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合演绎、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进而分析论证了土地流转对我国农民的体育意识唤醒、农民休闲时间保障、农民锻炼的体育设施物质提供、农民体育消费能力、农民体育需求动力焕发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此为切入点,强调指出相关职能部门应把土地流转作为寻求发展我国农民体育的新视觉、新动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民体育 发展
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问题制约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的瓶颈,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众多社会学者以及体育社会学者从多方向多角度寻求过破解我国农民体育发展一直很缓慢的症结所在,但从当下来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地缘人群之习俗等多方面都存在若干差异因素的影响,进而致使我国农民体育的良好发展并未得到较好起色。在城乡统筹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与规模在加快,使得农村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对土地耕耘经营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带来积极影响与变迁。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现代农民的身份与传统的农民身份、社会身份也悄然在改变。怎样让其农民将其体育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笔者试着从我国土地流转的背景入手,分析论证我国土地流转给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性影响,从而为农民体育的发展寻求新的着力点。
1 土地流转的概念
“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省略的说法,其全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国于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最终使得“土地流转”这一土地政策改革有法律支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所有者或承包经营者,在其权利存续期间依法将农地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其他用户、业主或经济组织经营,以获取收益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农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或交换。[1]
2土地流转给农村社会的影响
土地流转是我国土地改革政策一个有力运作尝试,这一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必将会对我国农村社会带来不小的改变。由于是政府的英明抉择,终将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是积极的深度影响和刺激。
2.1土地流转:淡化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附关系,人地矛盾得以缓和
从我国土地改革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是农民生存的重要核心资源,没有土地或太少的土地,农民的众多生活资料将难以得到满足。但是随着农民人口的快速递增以及农民家庭的结构分支,农民家庭人口对土地的平均占有量逐渐减少,从而加快了农民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对土地资源的争夺,进而造成农村土地矛盾纠纷频发,也造成一些因为土地问题而衍生出的其他很多恶性事件。通过土地的流转,对农民生活的基本资料保障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理念,进而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完全依赖,同时也缓和了人地之间的争夺矛盾以及因此而衍生的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
2.2土地流转: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催生现代农业生产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多是单家独户对土地资源进行耕耘,受着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很小,难以实现土地产值的提高,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将其一部分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规划,由第三方带来雄厚的资金、技术、设备、先进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催生现代化农业生产。[3]
2.3土地流转: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经济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生产,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发挥的经济价值,土地流转农民和未流转农民均会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再者,将其流转土地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里工作,进而也为这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创造了更多的途径。
2.4土地流转:大大改变农业生产的结构、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从新整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进而对人员的结构要素、素质要素、素质要素等方面都提出来新的要求,流转到二、三产业进行生产作业的农民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更加趋同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经过多维合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生活方式将得以更加休闲娱乐化、多样化。
3土地流转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
土地流转,从根本上和深度上都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众多的积极影响。农民体育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不可忽缺的内容,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一大重要选择内容。因此,试着对土地流转而给我国农体育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积极刺激和影响做分析,进而寻求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新视觉、新着力。
3.1土地流转:唤醒农民体育意识
据众多体育社会学者研究,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相当缓慢和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体育意识非常淡薄。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处于社会的弱势阶层,受着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太多,自然造就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个族群或个体,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素质高度。民间有句老话:“站得高看得远”。此话并非没有哲理,同理可推,由于数千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身份都是处于弱势阶层,没有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机会、福利等等,多是处于水生火热的边沿,怎么有更高的意识和需求呢。土地流转之后,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为农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周围人群结构关系有所改变,一些体育组织更加深入转移到农民群体,使其农民的思想观念、意识需求层次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唤醒了农民的体育意识 [4]
3.2土地流转:为农民的休闲时间量提供了保障
长期以来,农民是处于无钱无闲的艰辛状态。一般来讲,体育生活需求在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到满足之后才有的一种层次需要。因此,闲暇时间的多少决定了农民能否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土地流转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为由农民向居民转化,[5]农民闲暇时间增多,使得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有了充裕的时间保障。 3.3土地流转:为农民锻炼的体育设施物质提供了良好保障
体育活动设施、器材、场所是满足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起码硬件条件。土地流转前,农户多是单家独居、单独生产经营;土地流转后,农民聚居更加的集中化,更加趋同与城市社区生活模式,流转出土地想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迈进,在对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上也会跟进发展以适应与符合现代化农业庄园发展的标准要求。同时,国家也对社区、新农村划拨了大量的群众体育建设经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场地设施资金来源问题。在构建新社区的过程中,建起了集科技培训、图书阅览、老年活动中心,伴随一些体育场地设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聚居新社区的建立与农民居住的集中化,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也使得农村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人员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为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便利。[6]
3.4土地流转:提升流域农民经济增长,焕发农民体育需求动力
土地流转解决了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农户弃田,承包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经济水平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才能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此外,农民经济水平提高将刺激精神生活需要,尤其在“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观念的指引下,农民会更加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为体育在“民享与民生”意义上进入农民的生活在可能和可行上创造了一定条件。
4结语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与速度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已显成效;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现已打破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这种农村社会的结构变化深刻影响到我国农民的体育意识唤醒、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改观、农民对体育的消费实力提升、焕发出强烈的体育需求动力等若干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我要加快运用土地流转对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而给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以此为视觉和契机,全面系统发展我国农民体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见一个全新的中国农民体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范怀超.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7,27(2):317
[2]、[4]、[5]王琴.土地流转背景下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36):47-50
[3] 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EB/OL].红网-潇湘晨报(长沙),2009-04-05
[6] 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9): 25 -28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民体育 发展
我国农民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问题制约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的瓶颈,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众多社会学者以及体育社会学者从多方向多角度寻求过破解我国农民体育发展一直很缓慢的症结所在,但从当下来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地缘人群之习俗等多方面都存在若干差异因素的影响,进而致使我国农民体育的良好发展并未得到较好起色。在城乡统筹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速度与规模在加快,使得农村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对土地耕耘经营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将带来积极影响与变迁。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现代农民的身份与传统的农民身份、社会身份也悄然在改变。怎样让其农民将其体育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笔者试着从我国土地流转的背景入手,分析论证我国土地流转给农民体育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性影响,从而为农民体育的发展寻求新的着力点。
1 土地流转的概念
“土地流转”是一种通俗和省略的说法,其全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国于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最终使得“土地流转”这一土地政策改革有法律支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农地所有者或承包经营者,在其权利存续期间依法将农地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其他用户、业主或经济组织经营,以获取收益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农地使用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或交换。[1]
2土地流转给农村社会的影响
土地流转是我国土地改革政策一个有力运作尝试,这一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必将会对我国农村社会带来不小的改变。由于是政府的英明抉择,终将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是积极的深度影响和刺激。
2.1土地流转:淡化农民对土地的严重依附关系,人地矛盾得以缓和
从我国土地改革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是农民生存的重要核心资源,没有土地或太少的土地,农民的众多生活资料将难以得到满足。但是随着农民人口的快速递增以及农民家庭的结构分支,农民家庭人口对土地的平均占有量逐渐减少,从而加快了农民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对土地资源的争夺,进而造成农村土地矛盾纠纷频发,也造成一些因为土地问题而衍生出的其他很多恶性事件。通过土地的流转,对农民生活的基本资料保障得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理念,进而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完全依赖,同时也缓和了人地之间的争夺矛盾以及因此而衍生的其他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2]
2.2土地流转:促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催生现代农业生产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多是单家独户对土地资源进行耕耘,受着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影响,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很小,难以实现土地产值的提高,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将其一部分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规划,由第三方带来雄厚的资金、技术、设备、先进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从而催生现代化农业生产。[3]
2.3土地流转: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经济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生产,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发挥的经济价值,土地流转农民和未流转农民均会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再者,将其流转土地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里工作,进而也为这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创造了更多的途径。
2.4土地流转:大大改变农业生产的结构、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从新整合利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进而对人员的结构要素、素质要素、素质要素等方面都提出来新的要求,流转到二、三产业进行生产作业的农民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而更加趋同与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经过多维合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民生活方式将得以更加休闲娱乐化、多样化。
3土地流转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
土地流转,从根本上和深度上都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众多的积极影响。农民体育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不可忽缺的内容,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一大重要选择内容。因此,试着对土地流转而给我国农体育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积极刺激和影响做分析,进而寻求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新视觉、新着力。
3.1土地流转:唤醒农民体育意识
据众多体育社会学者研究,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相当缓慢和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体育意识非常淡薄。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处于社会的弱势阶层,受着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太多,自然造就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个族群或个体,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素质高度。民间有句老话:“站得高看得远”。此话并非没有哲理,同理可推,由于数千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身份都是处于弱势阶层,没有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机会、福利等等,多是处于水生火热的边沿,怎么有更高的意识和需求呢。土地流转之后,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为农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周围人群结构关系有所改变,一些体育组织更加深入转移到农民群体,使其农民的思想观念、意识需求层次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唤醒了农民的体育意识 [4]
3.2土地流转:为农民的休闲时间量提供了保障
长期以来,农民是处于无钱无闲的艰辛状态。一般来讲,体育生活需求在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到满足之后才有的一种层次需要。因此,闲暇时间的多少决定了农民能否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土地流转引起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表现为由农民向居民转化,[5]农民闲暇时间增多,使得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有了充裕的时间保障。 3.3土地流转:为农民锻炼的体育设施物质提供了良好保障
体育活动设施、器材、场所是满足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起码硬件条件。土地流转前,农户多是单家独居、单独生产经营;土地流转后,农民聚居更加的集中化,更加趋同与城市社区生活模式,流转出土地想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迈进,在对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上也会跟进发展以适应与符合现代化农业庄园发展的标准要求。同时,国家也对社区、新农村划拨了大量的群众体育建设经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场地设施资金来源问题。在构建新社区的过程中,建起了集科技培训、图书阅览、老年活动中心,伴随一些体育场地设施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聚居新社区的建立与农民居住的集中化,一方面增加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也使得农村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人员得到更大程度的使用,为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便利。[6]
3.4土地流转:提升流域农民经济增长,焕发农民体育需求动力
土地流转解决了用地规模过小的问题。农户弃田,承包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经济水平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才能为农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此外,农民经济水平提高将刺激精神生活需要,尤其在“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观念的指引下,农民会更加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为体育在“民享与民生”意义上进入农民的生活在可能和可行上创造了一定条件。
4结语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与速度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已显成效;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现已打破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这种农村社会的结构变化深刻影响到我国农民的体育意识唤醒、农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改观、农民对体育的消费实力提升、焕发出强烈的体育需求动力等若干方面的积极影响。因此,我要加快运用土地流转对农民带来的诸多实惠而给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以此为视觉和契机,全面系统发展我国农民体育,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见一个全新的中国农民体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范怀超.四川丘陵地区农地流转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7,27(2):317
[2]、[4]、[5]王琴.土地流转背景下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6(36):47-50
[3] 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EB/OL].红网-潇湘晨报(长沙),2009-04-05
[6] 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9): 25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