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店的记忆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家粮店。粮店,顾名思义是卖粮食的地方,现在粮店在北京已经绝迹了,然而,我对它的记忆还在。
  记得小时候,我常跟着奶奶去粮店买粮食。印象中,那时候粮店只卖大米、白面和棒子面,小米、高粱米这些粗粮没有。偶尔带卖散装的食用油,有菜籽油、豆油和花生油。这三种油可不是常有,不能随时供人们挑选,而是赶上什么是什么。那时候可不像现在,人们只有被动选择的份儿,哪有随心挑选的自由。粮店物品种类虽然少,那我也愿意出去跟着跑一趟。
  过去在粮店买粮食得用粮票。我印象中的粮票比邮票长,是长方形的,也像邮票一样,周围有锯齿,因为得撕着用。粮票的颜色有红的、绿的、蓝的、浅粉等;面值有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一斤的、五斤的、十斤的、二十斤的。粮票分全国和地方两种,全国粮票就是全国通用,地方粮票相当于市级的,在本地区内通用。粮票还分粗粮和细粮,买米和玉米面算粗粮,买面算细粮。粮票是每人定量供应,根据个人的工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核发的数量也不同。比如炼钢厂的工人一月粮票有45斤的;医疗卫生行业有32斤一月的,其中按摩科、骨科医生的粮票数会高一些;家庭妇女每月是28斤。
  糧票是每月发放一次,一般是在本月25号左右发放下月粮票,当月粮票只在当月有效。那时候家里人口比较多,不少人家的粮票都不够用,有的人家就去粮店或是办事处,用下月的粮票换当月的粮票花,等于是提前支出,一个月压一个月的。粮票花不完的现象很少,偶尔有当月没用完的,肯定不能浪费,就得想办法调剂。
  我还赶上过用粮票,只不过是个尾声。后来物资丰富一些,粮票不那么紧俏,可是还有用。记得家长用钱搭粮票换过不少东西,一开始是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后来是四斤粮票换一斤。活鸡是13斤到15斤粮票不等,一般母鸡贵点,公鸡便宜,与现在的行市正相反。
  每次买了米或面,称完了,就会看到家人用从家里带去的米口袋或者面袋子罩在漏斗的底部,售货员在柜台里面问:“好了没有?”买主要是说行了,米或者面就顺着漏斗,进到了口袋里。要是买米就能听到唰唰唰,大米在漏斗里下滑的声音;面就会安静不少,直接落到口袋中。
  回家后,奶奶会把米和面分别倒在两个缸里。我还记得,我家的面缸就放在操作间外面的台阶上,上面还盖着一个盖帘。上小学之前,米缸面缸对我来说有点大,我从来不碰,也就是去粮店买米买面时,才有机会碰到散米散面。到了二年级左右,我知道了面缸的位置,也能搬动上面的东西,偶尔会偷偷从面缸里抓一点面,接点水,捏一些小面人玩。
  在20世纪80年代,粮食还是限量供应的,要凭粮票凭本购买,一户几斤。那时候要是能认识个在粮店工作的人,可是太幸福了,只有认识人才可以多买不少好东西。平时家里都吃机米,有一毛五分二一斤的,还有一毛六分一一斤的。最好的大米两毛零五分一斤,得凭本购买,还得看供应情况,一般一家只能买二三十斤。但要是粮店有熟人,就能多买点。
  我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食堂吃的就是机米,比家里吃的米,粒长,蒸出来的饭松散不成团。回来跟奶奶报告:“学校吃的米粒大,还是一粒一粒的不成饭团。”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机米,没有油性,不如家里的米好。过去百姓家里吃的面都是标准粉,也叫“八五粉”,这种面粉颜色发暗。富强粉颜色发白,吃着筋道,甭管做什么吃食,有咬头,但是不经常有。
  印象中,粮店应该是在我小学还没毕业就消失了,因为上了初中,就有超市了。超市物品琳琅满目,价格相对便宜,关键是什么物品都在货架上,等着消费者随意挑选。而这个现象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后,取消了统购统销,后来又取消了粮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粮油及物品供应市场化了。这时每家每户习惯从超市挑选、购买成袋的米和面粉。再后来,超市里还有了五谷自选称重区,不光有大米、小米,还有各种豆类、杂粮,粮食的种类越来越多。
  现如今,不光是超市粮食种类齐全,自由市场里,卖粮食的小摊贩都有不下20种商品:江米、薏米、大麦米、紫米、红豆、芸豆、黑豆……物资真是丰富,连玉米面都能分为粗细两种。小贩们也懂得大家健康养生的需求,会在薏米下面写着“除湿”,黑豆下面写着“补气”,每种粮食下面都标注着功效,好像我们买的吃的不再是粮食而是营养和健康。
  现在不仅粮食种类多,运输也发达,我们能亲自挑选来自各地的物产。还可以通过网购、微商等多种渠道,买到当地的特色食品,比如我们能吃到山西的小米,四川的黍麦……看来,时代发展了,计划经济的产物之一粮店也只能存在于我的记忆中了。




其他文献
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既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又是代管北平工业生产的一个组织机构。1949年9月28日,公司领导接到市委紧急通知:要求公司按照新政协刚刚讨论通过的五星红旗的设计方案,为新中国的诞生赶制一批国旗。消息传开,全公司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采购布料、研究图纸、设计方案……夜以继日地抢时间,组织赶制。当时,市场上的面料紧缺,不能满足用料所需,公司不得不从天津调运一
期刊
将1895年12月28日视作“电影诞生日”的观点在电影史书写中几成主流,循此日期将《火车进站》看作世界第一部电影的论断也屡见不鲜.细察早期电影实践及理论家对“电影”概念的限定,“电影诞生日”的说法仍需商榷.电影的外延不断流动、无可精界,根据电影理论及实践中对于电影中心范畴的认知,本文认为,世界现存第一部电影当属1888年由法国人路易.勒普朗斯使用单镜头摄影机拍摄的《朗德海花园场景》.
在极度贫困之中老年固然不容易度过,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是那样;但是,一个愚蠢的人即使处在大富大贵之中,也会觉得老年可厌.rn最适合于老年的养生之道莫过于研究学问和培养美德,一个人随时注意培养美德,在他度过漫长的一生时,便会收到惊人的结果.这不仅是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美德也不会离弃他,而且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完美地度过了一生,并忆及当年的许多善行,自有无限的快乐.
期刊
前些日子,去东城北小街一带拍摄胡同。走到东四七条东口时,我忽然看到了马路对面的一个大院,那是原来陆军医院生活区的大门口(现在的陆军总医院大门已经朝北开在了东四十条往东的大街上),里边有一座我熟悉的建筑,那就是陆军总医院礼堂。“混”進礼堂“蹭”戏看  铁门开着,我走了进去,看到了那座建筑,惊喜的是它居然还健在。想起小时候,这个礼堂的建筑外立面是红砖砌成的,而现在整座礼堂被涂成了黄颜色,好在整体结构并
期刊
关于朝鲜电影公司的成立背景、时间、公司设立于俄罗斯领事馆原址的原因、韩国电影人的退出,以及公司解散的原因等方面仍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以朝鲜电影公司为中心,进一步对其成立背景、成立时期,以及资金问题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周围居民的口述与当时的地图对公司设在原俄罗斯领事馆的问题进行考证,并通过相关人士的口述材料对韩国电影人的退出,以及电影公司的解散原因重新进行分析研究.
2021年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产生于东汉时期,于六朝时期定型,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阳节有许多习俗。
期刊
老话说“熟透的大枣——自来红”,而北京最著名的产枣之地就是长辛店。长辛店大枣的种植至今已经有数百年之久。长辛店大枣果皮深红色,光滑平整,皮薄汁多核小,果肉细嫩,酸甜适中,口感好,营养丰富。在《北京名果》一书中位列鲜食枣第一位。  我和长辛店的枣花“缘分匪浅”。去年来长辛店李家峪,正赶上枣花飘香的季节。米黄色的枣花开得很密,一朵接着一朵,在枝条上一字排开……我仔细端详花瓣,很独特。它没有美丽的外表,
期刊
坐落在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因亭得名。陶然亭是清代四大名亭之一,位于公园内湖心岛高台上的慈悲庵内。慈悲庵又称观音庵,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二年、光绪二十年两次重修。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准提殿、观音殿、文昌阁、陶然亭、南北西三厅。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建成后,这里成为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  民国时期,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人烟稀少,加之地势较高,便
期刊
“我空调遥控器不知道怎么调到除湿功能,您能让小伙子上门帮我调一下吗?”不一会儿,工作人员便登门为老人提供了帮助,并且细心地教会了老人如何使用遥控器,还仔细将步骤甚至图表,为老人明确记录在了记事本上。  这样的电话祖润霞每天都会接到一两个,新街口前公用胡同的养老服务小店虽然面积不大,但早已成为了老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特殊伙伴。逼出来的养老事业  回想起步入养老服务行业,祖润霞坦言:“那可真是逼出来的!
期刊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也是最大的单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九不仅是阳数中最大,而且还与“久”谐音,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