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之间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画展被安排在象征着中国美术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底楼圆形大厅举办,当代绘画大师吴冠中与他对谈艺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为他的画展撰写前言,画展举办前由上海飞往北京的一架飞机上,有半数乘客是为一睹这次画展的艺术家……他就是现代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陈家泠。
  
  缘起
  
  “姆妈,给我画一匹马。” “姆妈,给我画一只小狗。”每当小家泠这么说的时候,母亲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满足儿子的愿望。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当时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画,为陈家泠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
  正是受到母亲的影响,陈家泠从小就喜爱绘画。考高中时,他希望进入浙江美院附中学习,可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他失去了这次机会。上了高中以后,两项不同的选择摆在陈家泠面前:要么继续走艺术之路,要么选择上普通大学。此时,陈家泠天性中的活泼好动也显现出来。他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同时也是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队员。下课之后,他经常在操场活动。每次玩的时间一长,重视他的美术老师就会去操场把他“抓”回来。
  50余年后的今天,说起自己中学时的美术老师,陈家泠依然充满感激。正是由于这位老师的督促与关爱,陈家泠终于没有放弃美术,并最终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人物系。
  浙江美术学院是蔡元培、林风眠于1928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濒临西子湖。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李可染、艾青等名家都曾在此任教。该校学生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有的学生曾长期跟随沪上名家学习,有的学生曾接受过系统的苏式美术训练。同学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在艺术之路上共同探索的伙伴。在这种环境下,陈家泠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前进的动力,他彻底收敛了爱玩的天性,“生活像兵营,学习像修道”。他白天和同学一起上课,晚上钻进画室练习。万籁俱寂的晚上,周围越是安静,陈家泠的思维越是活跃,艺术的灵感如同潮水一般呼啸。
  在校时期,陈家泠临摹了大量古代名家绘画,比如《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其中《八十七神仙卷》长达292厘米,是一幅白描手卷。画面描绘道教两帝君(东华、南极)带领真人、仙官、玉女、神将等八十余人和仪仗去朝谒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陈家泠一笔一画地临摹这繁复的长卷。正是学生时期的刻苦练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恩
  
  从浙江美院毕业之后,由于陈家泠成绩优秀,技法全面,人又开朗热情,他被调往上海美专任教,这一教就是30多年。30多年中,他经历了上海美专的辉煌时期,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这些响彻中国画坛的名字都曾是他的学生。但谈起他的执教生涯,他却深情地谈起自己的老师陆俨少,并深感师恩。
  陈家泠早在浙江美院学习的时候,就与陆俨少先生有师生之缘。当时陈家泠是国画人物系的学生,陆先生是山水系的老师。陈家泠一直对这位著名的“右派”老师很好奇,他明白院长潘天寿能够破格将一个“右派”请到学校任教,一定是因为陆先生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才华。一天,他特意跑到陆先生的办公室,向他请教风景画法。陆先生丝毫不介意他不是自己的学生,反而从风景基础给他讲起。一来二去,两人就熟识了。
  到上海美专任教之后,陈家泠听说陆俨少先生来沪上定居,就带了自己的写生作品去拜访。从那时开始,陈家泠一有空就跑到陆先生家,看他如何作画。
  与“夜猫子”型的陈家泠不同,陆先生作画都是早晨,于是陈家泠就起大早去陆先生家,等着看陆先生落笔。这一看就是七八年。陆先生作画时而从容不迫,云烟落纸,随意点染;时而揎拳卷袖,狂呼惊叫,顷刻而就。用笔“四面出锋,八面玲珑”,将毛笔的笔尖、笔肚甚至笔根全部用到。这使陈家泠大开眼界,这种灵动的用笔技法与他的天性不谋而合。从此,他将山水画的线条用在了自己的人物画中。1979年,他的一幅水墨作品《鲁迅像》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美术作品展,获得众多美术界同仁的好评,这是对陈家泠笔墨探索的肯定。
  然而,对陈家泠而言,陆俨少先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精神上。陆先生在治学上刻苦,严谨,曾提出“要成为艺术的殉道者”。在处世上,陆先生随和、宽厚、心胸博大。他经常说:“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仅要有天分,还必须有开通和宽容的心态。”“文革”中,陆俨少先生由于身为右派,吃尽苦头。后来,一个曾整过他的人为了走关系向他求画。陆先生不记前嫌,送画给他。
  这件事对陈家泠触动很大,他一方面为陆先生的宽容而感动,一方面悟出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陈家泠说:“陆老师的画风和他的老师不像,我的画风和陆老师也不像,可相似的是绘画的精髓。陆老师说过,‘画者要灵变’,灵是思想,变是技法。这个思想是陆老师的老师传给他的,我也必将传给我的学生。”
  陈家泠自己教学也是以身作则,在写生时鼓励学生多跑多画。早上要求学生7点到校,他自己早在校门口等着。
  
  灵变
  
  1987年,美国ABRAMA出版了柯珠恩夫人所著的《新中国绘画》(1949~1986)。该书相当于介绍中国绘画的艺术辞典。其中专文介绍了陈家泠的绘画,认为他的作品是现代海派的代表,并以他的《荷花》作为该书封面。此时的陈家泠,画风已日臻成熟,他独特的“走、守、漏、透”的技法与宣纸的绝妙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意无意之中,展开一幅幅神奇的画卷。陈家泠画风的形成正来源于“灵变”二字。
  《鲁迅像》的成功,使陈家泠坚定了在笔墨上的探索之路。他一心打破线条对绘画的束缚, 寻找更随意、生动的绘画语言。对于他的创新,有的大师不理解,连陆俨少先生也为他放弃传统笔墨而惋惜。可陈家泠认为自己应该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性格、与别人不同的道路。用山水线条画人物,是一种创新,但他还要再有突破。当年陈家泠每天去陆先生家学习,求“似”。正是为了以后的“不似”。
  灵感来自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1985年,陈家泠从云南瑞丽写生归来,凭着大量的写生素材,他创作了一幅大画,画面由4幅6尺整张的条幅组成,背景是抽象的荷花,主题是一位正在洗头的傣族少女。不久,一位美国的艺术评论家来上海买画,他一眼相中了这幅画,但他提出了一个陈家泠从来没想到过的要求:只要有荷花的两幅条屏,而不要有人物的两幅。从传统绘画来讲,人物才是这幅画的主体,可对于美国艺术评论家来说,主体的人物依然是传统水墨的窠臼,作为背景的荷花倒是陈家泠的独创。这件事情让陈家泠大受启发,如同从一扇窗中窥到了外面的世界——原来还可以这样作画。
  从此,陈家泠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了更好地表现晕染效果。他曾尝试各种作画材料,从各种纸张到丝、绢、皮纸,甚至是当时纤维厂刚发明的绝缘材料。不过,最后他发现只有宣纸,而且是放了20年以上的宣纸,才能更好地表达他的绘画语言。
  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神秘莫测,在水墨的渗透、晕染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一次次尝试,陈家泠的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张力。在作画过程中,他原本的构思会生发、溢泻、超越,直至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为此,他特意刻了一方印曰:“我与上帝合作”。
  
  养性
  
  如今陈家泠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年龄,但是他旺盛的精力和“爱玩”的天性不改当年。在艺术圈内,陈家泠爱搓麻将是出了名的。他经常会邀上三五知己搓个通宵达旦。第二天早晨,当别的牌友满脸倦意地回家补觉时,陈先生依然精神抖擞,扎入画室开始创作。
  熟悉陈家泠的人都知道,他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当数码相机刚开始流行时,他早先于别人买了一台。如果和陈家泠侃一侃市面上最in(流行)的事物,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他不晓得的。
  功成名就后的陈家泠本可以继续画他的荷花,因为他的作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得到了肯定。但是他却迷恋起了烧窑,而且还成立了自己的泠窑。“我觉得瓷器是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你看china就是China。当一堆平常的泥土烧制成艺术品时,你自然会惊奇于这个过程。”现在,陈家泠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用自己烧的茶具喝上一杯清茶。
  从工笔人物到写意花鸟再到烧窑画瓷,陈家泠在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却依然保持着他独有的空灵高雅之气。许多年来,他一直强调“灵变”这个始终贯穿他艺术生命的主题。“似与不似之间,有意无意之中”正是最能概括他艺术追求、他的有意与自然的无意交相辉映,而他在艺术上的探索依然在继续。
  编辑/冯 岚
其他文献
永定门及其箭楼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1957年,新中国政权以“表现落后反动的封建帝王思想”“妨碍交通”“占据建设用地”等为由,将其拆除。2003年,对永定门进行重建。修建永定门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鼓楼、钟楼等大型建筑形成雄伟的建筑长廊……    重修永定门的纷争    围绕永定门的兴衰与修复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1999年,于北京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常务委
期刊
李燕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第五届中共北京市委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教育艺术演讲家。  1977年1月25日率先走向社会演讲,迄今已讲过280个专题,到过880个城市,演讲4100场。被誉为真善美的传道士、铸魂之师、青年的良师益友。  著作有《大道有言》《塑造美的心灵》《生命在高处》《走近智慧》《总有一种方法让你脱颖而出》等50余种。  先
期刊
我,一个曾经的健全人,博士、国家干部、大学兼职教授,经过四年多的退化,现在只能以44岁的年龄,静静地躺在养老院的护理床上,全身瘫痪,口不能食,发不出一丝声响,仅凭四个口型配合眼神的运动,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里记述的,就是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灭顶之灾    世纪之交,本是我记忆中身体最好的一个时期。无论如何,想不到一场灭顶之灾在等待着我。  大约是2002年四五月间,我突然感觉嗓子不
期刊
5月28日,四川地震灾区的91名伤员及87名患者入住北京老年医院。这178个带着身体和心灵双重创伤的受害者的医治成了北京人挂念的大事儿。    志愿者:无处不在    在医院里,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来自北京各行各业,得知一批四川伤员转移到北京老年医院后,第一时间在网上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光荣地成为一名签约志愿者。来到医院后,统一听从医院团委调配,有的在后厨择菜洗碗,有的在病区打扫卫生,有
期刊
在北京电视台,有一档深受百姓喜爱的栏目——《真情互动》。今年已经是这个栏目播出的第八个年头了,可观众还是会每周准时锁定《真情互动》,奔赴一场感受真情、呼唤真情、传递真情、回馈真情的心灵之约。而作为栏目的灵魂人物,文燕,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出色的领导才华和优秀的主持水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走进《真情互动》的办公室,迎面墙上贴着巨大的历年收视率统计表。上面醒目地书写着一行大字“生活在收视率里,
期刊
2008年的楼市,真可谓“乱花渐欲迷入眼”,  岁末年初,深圳,广州,上海等地部分楼盘的价格开始松动,京城楼市近来也悄现“一次性付全款八折”“买房送大礼”等“打折风”,虽然,楼盘的各种“优惠”折扣,围绕的多是“一次性付全款”这个主题,但最高8折的力度,仍令购房考感觉震撼。  相较以往疯涨且坚挺的房价,近期开发商的一些降价“打折”行为,是否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经开始?消费者究竟要不要买房?何时买
期刊
一道道佳肴呈在众人面前,金黄酥脆的双椒羊排,鲜嫩多汁的玫瑰鸭脯,还有清淡原味的海参鲍筋,令一个个老饕们按捺不住了,食指大动的他们举筷想要大快朵颐。可总也夹不起来,仔细一观察,这些美味没有想象中的异香扑鼻,一尊尊“冰山美人”只可远观不可亵品……    东渡扶桑,我给食品寻来“替身”    李静,26岁的青春女孩,出生于辽宁营口市,2002年从沈阳市职业学校毕业后,曾梦想着做一名流浪女画家,一边浪迹天
期刊
中国的名食仍能享誉现代并被消费者认可的,多是历经了清代熔炉的铸塑;很大成分上是清代俎术与当时政经势况“交淬”的产物遗留。这例子不胜枚举。单说本文副标题中的三种,熟悉名食的读君不会陌生:陆稿荐酱肉是苏州著名的传统风味,苏造肉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名馔,卤煮火烧是北京的名小吃。然而,这三者竟是一种名食在清代历史不同程段中的分解。陆稿荐酱肉先是衍为清宫中的苏造肉,再由苏造肉拓延为北京民间的卤煮火烧。它们之间,
期刊
2008年北京奥运商机千载难逢,合肥一个小有名气的“80后”动漫制作人大胆艺术创新,推出40集“奥运评书”动画片,奥运会期间将在全国110多家电视台播出,这份老少咸宜的奥运大餐一举缔造出财富传奇。    打工不如当老板    2002年6月,21岁的李金保从合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他选择了在一家动漫广告公司当设计人员,成为朝出晚归上班族一员。当时,动漫产业在合肥并不兴盛,兢
期刊
大年初七情人节,李军走在都是玫瑰花的北京街头。他揣着刚刚发的7天的“加班工资”,出手大方地买了10块钱一枝的玫瑰花,然后倒了2趟公交车,到达女朋友小丽打工所在的餐馆,两个人也学城里人过了一次情人节。  李军刚刚满19岁。他生在大年初三。这个19岁的生日,他还在工地上卖力地干活。晚上的时候,在高高的施工楼上,他能看到北京这个偌大的城市的耀眼灯火。那一刻他有点想家,于是他停下手中的活,掏出手机给在河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