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学生走上革命之路的回忆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uy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1928年生人,父亲叫蓝公武,抗战时期是北平中国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在课堂上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咒骂汉奸和日本人,很受学生的拥护和欢迎,也因此被抓坐牢。父亲当时跟张苏、齐燕铭、申伯纯、张致祥等相熟,他们都是在北平任教的老师,也都是中共党员。我哥哥蓝铁年对他们都很熟悉,跟陆平关系很好。当时父亲组织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有不少进步的学生都到我们家里来,哥哥经常把陆平拉去听课,所以我们家跟地下党很早就有渊源。而我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对共产党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自然亲近和向往,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到解放区去
  从1939年开始,在北平地下党的动员下,我的两个姐姐先后到了解放区。1945年7月初,我上高三的时候,崔月犁这一条的同志又找到了我,劝说我到解放区去。组织上给我买了车票,把我送上火车,交给了定县一个农村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是交通员,她告诉我到了检查站什么也别说,就说去定县探亲。后来到了解放区附近,他们发给我一套手工机器织的蓝布衣,但由于我年纪小,没有适合的衣服,套在身上显得特别肥大。我记得当天吃的是大麦米做的面条,第二天早晨就出发了。临走时,还给了我20块解放区的边币做盘缠。
  到了晋察冀解放区后,组织建议我改个名字,有利于保密,我就改名叫徐夫了。因为我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她们的母亲姓徐,她们到解放区后都改姓徐了,我为了和她们保持一致也改姓徐。其实,当时去解放区的同志名字都很奇怪,因为都是为掩护身份临时乱取的,还有叫“七四九”的、“二一”的呢。
  在解放区,我学习了《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著作。那时听课的情况,在现在看来也很有意思。听课时,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个布帘把自己遮住,彼此间谁也看不到谁,上完课大家就各自走各自的,互相之间也不交流,是为了防止彼此身份的暴露。因为学习结束后,大家还是要回到城里的,如果有人暴露了,又不想回去也是不行的。因为你的家人还在北平,这样做会连累家人。
  我在解放区大概住了有十天,解放区的人曾提出让我留下来,别回城了。之后,我被分配到华北联合大学政治学院二班。1945年底,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缺人,到联大招人。因为我是高中生,普通话又比较标准,被选去当播音员了。
  结缘新华广播电台
  到新华广播电台后,丁一岚(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是我们播音科的科长,她是我的第一个领导,我跟她关系一直很好,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
  1946年10月,傅作义的军队进攻张家口,电台准备撤离。10月10日双十节,傅作义部对张家口进行轰炸,电台留下少数人值班,其余同志都出去防空了。因为我们的同志对这些事情比较有经验,大家躲到了屋檐下,所以所有同志没有一个伤亡的,而且此间播音一直未停。老百姓因为没有经验,听到炮声吓得到处跑,所以很多人被炸死。从防空地点回到电台后,已经接到上级命令,就准备撤离了。宁远放送所所长赵洪政同志亲自开一辆大卡车接我们。我们那一拨一共走了十几个人。卡车行出十多里,我们回头还能够看到“十三里营房”陆军医院燃烧的火光。
  转出十八盘的时候,天刚蒙蒙亮,这时国民党的飞机临空而来,向我们扫射。大家暂时下车躲避,飞机很快飞走了。我们的车没有遭到破坏,大家上车继续前进。天亮后到了蔚县西河营,先撤出的同志在那里等我们。在那住了一个月左右,我们又转移到阜平。因为那时我年纪小,一点也没觉得打仗很可怕,反而觉得很好玩。
  到阜平后,我们住在栗园庄,广播台设在山上。由于电源工作情况不太好,组织上交办我出去联系姚依林,为电台找动力。我先到岳飞牌烟厂借了一匹马,骑马到边区政府所在地广安,找姚依林同志求援。姚依林说他们那儿有一个日本的技术师,可以帮助我们,但要过几天才到,我就回去了,到阜平时天刚黑。过了几天,技术师来了,在胭脂河边设计了一个水电站,把一个汽车发动机安放在河边上,就可以发电了。但这个电台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设备不够完善,所以质量也不太好。
  进城当“干部”
  进城前,我在华北电专(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1948年成立)学习,晋察冀通信联络处处长钟归祥兼任电专校长。我所在的班,全是高中以上学历,还有一个是东北流亡来的大学生。这个班叫电信工程班,学制相当于大专。后来西军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的简称)给我们颁发了文凭,把我们算到它的历史上去了,这个学校一直可以追溯到开国中将王诤,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立的“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当时班里共有14个学生,除两个留校外,其余12个全部调出。这一批又分了两拨,每拨6个人。一拨是准备去天津的,在天津周围等待解放。我们这一拨是等着进北平的,当时就在石家庄附近的仓库里头,住了大概有一个月,中央军委三局的队伍才开过来。我们就合并到军委三局,跟着队伍一直走到良乡,等着北平解放后进城。
  举行北平入城式的第二天,我们进城了,负责接管国民党第七区电信管理局。我那时很年轻,进北平时才20岁。因为干部数量少,我也变成了“干部”,去接收一些单位。七区电信管理局下设七个电话局,七分局最小,由我来接管。七分局在鲜鱼口对面那条街上,是一个人工局,有很多接线生。我进城后一直在那儿工作,当时局里还有一个老罗,负责总的事务,但他主管工会,我是管业务的。虽然在工程班学了有线电、无线电,技术理论都懂,但说到管理,尤其是管理一个电话局,我就摸不着门了。可那时候胆子大,懂不懂也得管,每天看看报表什么的。虽然一知半解,也学了不少专业的东西。
  我在七分局呆到1949年3月中央进城,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央进城后,确定香山为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驻地,为了保密,对外称“劳动大学”。为保证中央通信的需要,时任北平军管会物资接管委员会电信接管部部长的王诤指示,务必在3月23日前建立通信专用局。于是,北平电信局职工和军委三局电话队的同志,加紧筹建香山电话专用局,地址选在香山慈幼院理化馆。此时,我调到香山。3月10日装机工程正式开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全力以赴,夜以继日。3月23日,“香山电话专用局”建成。
  那时有个同志叫彭润田(后来曾任北京电信局副局长),当时是三局的一个老同志,起初是他在那管着。后来,组织调他到八大处三局总部,就让我接手。一开始还没正式交接,我到那里后先协助他做一点工作,有时当当接线生,有时还装装电话。因为是学机务出身,装个电话机我还是挺灵的,就主动争取这样的机会。后来彭润田说:“小蓝,你愿意去就去吧。”
  借装电话的机会,我见到了几位首长。首先装电话的是朱德总司令家。朱总司令和我握握手,问我:“你这装的电话是什么电话呀?”我说是半自动电话。他说:“半自动电话怎么使用呀?”我说:“要是内部电话,有个号码,您就可以直接拨了。您要往外打呀,还是要转人工的。”“哦,是这样呀,这比原来好了。”朱总司令旁边住的就是任弼时。在他家装电话时,他没问我怎么弄的,就看着我装,装完之后对我说:“啊,你走啦?谢谢呀!”后来,我还去过刘少奇那里,他住在半山亭。那天,刘少奇正好不在家,我没见到他。我很荣幸见到了任弼时,因为他去世早,以后再没机会见他了。
  后来,我调到东北军区司令部通讯处电讯修配厂。早期在北京参加革命的这段经历就此结束。
  (口述者:蓝文长系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蓝公武的女儿、段苏权将军的夫人。1928年10月生于北京,1945年7月参加革命,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曾参加北平市和平接管工作,后调东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电讯修配厂。1952年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进修五年,先后在军委通讯部南京电讯修配厂、军委通讯部雷达局、福州军区国防工办工作。1975年10月调入海军,历任海司雷达声纳部部部长、海军装备技术部电子部部长,1985年起任海军装备技术部调研员、海军科技委常委、海军装备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离休。)
  整理者:陈丽红系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其他文献
我们是离退休的老档案人,  曾和历史作伴,  与时代并肩,  犹龙柱下把青春献。  回首共和国百废待兴的岁月,  和平门内西松树胡同21号,  ——档案馆诞生在这所小院。  随着时代的变迁,  档案馆搬进贡院西街,  上世纪末坐落在南三环。  馆室虽小天地宽,  千秋青史藏其间。  我们牢记党的重托,  国家至上,人民为先。  我们用姑娘纤细的手精修巧缀,  整理三坟五典浩如烟。  我们用小伙儿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都要自觉行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保持高度的自觉性,真学真信,真查真找,真改真干,认认真真落实好每个环节的要求,把自己摆进去,把行动跟上去,把成果亮出去。  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看
北京的十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北京市档案局(馆)围绕重点解决“四风”问题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日益深入,各项工作制度日臻完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升,机关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  “本期视点”重点推出了吕和顺题为《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文章,文章就加强全市档案法制建设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深入学习宣传,增强依法管理档案工作的自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馆及时召开领导班子和全体机关干部会,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及十七大代表、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同志在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李德才局长在会上提出:我们要以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档案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今后工作中要深入落实杨冬权局长提出的“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重要指示,真正做到:民生所想,就是档案工作之所向;民生所需,
1934年10月,因临时中央“左”倾错误,致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为了保存革命的“火苗”,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踏上长征之路。从档案馆现存的档案史料记载中可知,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不仅保证了红军在长征中军事战略行动方向上的正确性,使红军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而且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反映
摘要:本文立足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实践,在探求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朝阳区档案事业的发展思路,即建设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利用服务体系、安全保管体系,突出行政管理法制化、业务管理规范化、现代管理信息化、利用服务社会化。  关键词:档案事业档案馆档案工作  档案作为历史记录,记述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过程,是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期档
摘要:准确定位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既是保障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有序推进的基石,也是维护地方电子文件记忆完整、有序、有效和可用的保障。本文分析了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有效把握提出的背景,具体列举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中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关键词:地方 电子文件 职责    地方电子文件管理职责的有效把握是指以国家层面上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制度为准,同时灵活结合地方实际,进行
自2004年5月起至今,著名清史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一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以及“袁崇焕”等。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讲学风格,解密历史真相,纵论明清兴亡规律,给广大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发生了上百起宫廷疑案,长期以来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猜测。阎崇年以第一手史料为
民国时期首任民选总理熊希龄,一生重视教育,1913年在任总理时颁布的《大政方针》中就提出教育是“立国大本”的宣言。退出官场后,毕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香山慈幼院,设立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体系,创办有婴儿教保园、幼儿蒙养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各校。熊希龄治学严谨,师资队伍精干,配备设备完善,办学规模宏大,以独有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熊希龄对小学教育十分重视,时常把“今日的
西城区档案局积极部署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区档案局邀请抗战亲历者座谈,共忆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举办西城追忆——抗日专辑新书发布会,共叙抗战时期的名人志士与重要历史事件;召开《烽火西城》讲座,畅谈抗日救亡、反抗日伪统治的重大事件;举办抗日主题展览,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缅怀英烈;积极征集抗日战争档案资料,利用西城报、网站等平台,发布征集公告,进一步充实抗战史料。(宋杨)  大兴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