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姿的剑术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p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在我国的冷兵器时代被称为四大兵器之一。
  在先人的生活中,剑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武器,又是时髦的佩带。汉高祖刘邦曾自诩:我提三尺剑取天下。然而,他比起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来,最多只能算是个二等剑迷。古籍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剑癖。”吴国夫差、越国勾践两王的佩剑都已出土,它们虽然埋在地下2000多年,但稍加拭抹便光彩夺目不存锈痕,且锋利无比,剑锋轻划便可破纸数层。特别是勾践的剑,剑身有黑色的菱形花纹,剑鞘有流畅花纹,镶嵌着绿松石和琉璃制成的装饰品,剑刃的磨砺非常精细,这三尺青锋十分精美瑰丽,记载着先人无限的聪明才智,闪耀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光彩。
  我国的剑术更是独具特色,时至今日仍是传统武术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春秋战国时剑术的基本理论已有雏型。那时的少年必须学剑,《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剑道”38篇,内中有讲剑道的,也有讲剑术的。
  我国剑术种类繁多,一般说来,各家各派的剑术大抵都有其共同的特点,要求步法轻灵、动作流畅、刚柔相济、疾缓相间。剑术的神韵就在这一招一式的美妙造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欣赏剑术确实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
  以武当剑为例,武当剑“剑无成法,因敌变幻。用剑要诀,全在观变。彼微动,我先动,动则变,变则着。虚实互用,端倪莫测”。曾有人赞武当剑“翻天兮惊鸟飞,滚地兮不沾尘,一击之间,恍若轻风不见剑,万变之中,但见剑光不见人”。懂得欣赏剑术的人,从中可以看到雷电、江河,看到书法、绘画的纯妙。
  在第五届全运会上,山西选手栗小平表演的剑术至今使人难以忘怀。那日,小平表演的是一套造型优美、动作精巧的站剑。她一上场便一剑紧过一剑,只见她一招“白蛇吐芯”,后脚高翘头上,人似蜻蜓栖草,突然来个“飞蛇盘树”,人随剑起身体转了180度落地劈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难度很大。
  陕西选手赵长军表演的醉剑每次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赵长军的醉剑以快速而稳健、匠心独运见长,在编排上把醉形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见他手持青锋,踉踉跄跄,跌扑起伏,在形醉意不醉的跌撞中,一招一式把点、刺、格、崩、抽等剑法准确完成,快如闪电的“秋风扫落叶”接着是一招“金鸡独立”,两者快慢大异,他的“立”立得摇摇晃晃,却能在“酩酊大醉”中逢击而避、指东击西、劈杀有力,真乃“藏杀机于醉态”之中。
  在各种剑术中,长穗剑别具韵味。长穗剑剑尾系的穗一般要等于剑体或长于剑体,这长穗并非摆饰而大有技击作用,剑出“刺、斩、撩、挂”,穗走“带、甩、摆、扫”,穗随剑走,剑穗合一,穗子飞舞可以迷惑对手、指上攻下,也可以直击对手脸部,寓刚于软,暗藏威力。长穗剑以“飘、展、帅、健”的风格称世,舞动开来剑光穗影不缠不乱,集健身、技击、艺术于一体,颇有绕梁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有限引入,在给官兵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冲击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只有提高我们的网络舆论引导力,锻造好网上博弈的“盾”与“剑”,才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的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
根据法国公共健康署的倡议,在食品包装袋上开始使用“营养指数标签”。报了解,该标签根据绿、浅绿、黄、橙、红色分为ABCDE五个等级。绿色的A代表食品质量更佳,营养更均衡,添加剂
3年前,18岁的我正处于叛逆期,刚刚别离了学生时代踏上社会,迷茫、困惑、无助……父亲实在看不惯我对—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决定将我送入部队这所大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
包惠平,江苏省沭阳县人,生于1953年3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编辑(已退休);武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名师李光藩先生之入室弟子,中国永年廉让堂太极拳研究会常务理事,黄河水
很早以前,我在一本有关气功的小册子上,看到练气功讲究“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的说法。初看感到有点玄妙,慢慢体会,觉得颇有道理。以后,我就将其推而广之,把它作为一条养生保健的良方,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注意动静结合。20余年的实践,深感对健康确有较大帮助。这里就将我的一点体会写出,愿有更多的人能分享其益。  一、静中求动床上锻炼  上了年纪的人,早晨往往醒得较早。但天不亮就起床,会吵家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这样一个镜头:老党员陈岩石为了保护工人利益.退休了还一直奔走举报贪官,声称工人利益没落实就不能拆厂房,谁敢拆就从他身上压过去,并拿起了一张板凳在推土
[案例]刚到新单位任职,我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编制7人的部门,有2人申请调离岗位,其他几位也不在状态,是工作辛苦、发展无望,还是遭遇挫折、逃避问题,“调离之谜”有待破解。
近日,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研发一种新制备方法,利用大豆作为原料生产出石墨烯,同样该方法也可将地沟油转化为石墨烯,既低成本、又环保。石墨烯是一层六角形蜂巢结构组成的碳原子薄
多层技术通过在瓶胚中添加一层中间层使得原始PET原料的阻隔性能得以改善.添加层可改进碳酸化作用损失性能,或者提供更好的抗氧化功能.业经改进的保护性可延长保质期并降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