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神武门走进故宫,往前走是塞满游客的御花园,右拐沿着红墙一直走,没多远就到了建福宫。一年前传说建福宫会被改装成高级会所时,民声还沸腾了一阵,抗议故宫成为有钱人的后花园。
现在这一片没有对游客开放,却会办一些文化活动。三轮车开了进来给员工们送米,一只脏兮兮的小白猫就在旁边叫,一点都不怕人。听说故宫有几十只野猫,刚升级了防盗系统后,冷不防警报就响起来了,原来是野猫子在撒欢。
就在建福宫的外墙前,我们和赵广超在想尽办法改良纸飞机,让它飞得远一些。在蜗居的楼房里,纸飞机总是玩不起来,在故宫可好,长廊大院,怎么野的玩心好像也飞不出红墙的包容里。
“我们觉得故宫是封建的,但这里面也有花草香,这里天空宽阔,能看着屋顶的脊兽去想象,这种乐趣,我们现代好像更少了。”赵广超说。
经过了戏剧性的历史变故,故宫一方面是森严的,一方面又是游玩的地方,它能用来做穿越的梦,却很难跟现时现世的生活发生关系。赵广超却说:“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最单纯地呈现在一个空间里,就是四合院。人伦结构都浓缩在四合院里,四合院拉大了,就是皇宫。空间拉大了,人的悲喜和关系也被拉得更加极端。四合院有时候会挂个牌,比如‘四世同堂’,就是说大家要聚在一起,而聚在一起其实是要妥协和忍耐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忍耐可能很陌生,却是中国在国运最恶劣的时候,还能挺过去的原因。现在我们站在现代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扔掉这些现成的故事,我们还有别的故事可以替代吗?”
紫禁城也是一个家,这个家膨胀成一个气球,我们从外面看里面,或者变异成一个个鬼故事,或者演绎成甄嬛传奇,但如果还原回来,那也不过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爱恨愁苦而已。
“皇帝先生,你好吗?”
在新出的童书《紫禁城是我的家》里,摆个“囧”字脸的皇上一下子亲民起来。策划人兼作者赵广超说,“故宫每天的游客有十多万,比一个主题公园的人还多,我们中绝大多数却不可能很明白没有电子技术的通讯、资讯和娱乐的皇宫岁月会是如何度过的。但我们相信,无论什么世代,只要是人,无论他是谁,都会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都会有关怀和被关怀的盼望。这些盼望,会以不同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故宫,从未故去。
故宫三原色
赵广超的手,被梁文道说得神乎其神。设计师赵广超做了一些介绍古代家具和紫禁城的书,里面有很多画,线条复杂细致,梁文道一直以为是电脑画的。后来梁文道去赵广超的工作室看到图样,才发现每条线都是用手画出来的。当时梁文道觉得这样很变态,就问赵广超这是何苦呢,赵广超就说,以前的人做这些东西的时候,从设计、施工到建成,这么痛苦,这么细致,凭什么我们今天要介绍这些东西不花相应的痛苦和心意呢?“人手画真的很难,画到吐血为止,我记得他真的吐过血……”梁文道打趣。
吐血做出来的书,后来成为关于紫禁城最细腻的记录。学者杭间说,赵广超的一句话非常打动他:中国的建筑能够让你感受到微风。
看故宫不一定只用眼睛。赵广超第一次到紫禁城,感受到的是寒冷。那是上世纪 80年代,他拿的照相机还是胶卷的,当天是零下 10度,他的手都冻僵了,换不了胶卷。然后他就切身感觉到北方的宽广苍凉,“北方的优势是严寒,有了严寒,另外三个季节就会好好利用了”。
他认为故宫是三种颜色的,红色的墙、黄色的瓦,蓝色的天。三种颜色正好是最原始的三原色。“中国风水里有形和势的说法(就是物与背景的比照),太和殿大概也就 12层高,前后的院子却很大,让你以 10倍的距离去看。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诠释着高高的天。最高水平的人工结构,还是要提醒你天有多伟大。”
盼望终端机
游人看故宫,大都看个大格局,通常印象就是巨大、恢宏、对称。但如果从细节来看故宫,就会发现小到屋瓦的坡度、门口的方向,甚至一个亭子的装饰都是经过深思的。
“从太和殿向后宫看,这是最高点,整个后宫都在你眼底,但是除了瓦之外,其实你又什么都看不见,因为每个门都巧妙地移了移位,保持了后宫的隐私。”这是从设计的逻辑看。
“乾隆王在南方游玩的时候看到很多东西,就拼贴进他的花园里了。比如有个亭阁,上面贴了点黄金,反射出的光就像阳光。你可以想象,这些阳光是从地上掘出来的……”这是从美的角度看。
赵广超出生香港,在法国留学,世界各地走了一圈后,他认为西方老建筑是很雕塑性的,就像立体的《圣经》,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识字。中国建筑不一样,中国建筑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是:一棵树砍成了木材,被做成柱子,这是自然变成了人工,但是柱子又被设计成树的模样,在房梁上“开枝散叶”,这是人工又变回自然。一个轮回。
“我最不喜欢日本建筑,因为在里面人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赵广超说。中国古建筑做到了极致,却还是人伦关系的投射、是自然与人工的思量,这到了现代还是很重要的课题。
“现代人还没感受故宫,就认为它是封建、残忍的,这不太合理啊。现在我们住楼房,出门去便利店买食物,我们都用现有的技术和条件去生活;古代也一样,他们以自己能有的技术合理地去创造最好的生活,其实紫禁城应该是个盼望终端机,600多年人们把盼望都集合在它身上,为了这样的盼望,紫禁城里的人就会有一定的牺牲。相比之下,我们以今天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幸福,是不是更多呢?”
感性紫禁城
哪一个地方最暖
赵广超曾经带着团到故宫去考察,他让他们玩个游戏:天冷了,宫女们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觉得暖和点?他就让游人在后宫一个一个角落地试,结果是哪个地方都冷,游人由此切身感觉到后宫的构造和生活的关系。
无人荒院
赵广超说他在故宫做考察的时候,每次骑车都会经过荒草地,转弯的时候按铃,会掀起一阵风,阳光下他看见草都往“前朝”的方向弯腰,就像还在跪拜那样,就觉得很惊讶。宫廷不在,草却生生不息,是不是有些情感从来没逃脱过?
有了故事才有感受
赵广超说,去故宫不仅看建筑的结构和知识,也要懂几个故事,才能有情感的连接。比如护城河现在看没什么,当年明朝宫女自杀,尸体都把护城河给堵住了。而同样的河里还种过莲藕,给皇宫提供食物。又比如太后居住的区域,当时只要皇帝一死,他的女人就升为太后、太妃,有些太妃还是少女呢。现在这片区域没有开放,在里面更是静得不得了,能让人切身感觉到空寂难耐。
现在这一片没有对游客开放,却会办一些文化活动。三轮车开了进来给员工们送米,一只脏兮兮的小白猫就在旁边叫,一点都不怕人。听说故宫有几十只野猫,刚升级了防盗系统后,冷不防警报就响起来了,原来是野猫子在撒欢。
就在建福宫的外墙前,我们和赵广超在想尽办法改良纸飞机,让它飞得远一些。在蜗居的楼房里,纸飞机总是玩不起来,在故宫可好,长廊大院,怎么野的玩心好像也飞不出红墙的包容里。
“我们觉得故宫是封建的,但这里面也有花草香,这里天空宽阔,能看着屋顶的脊兽去想象,这种乐趣,我们现代好像更少了。”赵广超说。
经过了戏剧性的历史变故,故宫一方面是森严的,一方面又是游玩的地方,它能用来做穿越的梦,却很难跟现时现世的生活发生关系。赵广超却说:“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最单纯地呈现在一个空间里,就是四合院。人伦结构都浓缩在四合院里,四合院拉大了,就是皇宫。空间拉大了,人的悲喜和关系也被拉得更加极端。四合院有时候会挂个牌,比如‘四世同堂’,就是说大家要聚在一起,而聚在一起其实是要妥协和忍耐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忍耐可能很陌生,却是中国在国运最恶劣的时候,还能挺过去的原因。现在我们站在现代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扔掉这些现成的故事,我们还有别的故事可以替代吗?”
紫禁城也是一个家,这个家膨胀成一个气球,我们从外面看里面,或者变异成一个个鬼故事,或者演绎成甄嬛传奇,但如果还原回来,那也不过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爱恨愁苦而已。
“皇帝先生,你好吗?”
在新出的童书《紫禁城是我的家》里,摆个“囧”字脸的皇上一下子亲民起来。策划人兼作者赵广超说,“故宫每天的游客有十多万,比一个主题公园的人还多,我们中绝大多数却不可能很明白没有电子技术的通讯、资讯和娱乐的皇宫岁月会是如何度过的。但我们相信,无论什么世代,只要是人,无论他是谁,都会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都会有关怀和被关怀的盼望。这些盼望,会以不同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故宫,从未故去。
故宫三原色
赵广超的手,被梁文道说得神乎其神。设计师赵广超做了一些介绍古代家具和紫禁城的书,里面有很多画,线条复杂细致,梁文道一直以为是电脑画的。后来梁文道去赵广超的工作室看到图样,才发现每条线都是用手画出来的。当时梁文道觉得这样很变态,就问赵广超这是何苦呢,赵广超就说,以前的人做这些东西的时候,从设计、施工到建成,这么痛苦,这么细致,凭什么我们今天要介绍这些东西不花相应的痛苦和心意呢?“人手画真的很难,画到吐血为止,我记得他真的吐过血……”梁文道打趣。
吐血做出来的书,后来成为关于紫禁城最细腻的记录。学者杭间说,赵广超的一句话非常打动他:中国的建筑能够让你感受到微风。
看故宫不一定只用眼睛。赵广超第一次到紫禁城,感受到的是寒冷。那是上世纪 80年代,他拿的照相机还是胶卷的,当天是零下 10度,他的手都冻僵了,换不了胶卷。然后他就切身感觉到北方的宽广苍凉,“北方的优势是严寒,有了严寒,另外三个季节就会好好利用了”。
他认为故宫是三种颜色的,红色的墙、黄色的瓦,蓝色的天。三种颜色正好是最原始的三原色。“中国风水里有形和势的说法(就是物与背景的比照),太和殿大概也就 12层高,前后的院子却很大,让你以 10倍的距离去看。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诠释着高高的天。最高水平的人工结构,还是要提醒你天有多伟大。”
盼望终端机
游人看故宫,大都看个大格局,通常印象就是巨大、恢宏、对称。但如果从细节来看故宫,就会发现小到屋瓦的坡度、门口的方向,甚至一个亭子的装饰都是经过深思的。
“从太和殿向后宫看,这是最高点,整个后宫都在你眼底,但是除了瓦之外,其实你又什么都看不见,因为每个门都巧妙地移了移位,保持了后宫的隐私。”这是从设计的逻辑看。
“乾隆王在南方游玩的时候看到很多东西,就拼贴进他的花园里了。比如有个亭阁,上面贴了点黄金,反射出的光就像阳光。你可以想象,这些阳光是从地上掘出来的……”这是从美的角度看。
赵广超出生香港,在法国留学,世界各地走了一圈后,他认为西方老建筑是很雕塑性的,就像立体的《圣经》,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不识字。中国建筑不一样,中国建筑有一个好玩的特点是:一棵树砍成了木材,被做成柱子,这是自然变成了人工,但是柱子又被设计成树的模样,在房梁上“开枝散叶”,这是人工又变回自然。一个轮回。
“我最不喜欢日本建筑,因为在里面人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赵广超说。中国古建筑做到了极致,却还是人伦关系的投射、是自然与人工的思量,这到了现代还是很重要的课题。
“现代人还没感受故宫,就认为它是封建、残忍的,这不太合理啊。现在我们住楼房,出门去便利店买食物,我们都用现有的技术和条件去生活;古代也一样,他们以自己能有的技术合理地去创造最好的生活,其实紫禁城应该是个盼望终端机,600多年人们把盼望都集合在它身上,为了这样的盼望,紫禁城里的人就会有一定的牺牲。相比之下,我们以今天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幸福,是不是更多呢?”
感性紫禁城
哪一个地方最暖
赵广超曾经带着团到故宫去考察,他让他们玩个游戏:天冷了,宫女们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觉得暖和点?他就让游人在后宫一个一个角落地试,结果是哪个地方都冷,游人由此切身感觉到后宫的构造和生活的关系。
无人荒院
赵广超说他在故宫做考察的时候,每次骑车都会经过荒草地,转弯的时候按铃,会掀起一阵风,阳光下他看见草都往“前朝”的方向弯腰,就像还在跪拜那样,就觉得很惊讶。宫廷不在,草却生生不息,是不是有些情感从来没逃脱过?
有了故事才有感受
赵广超说,去故宫不仅看建筑的结构和知识,也要懂几个故事,才能有情感的连接。比如护城河现在看没什么,当年明朝宫女自杀,尸体都把护城河给堵住了。而同样的河里还种过莲藕,给皇宫提供食物。又比如太后居住的区域,当时只要皇帝一死,他的女人就升为太后、太妃,有些太妃还是少女呢。现在这片区域没有开放,在里面更是静得不得了,能让人切身感觉到空寂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