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anan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重在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镁条燃烧等实验。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能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2 开展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亲自感受探索的快乐,实践是创新的摇篮,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形式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样可以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去设计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种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于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中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肓从教师、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实验时,同学们要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去发现,去创新。
  
  3 开展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型实验所无法替代的。现行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多属于注入式,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观众的位置上,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某些具体的操作细节或现象一晃而过,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常提出问题,做适当的引导外,主要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究,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动手、设计的能力,既要关注学生实验规范的养成,更要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要上好一节物理演示实验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其中有六个方面尤其要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这是我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
期刊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他们才会乐学、善学,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非常重要,许多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以及大量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都需要用英语来交流,不懂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是产生兴趣的诱因,二者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师生之间有趣味的互动以及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设计趣味;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
期刊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1 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
期刊
兴趣源自探索欲与好奇心,这是学术研究的无穷动力。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由于受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往往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受到了抑制。使大多数中学生常感到物理学习是困难的。笔者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物理教育的人文功能。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
期刊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谈谈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 更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
期刊
十七大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毛主席曾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可见,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如何坚持德
期刊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任课教师应着力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思维上积极,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非常注重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生物教学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基于这个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尝试,选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领域中“科学史”这一主题,阐述科学在生物课中如何来渗透科学史的教学途径。    2 生物课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途径  《课标》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明确地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作为生物学教育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