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引入物理学史加强德育教育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zibo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毛主席曾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可见,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如何坚持德育为先,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呢?我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寓思想道德于学科教学之中,使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相得益彰。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科学,它真实记载描述了物理科学形成发展的历程,解释与分析了历程的形成背景与规律,包含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过程,包括科学家们探索追求真理的事实与故事。物理学史中蕴藏着科学家──人,研究过程──事,研究成果──知识体系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物理学史引入物理课堂,充分利用物理学史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讲长度测量时,介绍公元9年王莽时期制作的铜卡尺,同现在的游标卡尺相似,比西方科学家发明的游标卡尺早1700多年。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向学生介绍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的墨翟和他的学生就做过小孔成像实验,这是世界上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最早记载。讲光的色散时,介绍我国人们在公元10世纪就用五光石(也叫放光石)来分解太阳光,比牛顿利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早700多年。在讲磁现象的时候,介绍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还介绍了磁偏角,比欧洲人对磁偏角的发现早400多年。在讲核能物理时,介绍了我国两弹元勋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条件,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金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七年之久……这些典型的事例可震撼学生心灵,优化道德情操,培养爱国精神。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科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
  在讲电磁感应时介绍了法拉第专于实验研究,而麦克斯伟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伟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高超的数学技能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学理论,爱因斯坦称他俩是志同道合的一对。
  在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这一定律是几十个国家十几名科学家长期工作的结果,其中英国的焦耳,德国的迈尔和核母霍兹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的成绩体现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汗水,正像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所说:“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思想,而是综合了数以千计人们的智慧。”
  在天体运动的教学中指出载人航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一百多个行业、三千多家单位、一万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参与了“神舟”飞船各项目的研制、建设和试验。没有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通力合作,就不可能造就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通过运用这类典型事迹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物质的世界,大到整个宏观宇宙,小到微观基本粒子,在作用和运动当中,存在着对称的、简单的、和谐的规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讲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而应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等哲学观点渗透进去。通过将物理学史与哲学的结合教学,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
  物理学家为了真理,不辞辛劳长期地从事科学研究,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敬业奉献的精神,成为激发莘莘学子塑造完美人生的典范。如丹麦人弟谷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为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英国人法拉第用了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及其规律;焦耳、迈耳、亥姆霍兹等在不同的领域,花费了尽四十年时间,做了大量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我国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法德留学期间正值二战结束,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但她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重核的三分裂填补了核物理空白,回国后,又在投资有限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制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乳核探测器;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无数的航天人经年累月默默无闻、尽职尽责地战斗在各自岗位上,奉献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这样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4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是品德情操十分高尚的人,他们为追求、坚持、捍卫真理不断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都具有健康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执著精神。如牛顿请朋友吃饭,菜肴上齐了,可他突然想到什么,丢下朋友,自个儿钻进实验室去了,朋友吃完就走了,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吃剩的骨头,还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于是又返回实验室工作去了。又如当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城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证明几何问题,当铁剑指向他的脑袋时,他说:“等一下杀我的头,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完。”他们对事业的执著精神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5 培养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
  很多科学家在探求真理的征途中表现出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因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软禁,但他在被软禁期间仍进行力学研究并且完成了著名的《对话》一书,为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弄清雷电成因,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并发明了避雷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展示他们为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而表现出的优秀个人品质,对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科学教育与人文思想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2 《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3 《物理学家的足迹》湖南教育出版社
  4 高二政治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5 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1 加强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学习中,首先要背会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包括句、段、篇,而且要做到不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符号。其次,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有意识的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摘抄、收集。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的符合语境的运用,还要运用归类的方法学习,譬如
期刊
一个命题p,使用逻辑联结词“非”,就构成了一个复合命题“非p”(记为p)。“非p”叫做命题p的非命题,也叫做命题p的否定。命题p与它的否定“非p”的真值为一真一假、一假一真,所以有时也称它们是一对矛盾命题。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需要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定,如运用反证法时,要将结论否定,写出命题“若p则q”的否命题,要将p,q都否定,等等。但是,要正确无误地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定并非易事,比如,不少学生认为
期刊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作为主要的英语学习者——中学生有必要掌握好这一门语言。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却有很大的差别。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新课程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学习策
期刊
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要上好一节物理演示实验课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其中有六个方面尤其要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这是我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的一些体会。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 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
期刊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他们才会乐学、善学,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获取更佳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非常重要,许多外事活动、招商引资以及大量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都需要用英语来交流,不懂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是产生兴趣的诱因,二者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师生之间有趣味的互动以及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设计趣味;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
期刊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1 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高中英语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课文内容参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
期刊
兴趣源自探索欲与好奇心,这是学术研究的无穷动力。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由于受传统授课模式的束缚,往往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整个课堂完全变成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学生探索欲和好奇心因此受到了抑制。使大多数中学生常感到物理学习是困难的。笔者认为那是因为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教学,而忽视物理教育的人文功能。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
期刊
创新教育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谈谈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1 更新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