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就在数学教学实施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合作学习有名而无实。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的一个必要程序,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通通拿来小组合作。教室里经常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认为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了,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入。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合作时间太短,极易形成学生的从众心理。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有时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反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从众心理。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是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就结束了。合作学习只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但最本质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四)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担任的是主演,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错失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信息。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五)教师评价重整体、輕个体。
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发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往往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入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具体做法及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跳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怪圈。
(二)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具体应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在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变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避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整合不同观点等。
(三)合理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重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而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2.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提出改正的方法。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就要给予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一份材料,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我们还可以把集体提交的方式改为随即抽取得方式,也就是每一个组员都形成成果,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小組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表述出来,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小组成员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研究制订本组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但检查学习效果时,应让每一个成员独立操作,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定小组成绩。
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效果。这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好好学习,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
(四)科学合理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优生和学困生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3.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产生。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4.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创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合作学习有名而无实。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的一个必要程序,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通通拿来小组合作。教室里经常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认为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了,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入。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合作时间太短,极易形成学生的从众心理。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有时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反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从众心理。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是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就结束了。合作学习只求形式,而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但最本质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四)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担任的是主演,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错失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信息。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五)教师评价重整体、輕个体。
教师的评价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发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往往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入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具体做法及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不要跳入没有实施“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没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不是好课的怪圈。
(二)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具体应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在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变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避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整合不同观点等。
(三)合理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重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而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2.教师评价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提出改正的方法。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就要给予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一份材料,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我们还可以把集体提交的方式改为随即抽取得方式,也就是每一个组员都形成成果,用计算小组积分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保持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小組必须定期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情况。自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成功的经验表述出来,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为以后各小组活动提供指导,还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鼓励小组成员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研究制订本组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小组成员在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但检查学习效果时,应让每一个成员独立操作,并综合每个成员的成绩来评定小组成绩。
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效果。这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好好学习,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
(四)科学合理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优生和学困生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3.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产生。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4.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创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