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强调走“产学研”、“教学做”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古代文学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本文试着从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的原因,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期给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前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疏理,后者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二者有面有点,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传统学科,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向学生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然而,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餐式实用文化的推动,传统学科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必须改革的境遇。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专院校人数的不断扩招,学校的生源质量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博大精深,这对于幼师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她们的文学基础薄弱,感悟力和理解力较差,大多很难独自完成对文学作品或是作家的解读。加之,她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也让课堂的互动教学难以顺利实施。
(二)教学设置不合理
这些年,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人,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我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也不得不压缩为一周三节甚至二节,并要求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整门课程的教学。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总课时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让本来文学基础就薄弱的专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教学打下基础,这是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①。
(三)课程性质使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偏理论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均不强。由于课程其自身性质的原因,致使师专的学生误以为该课程没有实际效用,产生逃避心理,这也就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推向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加之,教师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即以教师的满堂灌讲授为主,学生鸭子听雷式被动接受为辅。长期以往,也使得高专学生的创造性被埋没,造成厌学心理。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让不少小学生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学的浓厚兴趣,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多个国学班,一些小学也开设了古代经典阅读课程。这些现状,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挑战。②因此,如何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秉承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强调的“产学研”、“教学做”教学模式,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正确取舍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郭兴良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夏传才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这两本教材是适用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教材。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教学时以文学史为线索,重点分析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究影响作品产生和发展走向的主客观原因,解读其独特的文学内涵。
本课程的文学史教材分上下两册,共9编58章的教学内容,配合着三本作品选的使用,要135课时讲授完。这对高专的学生来说,每节课要接受的知识量较大,难以承受。因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变得十分必要。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主要作家、文学现象的评析感悟能力要求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尽量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文知识亦是必须详细解读的内容。当然,还要结合当今时代性,选择一些学界热点的内容来谈,让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实用性。让精简后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有限的教学传授无限的学习能量。
(二)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传统课程,一般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在高专院校进行下去。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就要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当前学生需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才是王道。
我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周3个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采取如下多种教学方式:
1.诵读法
诵读法实则是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经历时代的考验,它也是古代文学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这种读书法, 他说:“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寐时, 咏其文, 见其义, 所得多矣。”③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使用在诗词歌赋的学习上是最常见的。诵读经典的诗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升其鉴赏和领悟能力。比如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二)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主要采用的便是诵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词,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精美,节奏的抑扬顿挫,感悟诗词营造的妙境,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说,每一次诵读都是一次愉悦身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师范生的语音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朗读能力的提升,这对于要拿到二级甲等普通话水平证书的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古诗词,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每次诗词赏析过后,学生能按要求创作出一些短小、清新的诗歌。诵读法是古代文学教学以致终身读书都应大力倡导的读书法,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自身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研讨法
古代文学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文人的故事大多富有传奇性。在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时,仅是引经据典似乎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于某些古人的行径和文学现象有了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现代阐释。比如:在分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里窦娥的悲惨形象时,学生对窦娥的行为很不理解,在她们看来她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牺牲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竟大胆说出她应该从了张驴儿,过幸福的日子。现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们早期不同,因此,对类似这些有争议的话题,我采取研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分小组讨论,或开座谈会,文化沙龙,让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一旁适时引导:“请同学们说一下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女子的地位和观念是什么?”学生带着老师的疑问去寻找答案,最后当她们了解了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再回过头来分析悲剧形象,便变得不再那么难于理解。
研讨法很适用于一些富有时代性、争议性的内容讲解,让学生在研讨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增强她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俗话说:“受之鱼,不如授之以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她们在研讨中加深思想上的认识和对文化的理解。
3.表演法
如何让理论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我看来,表演法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方式。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经典名篇具有极强的舞台表演性,完整的故事性以及激烈的戏剧冲突等等。针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如果还一味采用以往传统式的读来赏析,会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因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我要求学生将作品改成剧本,以表演的形式诠释作品内容。比如:大二上学期讲授元曲、明清小说,我会在开学第一节课上给学生按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故事表演,学生接到任务后很激动,回去会认真看作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内容,分析人物角色,然后开始编剧本,自导自演。很多同学还将小组共同商讨后的剧本拿来让我指导,一些同学还将经典原著和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演绎,十分有趣。如:《牡丹亭》的话剧演绎,学生用现代语言诠释古时爱情,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演绎得至情至性。
将表演搬上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她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提升了她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她们的表现力。此外,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类的文学作品,我则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拿出半节课给学生,让她们模拟课堂,进行试讲。比如:《西游记》这节课由学生做好课件上来讲半节课,师生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学生在讲授之前会大量的翻阅相关书籍,在制作ppt时,会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在讲授时,也会针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思考和修改,发现自身的不足。可以说,角色互换,不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求知,还提升了她们的教学技能水平,这些也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这些教学方法实施的同时,我会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我的教学内容,比如用一些图片、视频,加强学生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课需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有些文学作品或是人物传奇经历,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在轻松的听故事氛围中学到知识。再比如:放一些小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摘选一些经典文本,叫几个学生角色扮演来读。
(三)教学效果的适时检测
教学效果需要由教学检测来评定,这也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比如课堂教学完后布置作业,文学作品研讨完后布置小论文,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或是作品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一方面可以练习写作能力;唐宋诗词诵读讲解完后,布置默写,或是让学生回去试着也进行诗歌的创作,将学生的诗词作品整理成书或是选择优秀的刊登在学校校报上,这些都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现。
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每学期要去小学见习,在见习过程中的讲课表现,也视作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学生每天早上的早功,学校或是系部举行的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着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推动着学生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自我。
三、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中,文学作品的比重最大,因而它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切体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构筑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她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讲授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让她们提升个人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学习真的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注释:
①②饶艳.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5(2).
③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郭兴良.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饶艳.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5(2).
作者简介:
闫璐(1985~ ),女,黑龙江人,文学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部分,前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疏理,后者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二者有面有点,点面结合,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传统学科,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向学生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民族文化的精神所在。然而,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餐式实用文化的推动,传统学科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必须改革的境遇。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近几年来,伴随着高专院校人数的不断扩招,学校的生源质量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博大精深,这对于幼师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她们的文学基础薄弱,感悟力和理解力较差,大多很难独自完成对文学作品或是作家的解读。加之,她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也让课堂的互动教学难以顺利实施。
(二)教学设置不合理
这些年,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深人,理论性课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压缩。我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也不得不压缩为一周三节甚至二节,并要求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整门课程的教学。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总课时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让本来文学基础就薄弱的专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两千多年来的辉煌成果,使学生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地触及到更多的经典作家作品,为将来的古诗文教学打下基础,这是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①。
(三)课程性质使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偏理论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均不强。由于课程其自身性质的原因,致使师专的学生误以为该课程没有实际效用,产生逃避心理,这也就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推向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加之,教师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即以教师的满堂灌讲授为主,学生鸭子听雷式被动接受为辅。长期以往,也使得高专学生的创造性被埋没,造成厌学心理。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让不少小学生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学的浓厚兴趣,社会上相继出现了多个国学班,一些小学也开设了古代经典阅读课程。这些现状,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挑战。②因此,如何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秉承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强调的“产学研”、“教学做”教学模式,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我校学生的自身特点,本人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高专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正确取舍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郭兴良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夏传才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这两本教材是适用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科教材。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教学时以文学史为线索,重点分析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究影响作品产生和发展走向的主客观原因,解读其独特的文学内涵。
本课程的文学史教材分上下两册,共9编58章的教学内容,配合着三本作品选的使用,要135课时讲授完。这对高专的学生来说,每节课要接受的知识量较大,难以承受。因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变得十分必要。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是小学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主要作家、文学现象的评析感悟能力要求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尽量选择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古文知识亦是必须详细解读的内容。当然,还要结合当今时代性,选择一些学界热点的内容来谈,让教学内容也变得具有实用性。让精简后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有限的教学传授无限的学习能量。
(二)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传统课程,一般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在高专院校进行下去。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就要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当前学生需求,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才是王道。
我校语文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周3个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采取如下多种教学方式:
1.诵读法
诵读法实则是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读书法。经历时代的考验,它也是古代文学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宋代学者司马光非常强调这种读书法, 他说:“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寐时, 咏其文, 见其义, 所得多矣。”③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诵读法的使用在诗词歌赋的学习上是最常见的。诵读经典的诗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升其鉴赏和领悟能力。比如大一下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二)唐诗宋词的教学,课堂主要采用的便是诵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诗词,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精美,节奏的抑扬顿挫,感悟诗词营造的妙境,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说,每一次诵读都是一次愉悦身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师范生的语音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朗读能力的提升,这对于要拿到二级甲等普通话水平证书的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古诗词,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每次诗词赏析过后,学生能按要求创作出一些短小、清新的诗歌。诵读法是古代文学教学以致终身读书都应大力倡导的读书法,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自身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研讨法
古代文学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众多,每个文人的故事大多富有传奇性。在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时,仅是引经据典似乎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加之,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于某些古人的行径和文学现象有了不同的认识,这就需要现代阐释。比如:在分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里窦娥的悲惨形象时,学生对窦娥的行为很不理解,在她们看来她完全没有必要这样牺牲自己,甚至有些学生竟大胆说出她应该从了张驴儿,过幸福的日子。现在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们早期不同,因此,对类似这些有争议的话题,我采取研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分小组讨论,或开座谈会,文化沙龙,让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一旁适时引导:“请同学们说一下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那时候女子的地位和观念是什么?”学生带着老师的疑问去寻找答案,最后当她们了解了时代背景,思想观念,再回过头来分析悲剧形象,便变得不再那么难于理解。
研讨法很适用于一些富有时代性、争议性的内容讲解,让学生在研讨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增强她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俗话说:“受之鱼,不如授之以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她们在研讨中加深思想上的认识和对文化的理解。
3.表演法
如何让理论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我看来,表演法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方式。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经典名篇具有极强的舞台表演性,完整的故事性以及激烈的戏剧冲突等等。针对这些内容的讲授,如果还一味采用以往传统式的读来赏析,会让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因此,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我要求学生将作品改成剧本,以表演的形式诠释作品内容。比如:大二上学期讲授元曲、明清小说,我会在开学第一节课上给学生按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故事表演,学生接到任务后很激动,回去会认真看作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内容,分析人物角色,然后开始编剧本,自导自演。很多同学还将小组共同商讨后的剧本拿来让我指导,一些同学还将经典原著和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演绎,十分有趣。如:《牡丹亭》的话剧演绎,学生用现代语言诠释古时爱情,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演绎得至情至性。
将表演搬上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她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提升了她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她们的表现力。此外,对于一些经典名著类的文学作品,我则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拿出半节课给学生,让她们模拟课堂,进行试讲。比如:《西游记》这节课由学生做好课件上来讲半节课,师生角色互换,提升学生的执教能力。学生在讲授之前会大量的翻阅相关书籍,在制作ppt时,会相互讨论,共同研究;在讲授时,也会针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思考和修改,发现自身的不足。可以说,角色互换,不仅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求知,还提升了她们的教学技能水平,这些也为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这些教学方法实施的同时,我会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我的教学内容,比如用一些图片、视频,加强学生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课需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有些文学作品或是人物传奇经历,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们听,让他们在轻松的听故事氛围中学到知识。再比如:放一些小视频,激发他们的兴趣;摘选一些经典文本,叫几个学生角色扮演来读。
(三)教学效果的适时检测
教学效果需要由教学检测来评定,这也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比如课堂教学完后布置作业,文学作品研讨完后布置小论文,让学生将自己对作品或是作品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领悟,一方面可以练习写作能力;唐宋诗词诵读讲解完后,布置默写,或是让学生回去试着也进行诗歌的创作,将学生的诗词作品整理成书或是选择优秀的刊登在学校校报上,这些都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现。
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每学期要去小学见习,在见习过程中的讲课表现,也视作教学效果的一种检测。学生每天早上的早功,学校或是系部举行的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着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推动着学生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自我。
三、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中,文学作品的比重最大,因而它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切体悟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构筑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她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讲授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让她们提升个人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学习真的可以做到学以致用。
注释:
①②饶艳.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5(2).
③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郭兴良.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饶艳.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2015(2).
作者简介:
闫璐(1985~ ),女,黑龙江人,文学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