地表平均气 温升高了1.1℃)。
  中国的气温也由此下降到有史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直到1700年左右,中国的气温才开始缓慢回升,可到了嘉庆皇帝时期,气温刚刚回升到明朝晚期的水平就再次开始掉头向下,随后的气温一直缓慢下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之后中国的气温再度开始持续回升——这一持续升温的过程直到今天似乎仍在继续。
  
  图3即为1880年到现在仪器观测所积累的全球年平均气温数据(蓝色的点为全球统计年平均气温,红色的线为经平滑处理后的5年期平均气温曲线)。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最近的130年中,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确是在持续走高,而且,愈到后来,全球气温愈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气温上升最为明显的两个阶段是1910~1944年和1976年迄今,而在1944~1976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甚至还出现过逐渐下降的情况——有趣的是,正是这30年左右反常的气温下降数据,成为了2007年理查德在《新闻周刊》杂志上质疑IPCC的基本依据。
  因为,1944~1976年这30年时间恰恰是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工业化大跃进的时代,各种工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一阶段增加最为迅猛,按照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话,全球气温在这一阶段应该是加速上升才对。
  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1976年以来全球变暖的趋势加快的确令人咋舌——仅仅30年时间,全球年平均气温便上升了0.6度,后一个10年总是明显要比上一个10年温度高出0.1℃~0.3℃。
  面对这种过去1000年、甚至2000年中都不曾出现过的现象,难道人类真的可以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全球变暖与我们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没关系”?
  涉及到整个人类的未来,恐怕未必有人敢下如此定论。
  客观来说,对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这一事实,以及由此导致的地球气候异常,绝大部分人是基本认可的。
  然而,如果说到全球变暖的具体原因,究竟是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还是地球的正常自我调节,或者是太阳黑子数量变动引发,各家就有各家不同的说法了,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在人类取得一致意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前,地球的温度很有可能继续升高——在大自然缓慢而持续的气候巨变面前,马尔代夫等低海拔岛国的居民,面对自身家园的消失,恐怕也是无能为力。
  至于地球的气候,毫不意外的是它将继续“异常”。要是说到2010年这几个月来中国西南的大旱,接踵而来的城市高温和山洪暴发,即便从最近一百年的全球气温变化史上来看,其实算不得什么特别反常。
  唯一可以让我们内心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近13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还是地球上万年的气温历史,都在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信心:在我们所能预见到的时代,像电影《2012》里那样的世界末日,发生的可能性其实很小很小。
  无论经历旱灾水涝、酷暑严寒还是地震海啸,人类的生活都将继续……
其他文献
为研究圆管层流脉动流动特性,建立了二维非稳态轴对称模型,对壁温恒定、入口速度周期性变化的流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速度振幅和频率对层流流动的影响,得到了频率和振幅对压
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 plasma,F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血浆制品。作为临床输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鲜冰冻血浆的研究一直在向前推进。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综
日前,网志垂直网站集群第一个亮相的网站“起点”(WWW.stepone.com.cn)正式发布。这是一个以帮助新增上网人群掌握IT产品及网络知识,解决网上生活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
本文将16年(198~1995)中收治的60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作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乙脑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45.2%),7、8月为高峰(93.0%),每年平均收治38例,其中1990年动脑发病率最高。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6例临床分析谢国民,陈慧敏,张克翰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简称隐脑),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1990~1994年发现的6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隐脑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0~71岁,平均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 hydrological model is an indispensable process within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The lack o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efficien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历史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5-0047-02    读了《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2期金雁教授的“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六)”一文,特别是读到“四、波澜不惊的冬宫之夜”时,笔者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真相,有了重新认识,由此也使我对2007年高考宁夏卷第33题引用一部影片的一组镜头作为材料
As the introduction of triple-frequency signals in GNSS,the multi-frequency ionosphere corre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fast developing.References indicate that t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获得信息,并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其中,师生的心理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产生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这一重大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指出:到1997年末,全国累计有下岗职工1200万人。据有关部门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