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论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159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咱们在座的作家中,我是年龄最大的,我今年77岁,老人讲话嘛,有时候有老人的一套固执:人生啊、文学啊、创作啊,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就说改不掉了,也不想改,就不应该改,所以文学强调一些东西,已经是固化了,但中心意思我还是强调一点———生活对散文作家的重要性。
  我先讲一件事,上个礼拜,我到了湖北随州的桐柏山,我都不知道那叫桐柏山,突然空中放了一首歌,叫《妹妹找哥泪花流》,因为这首歌我会唱,我喜欢的,是我的一个战友写的。
  记得去年,我们去了一个山谷,叫包谷朴,这山经营得非常好,有个人投资了好多,现在等于在山里修行吧。我就有意引着这个话题,让他给我讲了桐柏山解放战争时期的事,因为我有了这样的感想了嘛,马上想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还写不出来,他就给我讲包谷朴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军伤员的故事。聊的过程中,有一个炎黄研究会的会长说,下面那个山叫龙凤冲,为什么叫龙凤冲呢?它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一个很天然的村庄,北方是龙图腾,南方是凤图腾,它这个就叫龙凤冲,是大禹治水时的故乡,他就给我讲了禹离开故乡十二年以后,他的妻子在这里盼望他回来,丈夫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一下子觉得这个地方很丰富,但是脑子里还很乱,真应该写这块地方,但不知怎么写,我回来以后一直在考虑,我当时就说了,我说我要写个散文,说不定这个散文还能起到广告作用!虽然这些人到过这里,但不知道桐柏山这个地方曾经拍摄过《小花》这么一部电影,还有李谷一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这么一首歌。
  桐柏山是一个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的山,包括大禹的故事,包括《小花》给我们讲述的那个故事,我当然是用《妹妹找哥泪花流》去串它的,我就告诉人们,我们在这样一个地方,有好多事情都已经成为过去,很遥远了,我们把曾经热爱过的事物、热爱过的人,重新再爱一次,这样的话,你对生活,对现实生活就有新意,就感觉很幸福。
  我想,我们作家对生活的积累太重要。有些时候积累的,当时不一定能用得上,说不定某个时候撞了你一下那个灵感,它就有用了。我这几年特别有这种体会,我写的青藏高原的题材,就是把过去的东西翻腾出来,它说不定在某个时期把你触动了之后,它变活了,它发酵了,过去可能觉得很平平常常的一件事,但今年你重写,你站的高度、你站的角度不一样的话,你看过去的事就会不一样。
  接着,我给大家谈谈自己创作的散文《背心》。那是我五六年前写的,我觉得今天重新写它,感觉就非常非常不一样。一个是我对它的认识深刻了,再一个通过它,我可以看到好多围绕背心的一些事,过去呢,我是做不到这样的,因为我的认识有限,我的生活经历有限,我站的角度、认识生活的角度有限,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因为我搞创作起码有五六十年了,对人生的积累、文学的积累、思想认识的积累、写作技巧的积累,它都不一样了。
  我有意识地积累生活大概开始于1960年。当时,我在团里是个汽车驾驶员,就是在西藏开车的嘛,后来就当文员、干事,在五六年后,就提干了嘛,提干后七几年就调到北京来了。大概是60年代初有一天,我就看到我们汽车团里有一个干事,他当时有一个笔记本,很小的笔记本,他在上面写了三句话,叫:“看到了,想一想,记下来。”这三句话在今天看来就是小儿科,但那时候我看到这三句话后,内心就特别地钦羡,特别地对我有启发。这个人也是搞文学的,后来也没有写出很厉害的东西,因为他是文学青年,比我要大五六岁,我那时候还没有提干,是一个见习助理员。看到以后我就想,他怎么能想出这么三句话!
  对这三句话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一直到现在,或者前五六年、七八年,我有一个更新的理解,那时候的理解,要看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到什么都往你怀里搂吧,围着窗户坐吧,不想别的,那时候毛主席就提倡多思嘛,毛主席给哪个大学的题词就是多思,想了不行还要把它记下来,我就开始记日记,我的日记当时记得非常多,现在也特别珍惜。我就想,等百年以后我的日记怎么办呢?看了以后真的是这么想,我在青岛的时候,我都发愁啊,那日记怎么办呢?那时候就是拼命地写日记,每天都在写,我现在不坚持了,自己也懒了,觉得写日记没用,但现在回过头来有用啊。
  “看见了,想一想,记下来。”我从60年代初知道这三句话后,就一直生活在这三句话当中。关于怎么看,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路,关于怎么想,我也有我的想法,也有我不同的理解,接下来就是创作了,把生活变成文学。看也好,想也好,写也好,积累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拿了一个小册子,就想让你们看一看,我积累的烟盒,没有一千种也有几百种,我是从1992年开始集烟盒,那时在敦煌鸣沙山上,我捡到一个“飞天”烟盒。从那以后,开始积攒烟盒,有意识无意识地积攒烟盒,后来慢慢地烟盒积攒多了以后,到了一定的数量以后,装在一起,我现在有十几本,我给你们念一下,“天女”“散花”,你看这俩碰在一起了,好吧?这两个都是相差一二十年啊,你没有这个长期积累不会有这个。第二个是“嫦娥”“奔月”,这也是两个时期,相隔十多年二十年。再一个“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丹凤”“朝阳”,“金鸡”“报晓”,“孔雀”“开屏”,“吉祥”“如意”,等等,什么“飞雪”“迎春”,“龙飞”“凤舞”,“万紫千红”“满园春”。
  2001年我回了一趟老家,我有几十年没在家里住了,那一年,我非常想睡一下老家的土炕。早晨四五点的时候,村里的鸡叫啦,第一只鸡叫了以后,接着没有几分钟村里的鸡都叫了,一下子我觉得那种感觉特别好。这个“金鸡”烟呢,现在还有,“报晓”烟早就没了,我马上就想到了“金鸡报晓”这个词了,我回来以后就找那个“报晓”,“报晓”不容易找啊,“报晓”这个烟早就没了。我翻啊翻,找出两个版本的“报晓”,然后我从这里开始对它延伸扩大,搞成了什么“丹凤”“朝阳”啊,“天女”“散花”啊,“嫦娥”“奔月”啊,光这些组成一个词的,我有五六本。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生活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一撞的话,火花就出来了。   生活积累,是文学素材的源泉,或者是积累文学创作的资料,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生的积累,财富的积累,更多地经历一些事情,凡是有条件的地方、有条件的时候,尽量地自己去经历一下。没有反复的生活积累,你对生活的认识就很肤浅。你只有不断地去丰富自己,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的面,生活的领域,到了一定时候它就爆发了。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就是这个道理。
  积累资料,现学现卖不行,说不定过了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死的资料就变成活的了。前几年《新民晚报》的编辑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你写西藏有完没完,我说,没完啊。现在回头看我发表的150多篇散文,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写西藏的,为什么呢?看见一个东西,就会勾起我一个想象,勾起一个联想,这个联想把这一块那一块串在一起,那就是一篇文章。
  在积累资料时,不要有那种短期行为、短见,你要放开眼光,什么时间用你不要管,因为你献身文学的话,你总要有这种长期打算。我现在看到我的资料,我觉得人要是重新活一次多好啊,那些资料都可以用,都可以写出来。我要看一看我积累的那些资料,青海湖我积累了一本,那青海湖我能写好几千篇散文,而且写得还很棒,因为青海湖咱不知去过多少次,也住过很久。90年代在上海一个叫什么东方的出版社,专门出大散文,我就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什么无人区、红柳滩、藏羚羊、可可西里、拉萨火锅、青海湖,它对这些感兴趣死啦,他让我快点写,我最后终于没写完。无人区写了,红柳滩写了,可可西里写了,后来关于可可西里我专门写了一本书。青藏线上的生态环境,包括青海湖,我一直没有写散文。我有一个很好的文友,他现在就在青海湖自然人文办,那么个刊物,要我采访,但这个计划我也放弃了,没有这个精力了。
  每个人有个生活根据地,但是要加深对这个生活根据地的认识,你还要走出这根据地,站在另外一个领域,看你这块文学根据地。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看得更深刻一些,看得更多一些。
  譬如八十年代末,我到首钢去了几次,都是逢礼拜去的,有两天在部队上班,干我本职工作,有三到四次到首钢去住。因为当时首钢的改革,是全国第一家,试点单位,全员承包。当时首钢承包的时候,首钢已经很衰败了,衰败到没有办法给国家交税了。周冠五讲全员承包,不要个人承包,我们首钢人把首钢承包了。当时呢,给国家每年交税是3.7亿,周冠五的承诺是:“我要赔了我也交3.7亿,我要赚了以后我也交3.7亿。赔了以后我砸锅卖铁给你交3.7亿,赚了以后你不要眼红,只能给你交3.7亿。”经过十年,首钢成了中国最富的一家企业,首钢搞得非常好,把世界上好多的钢铁企业都兼并了,包括美国的一家钢铁修理公司,首钢干得非常好,首钢的工人很富啊!
  我业余时间去了三年,就写首钢。我那时候血气方刚嘛,开始的时候,周冠五不理我啊,不见面,但我就是不放弃,找他们的办事员。他们问我有什么条件,我说没什么条件啊,让我去了解你们首钢改革就行了。他说你还有什么条件,又有个女同志跟我个别谈,说老王啊,你到首钢来还有什么条件?我说没什么条件啊,你让我去采访,我要了解你们改革啊,你必须让我了解你们改革啊!当时,他们是24个企业,全国各地兼并了好多,包括洛阳垃圾场啊,这个那个都兼并了,包括北京的好多都兼并了。他们就说那你来吧。当然,我来采访以后,他们对我还是比较客气的,他们的党委会我可以去听,但周冠五单独跟我不谈。
  周冠五这个人很牛啊,他是冶金部部长,兼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他能把首钢承包了,得有多大的气魄啊!他的口号就是:“我不信社会主义干不过资本主义。”十年的时间,他把首钢搞得那样好,了不得啊。当时,虽然北京市委反对得最厉害,但是邓小平支持,走不动了,邓小平就批示一下。为什么走不动了?国家不给他政策啊,当时国家拿大头,企业拿小头。但1989年以后,这种局面打破了,把大头留在了首钢,这原来有协议啊,你有意见也不行。他们就给你找茬,找首钢谈话……我都写了这个过程,我故意这样写,写了让他们看。
  我写完以后,周冠五也退休了。朱镕基上台后对国营企业一刀切,收回了首钢的各种批文。首钢原来有外贸自主权,也有银行,华夏银行原来是首钢的,很快国家控股51%,现在的华夏银行还在,对外贸易自主权也收回了。我那本书出来叫《首钢十年改革之路》,周冠五改成《周冠五与首钢》。当然首钢审核通过了,到北京出版是很难的。天津文艺出版社有个郑老板,因为他对首钢了解,他敢出。北方文艺出版社给我出了。书出版了以后,我的一个朋友说,老王啊,你真傻,我们再三问你当时有什么条件,就问你要多少钱啊。我这本书出来以后,《北京晚报》有位记者写了一本书,专门给我写了一篇文章,写我到首钢去什么条件都不要,当时企业的口号是“防火防盗防作家”,作家到企业里面去要钱啊。他说,王宗仁到首钢的时候没有提出这方面的条件。这本书,后来还开了一个很大的研讨会,不是文学界开的,而是对首钢的改革有了解的专家,包括文学里的一些评论家也去了,通过这个会宣传了首钢。
  曾经一个很有名的记者,他写首钢写到一半时,被周冠五赶出去了,不让他写了,还有一些作者想写,觉得没法写,研讨会那天,这些人都来了。还有一些企业家来到了说,我想看看这个王宗仁长什么样,他竟敢写首钢。因为首钢当时旧的体制和新的体制,每一步都在撞车,走一步撞一次,给你个政策往前走一步。我去的时候,首钢的利润大概是不到十亿吧,我走的时候,他留在首钢的大概是一百多亿了。利润已经是这个水平了。我在报告文学后面专门有个表,哪一年的利润是多少,在后面附着。
  从周冠五的身上,我看到了另一个人必须写:慕生忠。
  1954年,国家还没有修青藏公路,这是多大的一个事啊。慕生忠,自己要求修了这条路,用了74天时间。当时,彭德怀给他的任务就是说,你给我把路修到拉萨就行啦,不要把汽车抬到拉萨,就是路上遇到河你要架桥,遇到山你要开洞。这是一条便道,一条简易路,我写了一本散文集,反映青藏公路通过四次大修,越来越好。《青藏线》这本书反响平平,我也是没写好,但是在他们慕生忠的家族里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3年,突然有一天,一个女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说你是王宗仁老师吗?我说是啊,她说我是慕生忠的女儿,但是我找了你好长时间,好不容易找到了。她说我们全家人感谢你,你写了我爸,我们全家人要见见你。他有七个儿女,她的亲戚买了七本书,一人一本,约个时间让我签名。我当时也很高兴,说刚好下个礼拜中央电视要播这本书,从西藏找了一个人,从部队找了一个人,来谈这本书。那天她家人都集合起来了,看电视,谈这本书,然后,我当场给他们一人写一句话。我那时候也是诗兴大发啊,现场给每个人一句话签名,和她们全家合了影。他的女儿叫慕启静,她们全家一直想把慕生忠修青藏公路的事,包括慕生忠收养两个孩子,直到后来遇难……讲了好多好多,我说当时我没采访你们,这真是遗憾。这个书印了一次后,再也没印。我给很多人说,慕生忠为什么不能拍成一部电视剧啊?修那么一条公路,困难多大啊。我举一个例子,过昆仑山的时候,过不去,慕生忠背着东西到山顶上走,“咵咵咵”,你看,七步就过了昆仑山了,他是差不多从山顶过去,我们不叫它昆仑山,叫它七步山。他是这么一种人,就是这个英雄气派,这种度量,多牛!这些,我都写了《昆仑山应该叫七步山》。实际上,现在过昆仑山需要一两个小时。
  你只有走出去你这个圈子,你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圈子,看你这个创作根据地,你对它的认识就会不一样,你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人生的力量。
  我们积累生活,靠的眼力看,靠的脑力想,靠的脚力走,靠的手力写,还有一件事,靠的嗅觉闻。我写过一篇散文,叫《雪的味道》。我现在闭上眼睛从甘肃的柳园峡谷,一直到拉萨大站,二十三个兵站,我一个个都非常熟悉,现在只剩下七个了,消失了的兵站我都知道,消失了的兵站的故事我都知道,闭上眼睛我都知道,而且我能闻到这几座大山上的气味,完全是一种心理作用,或者说长期积累以后,你就发生了。我每次到格尔木后,感觉就不一样,闻到的气息就不一样,格尔木现在是个大草原,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是个很荒凉的地方,现在闻到了柳树的味道,杨树的味道。靠这种感觉闻到以后,那也是很亲切。譬如到了昆仑山后,我闻到了水的味道,那与瑶池、昆仑河有很大的联系,听到水哗哗地流,它没有响,你也觉得它在响,它传递给你的水的那种味道,你就知道了。到了拉萨,阳光的味道,拉萨是日光城啊,我写了好几首诗,拉萨的日照时间长,一年四季不缺太阳,但到了那个地方觉得能闻见太阳的味道。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意思呢,我没有文学理论,我只是有创作的阅历和机会,大家从我这里可以看出,我们要积累生活,积累的多一点,再多一点,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你编出来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你不可能去抄别人的,它是文艺的,它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文献
慧姨是在10月16日的上午走丢的。  10月17日清晨,我晨跑至村东头的慧姨家门前,看见慧姨嫁出去的女儿———大妹,正焦急地等待家中的儿子骑摩托车前来,带她去寻找慧姨。迟迟不见儿子踪影,大妹眼泪刷刷地流……我说:“大妹,我骑摩托车带你去找,大家分头找,一定找得到的,你不要急啊。”  我叫大妹给她儿子留下一些寻人启事去张贴,便骑摩托车先行向梅家港进发。梅家港是永丰乡政府所在的集镇,应该是慧姨出门向北
期刊
前几日整理旧物,无意间发现了初中毕业证。证里照片上的我朝气、稚嫩。与现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的我相去甚远。把照片拿给家人看、朋友看、同事看,大家惊呼照片与我儿子不差毫厘。  我不由感叹:血脉的传承与基因的接力竟如此的神奇———熟悉我和我父亲的人无不认为我和父亲貌同神似。  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家境殷实,田地车马无数。因父亲是独子,家中不舍远行,便取消了去日留学的计划而改做了教员。后来家道颓败
期刊
春暖花开时,我休假到农村老家,和母亲一起拾捣小菜园。  小菜园有几十平方米。每年母亲都要种上各种蔬菜,就像呵护孩子一样尽心。母亲讲:“种蔬菜能锻炼身体,种出的菜不打农药吃着香有营养。”渐渐地,我也被母亲的行为所感染,一有时间就从县城里回来,帮助母亲打理菜园。  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劳动是把好手,还割草养猪、种自留地。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她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好像一头牛有使不完的力气,从早到晚不知疲倦,
期刊
前一阵子,我的左眼除了睡眠,只要睁着,隔不了多久就会盈出泪花。按照习惯,我还是以忍、以拖为主,看是否能自愈。可十几天过去,泛泪的症状依然如故。无奈之下,我只好到近便的医院就诊。  病虽小,排队、挂号、候诊、检查、付款、取药等流程一样也不能少。给我看病的医生又是检视又是通泪道的,最后给我配了口服药和眼药水,叫我一周后复诊。那一周我老老实实地又是服药又是不停地点眼药水,可并未见效。一周后我如约去见了那
期刊
老家的房子,在父亲手上翻盖过两次。一次是从干打垒改建成砖垛泥墙,一次是升级成浑砖墙,屋顶虽然水涨船高地从泥巴顶变成了洋灰顶,样式却照旧是平顶屋。  第二次,哥哥建议盖成人字脊的砖瓦房,被父亲一个反问就否决了。盖成瓦房?不行不行,太轻巧了,一阵大风就掀顶了。其实,我家隔壁就是乡里的供销社大院,乌乌泱泱一大片砖瓦房,这么多年也没见被大风掀翻过房顶。  平顶屋厚重,抗风,住起来心里踏实,这只是一个方面。
期刊
十年前的夏天,我去凤翔县委挂职任县委副书记。当时,我对“挂职”这个词儿有点迷惘,不知如何应对。到了县委大院,我才明白,职务虽然“挂”在名字前面,依旧要参与一些事情的。我分管了几个部门,也包抓一个乡镇的工作。也许,这就叫作作家“深入生活”吧。  我记得,是仲夏的一天早饭后,我正准备下乡,我分抓的那个乡的乡党委书记急匆匆地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他坐也没坐,站在我跟前说:冯书记,出事了。我问他出了什么事,坐
期刊
那是我刻骨铭心的一天,那是我最最痛苦的一天。那一天,我娘走失了!  25年前的1990年,我的女儿还刚满周岁,正是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时候。可我和妻子都是军人,早八晚六的生活无暇照看孩子,请来的保姆突然提出辞呈,另谋高就去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娘请到北京,帮我带孩子。娘一生带大了十多个子孙,娘说看见小孩都感到腻味了,她不想再照看孩子了。可我的请求提出来后,娘还是满口答应了。未曾离开过故乡的娘,闻不得
期刊
史超到了延安的第三天,有人问他,你见到毛主席没?他说,没见过啊?那时,史超还不满18岁。说实在的,他和11位同道,走了720里,从西安走到延安。  当时,延安叫肤施,是个很小的地方。夸大点儿说,站在城中间一喊,四下都能听见。延安三面有城门:东、南、北各一。西边是一座山,没有城门。史超是1937年7月1日从北京回到老家徐州的,没想到几天后就发生了“七七事变”。于是,他放弃北京的学业奔赴西安,在安吴堡
期刊
对于恋爱中的人,手机太重要了,约会必备。在今天有不带手机约会的吗?没有。不带手机是玩失踪,不是约会。约会必备的利器,只有一件———手机。其他都不重要。其他,包括约会者?是的,约会者都比不上手机!天天看新闻,说是网上聊上的网友,可以没见面,可以用假名网名,一切都可以虚拟。只要有带手机,肯定能约上会面。所以,连约会对象都比不上手机重要。在今天,无论是与至爱亲朋,还是网上白马王子,要约会,必要的约会利器
期刊
哲人言:儒家养志,道家养身,禅家养心。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善莫大焉!从传统走向现代,或回眸传统反哺现代,似乎是那个特殊时代“老三届”们极具使命感的自觉担当,于是,就有了这位常在脑际萦回且愈见高大的学兄侧影……  “圈里”的老郑  大学毕业整整33年了,同学中交往甚密者不过十之二三。  原因,自是不一而足———或退休赋闲而“闭关”于世外;或原本交情不深很早即失却联络;或身居要职与百姓如我者因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