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北路戏坚守百年的稀有剧种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路戏原为“福建乱弹”、“横哨戏”,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稀有古老剧种之一。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北路戏是代表清代乱弹系统声腔的珍稀剧种,流行于闽东、北、中一带,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明末,闽东北各地的民间戏曲颇为兴盛,崇祯十年(1637年),时任寿宁知县的冯梦龙编撰的《寿宁待志》中载:“西溪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演戏。”入清后,习戏之风更炽。
  据老艺人传说,乱弹约于清初传入福建,此说尚无史料可证,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江西巡抚郝硕《复奏遵旨查办戏剧违碍字句折文》已有“再查昆腔之外,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语,则至迟在乾隆时,“乱弹”的花部诸腔已在福建流行。相传清道光、咸丰年间,福建唱乱弹的戏班甚多,按其流行区域,有“北路班”、“南路班”、“上路班”、“下路班”之分。其时,除活跃在闽北一带的“北路班”外,其他各路戏班相继散班。“北路戏”达到鼎盛时期。“北路班”即称“北路戏”,其近源发祥地为屏南、古田,很可能是赣东或浙江金华一带之乱弹流至闽北后,再传入闽东。
  寿宁县凤阳乡廷加洋村,素以“戏窝”著名,据传说,有戏自朱金绷始。廷加洋村《朱氏族谱》载“朱金绷生于嘉庆辛末年(1811年)七月廿四 20世纪30年代,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以迎神赛社之演出为主要生路的剧种也都开始衰落,北路戏渐趋式微,许多班社解散,其部分剧目音乐仅见于木偶戏及民间婚丧喜乐之“鼓箫班”(民间吹奏班)活动中。
  20世纪40年代末,北路戏濒于消亡。新中国成立后,寿宁县开始恢复业余北路戏剧团。
  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是唯一的北路戏专业团体,也称“天下第一团”。1958年秋,寿宁县举行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从凤阳代表队演出的《槐荫记》一剧中,发现了保留在民间的古老剧种北路戏,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开始进行挖掘整理工作。
  1959年,在寿宁城郊三峰寺办北路戏培训班,聘请老艺人刘文恺、叶红悌、陈光福、朱则森、郑进波、张长满、苏其务等教师,进行口述记录传统剧本和培养演员。首先整理、排练了《烫火碗》一剧,于1960年福建省群众文艺会演大会上演出。继而整理排练了《二度梅》《双合缘》《珍珠塔》《凤仪亭》等全本戏,于l960年10月作建团献礼演出。
  谢培养创作的现代戏《张高谦》,参加1964年福建省第三届戏曲现代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轰动省城,成为戏曲界、文化界最热门的话题。1965年4月开始,剧团带《张高谦》等剧开始了为时6个月的赣、湘之行,行程数万里,演出400多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成为在福建戏剧改革史上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事。
  1990年至1996年,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上演《济公传》《反五关》《龙虎斗》《宏碧缘》《旗王哭将》《三洞房》《春江月》等30多个剧目共800多场,至今仍活跃于闽东舞台。
其他文献
布莱达默克桑德是冰岛东南部的一片黑色沙滩,在这里,搁浅在沙滩上的冰块像一只休眠动物蜷缩的身体。日出之后,摄影摒弃了沙滩上拍照游人最多的地带,另辟蹊径。当他走下海滩,照片中这个特别的石头迅速地吸引了他的目光。
期刊
木瓜鱼(Trunkfish)是河豚的一种,体长15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的珊瑚礁海域。但这只木瓜鱼是摄影师在以色列红海海域拍摄到的,所以和常见的金黄木瓜鱼有点不同。据说这种鱼很喜欢欣赏它们在镜头倒影里萌萌的样子。
期刊
萨利纳斯马拉什盐田位于秘鲁库斯科地区北部的神圣谷,摄影师想要展现出盐田的纵深层次。“盐田上为数不多的工人们,不是离得太远,就是正蹲在盐田里。”他如是写道,“我四下走动,终于找到一个走在池塘边沿的工人。我等待着他走到了这个稍大的池塘边,这样他的轮廓就能与背景分离开来。”
期刊
只有在枯死并蜕落松针之后,白皮松蜿蜒扭转的树枝才能显现出它那荒凉的优雅与美感。这种濒危的针叶树木生长于北美洲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它强壮而耐寒,足以经受严冬的风雪。摄影师在美国俄勒冈州的胡德山北面拍摄到了这个画面。“这些山丘被俄勒冈州四处燃烧的森林大火带来的烟尘笼罩。”
期刊
摄影师在和家人驾车去波兰马苏里亚恩湖地区的路上,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充满了夏日旅行趣味的瞬间。摄影师说:“我们被美丽的风景震撼了,决定在这停下,拍摄一些风光。我那练过体操的侄女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爬上了干草垛,并从一个跃到另一个上。”
期刊
美国洛杉矶纸雕艺术家Jeff Nishinaka的作品,以白纸为素材,施以精湛技艺,搭配恰到好处的光源,这些纸雕塑就在投射出的阴影的映衬下,活了。Nishinaka的所作所为,着实是颠覆了我们对一张张白纸的认识,原来再普通不过的素材,经过了艺术家的雕饰,居然就有了如此灵气。
期刊
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母语滑坡的文章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质疑的文章越来越多,就连小学语文学会的会长崔峦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课改后师生负担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益仍然不高,‘分数不低能力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见《北京晨报》2010.4.15《语文教学到需要‘拯救’的时候了?》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
期刊
2014年9月16日至22日,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办的“庆祝新中国六十五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成功举办。同时,知名专家学者近50人齐聚一堂,为福建地方戏剧目创作、舞台表演、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  福建经验 弥足珍贵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优秀剧目的题材都是福建地方戏曲资源宝库中的优质资源,都得到了当今时代先进思想观照下的优化配置;而编、导、演、音、美等创
期刊
49岁的英国男子托尼·葛洛夫近日培育出重达8公斤的洋葱,被收录进《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前最大的洋葱纪录是4.5公斤。看到超市里卖的洋葱都不足1斤,托尼表示很欣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
期刊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