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煨”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动词,用微火慢慢地煮。语文教学也需“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吸收。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就如我们的十根指头——不一般齐。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了个性鲜明的孩子。面对这些不同品性的孩子,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只会欲速不达。所以,让我们放平心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煨”的精神。
一、 识字教学中的“煨”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在第三课开始便安排起识字教学,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下,新鲜劲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当学到10课开始,他们便觉得认字难了。这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非常有必要想办法,怎样让孩子们把字记牢。这时候,我们就要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做一做生字卡片,卡片上有拼音,有所学的汉字,及组词。开始认时,让孩子带拼音读;再认时,把拼音折起来遮住。有时候,还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做生字卡片。有的孩子读课文读得很熟练,但在出示单个的生字时,却一问三不知。这时,可以引导孩子回忆课文内容帮助识字;或者是回忆某个词语来帮助识字。
孩子们大了,学的字多了,也掌握了一些诸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这些方法掌握好的孩子,识字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孩子还是用不好这些方法,难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这时候,俯下身来,问问他们是怎么记这些字的。比如:学习“就”这个字时,是一年级一册时,有个孩子老是记不住这个字,我告诉他:这时“就”。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他又忘了。我又告诉他。再过一会儿,我问他,他记住了。我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说他想起了一句话“我就是记不住”。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戏剧的。
在教学识字时,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识字的愿望。虽然这些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需要时间,但是想到为了孩子的终身学习,我们的付出又算什么呢?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让好孩子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养成走到哪学到哪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 写字教学中的“煨”
刚入学的孩子,笔都拿不稳,就要写字了,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刚开始写字,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别说笔锋,间架结构。还好,开始写的字,是独体字。可要写好这些字也不容易,要掌握好笔顺,要学着老师处理间架结构。一个“木”字,要求横要写平,并且不能写在横中线上;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写出“尖”。特别是撇捺的写法,很多学生开始时,都掌握不好力度。老师与其抱怨他们写得像火柴棍,不如握着他们的小手写一写,给他们带去一点写字的灵感。
要想让孩子的字写得像“方块字”、线条流畅、铿锵有力,非一朝一夕能练就,可以在学生作业时提醒,要用好每周的写字课,甚至可以安排每天20的分钟写字课。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无不浸透老师的心血,孩子的努力。
三、 阅读教学中的“煨”
有一老老师告诉我:阅读题,会做的孩子看一眼就会做了,而有的孩子怎么看也不会做,会做的是会做的,不会做的是不会做。但是,我就不敢苟同他的观点。我承认孩子的阅历浅,积累的知识少。但是,我觉得“人是可以教化的”。所以,当我从一年级开始,我会给他们讲故事,至少一周2个吧。在学完拼音时,我要求他们读拼音读物,一周至少2个。这样下来,一周学生就有了4篇的阅读量了。长此坚持,不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吗?当然。我处在的是山区的学校。对于城里的孩子,他们的知识的海洋会更宽阔。这样一直坚持到2年级结束。从三年级开始,阅读就真要在“读”上下功夫了。这时,除了坚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我还安排每天的语文课一开始就由学生轮流来推荐一篇美文,读给同学们听听,还可以谈谈读后的感受。这样一来,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大受启发的。
阅读教学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不也提高了吗?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古人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初读知文意;深读时,抓重点句,重点段来理解,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当、贴切,饱含的情感。
四、 写作教学中的“煨”
提到写作,老师头疼,孩子们更加头疼。有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我觉得自己有很多话要写,可是不知道怎么开头。这时,你不妨耐心听听孩子有哪些话想写。之后,再帮他们组织一下语言就OK了。
学生初学写作文,可能会比我们想像的差了许多: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当,构思不合理,描写不具体……这时,也许您会为他们尽心尽力修改,还会为他们列列提纲,甚至写一篇下水作文,让他们写出一篇你想像的作文来。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常此以往,孩子会养成依赖性,甚至是失去写好的信心。所以,应尽量减少教师修改的成分,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哪怕是为他们修改,也应加上一句:老师认为这样会合适一点。
作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的作文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让学生写一以植树为主题,叙事性质的作文。可能很多孩子无从下手。如果我们组织一次植树活动。孩子们写起来就会“有话可说了”。
纵观语文教学,“煨”是一种心态,让我们变得不急功近利;“煨”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琢磨;“煨”更是一项本领,需要我们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