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回应国际关切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对外部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打破惯性思维,主动巧妙设置议题,全面回应海外关切,着力提升国际关联,在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新的拓展和积极成效。
  
  全面、积极回应海外关切
  
  新华社对外报道针对全国两会前境外舆论炒作的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特别是就外界对中国会否发生类似动荡的疑问,从“破”与“立”两个方面采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
  其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在北京搞“街头政治”不可能成功》,新华社以英文特急电播发,较外电快近两小时,被法新社、德新社等转发;《稳定是福,动荡是祸——中东北非局势牵动代表委员心》等稿,表达了中国两会对社会动荡给当地人民生活以及中国与相关国家互利合作造成损害的担忧,传达出稳定才能发展的呼声。
  《中国聚焦:中国为什么可以保持长期稳定》,深刻揭示了中国不可能发生“茉莉花革命”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指出获人大会议高票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积极应对一系列社会矛盾的行动方案,将使中国进入“国民共富”新时代,奠定未来长治久安的基础。《“认认真真办‘小事’,就是为国家办大事”——民生细节成为中国政府执政重点》等稿,从民生这一中国领导层眼里“最大的政治”,说明中国以中东北非拉美等国动荡为鉴,以民生化解矛盾的执政战略。
  针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等对中国“互联网自由”的指责,新华社对外播发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眼中的“网络自由”》等稿,作出有力回应。针对一些外媒歪曲中国、煽动街头闹事之举,新华社采写了《外媒,请客观公正报道中国》。
  《中国国防费保持适度足够水平》、《中国将继续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等稿,就中国国防预算和“十二五”期间军队走向,第一时间采访代表委员中的军方将领,以及外国观察人士进行客观解读,驳斥“中国军事威胁论”,被外电转发。
  《中国明确宣示将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针对外界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会否复归的疑问,援引规划和报告中对改革攻坚的部署及代表委员的分析,指出中国将坚定走向市场经济,有力地回应了海外对中国改革走向的关切。
  此外,就海外媒体关注的中国通胀形势、贸易问题、粮食安全、稀土出口、国家地位、私营企业、宗教自由、少数民族等问题,新华社对外部均采写播发了大量报道,或解疑释惑,或正面澄清,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
  
  成功设置涉藏报道议题
  
  两会是涉藏敏感时段,新华社强化对外报道议题设置。在藏历新年前一天,新华社记者在政协宗教界讨论会场外蹲守数小时,主动发问,获得班禅向海内外祝福藏历新年的独家新闻,对外中英文播发了滚动报道《中国聚焦:班禅向海内外发出藏历新年祝福》,生动反映了班禅越来越成熟活跃的宗教领袖形象,海内外数十家媒体转载。过去都是达赖首先向藏民祝贺新年,这次是在新华社努力下,班禅首先向藏族人民祝贺新年。
  此后,新华社又独家专访十一世班禅,长篇英文报道以《中国独家:与班禅喇嘛面对面》为题,以问答形式成文,突出了班禅喇嘛的宗教语言特色和个人特点。
  3月10日是达赖出逃52周年,既是涉藏敏感点,又是议题设置的良机。新华社对外部当天在达赖讲话后第一时间采访西藏团人大代表,稿件《全国人大代表:达赖又在表演“政治秀”》,针对其讲话中透露的将正式退休的消息,指出其政治图谋一直未变,根本目的也一直未变。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对外部在两会前专门派出多媒体报道小分队赴青海达赖老家,制作了《新生活的味道:探访十四世达赖喇嘛故乡》等文字、视频多媒体业态报道作品,通过藏族百姓生活变化和宗教生活细节,说明达赖家乡发生的巨变,引起较大反响。
  
  深度解读“中国道路”、“中国机会”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新华社对外部着力从海外关心的“中国走向”、“中国机会”等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在报道组织形式上,新华社两会报道组与海外大分社联线,共同采写了系列报道。
  “十二五”规划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新路线图,由此,新华社对外报道紧扣规划中重视进口的新提法,采写了《新五年规划透露中国将进口更多消费品》,向外界传递了中国扩大进口的重要信号。新华社还在会外采访宝洁、卡特彼勒等具指标性的外资企业,播发了《外资企业认为中国经济从速度转向质量将提供更多机会》、《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对中国“十二五”投下“信心票”》,透过其近期一系列布局中国的新举动,从外商角度反映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前景。独家报道《中国“杂交谷子”为非洲摆脱饥饿带去希望》,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农技专家赵治海将种子研究成果在非洲推广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帮助非洲解决饥饿问题的大主题。
  在今年初正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后,中国的国家地位问题,即“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成为海外热议话题。新华社对外部从未来中国的贫困挑战、教育鸿沟、贫富差距等角度,播发了《政协委员质疑贫困线标准太低中国反贫困巨大挑战凸显》、《共同富裕:中国最大的责任与挑战》等深度报道,努力展现了一个既强又弱,既成就巨大又挑战众多的真实中国。
  
  (作者为新华社对外部国内新闻采编室副主任)
其他文献
加强对外宣传效果的研究,积极构建对外宣传效果评估机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应考虑的要素和指标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主要是指组织和参与重大活动对外宣传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重大活动宣传效果如何,与传播主体有着重要的关系,人永远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传播主体的评估应重点考核四个方面:一是机构组建的科学性,二是人员组成的合理性,三是工作运转的协调性,四是队伍表
期刊
在中国,人们对“寡妇年不宜结婚”这一说法并不陌生,于是特意赶在虎年之前结婚的做法就不奇怪了,但该怎样把这样一个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现象写成国外读者感兴趣的报道却并不简单。英国《卫报》的这篇报道,就对虎年春节前中国人扎堆结婚的现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笔者认为,其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各种报道技巧对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还原。    情景还原    《卫报》这篇报道写道:“42岁的赵硕新(音)紧握着自
期刊
随着中印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媒体转述印度媒体对华报道的文章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很习惯地认为这就是印度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其实,印度媒体市场远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正因为多语言的存在,印度媒体市场主要被两大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以及其他被印度宪法认可的马拉地、泰米尔、孟加拉、泰卢固等十几种民族语言所瓜分。换句话说,无论报纸、杂志、电视或是因特网,无论懂何种语言,印度老百姓
期刊
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以国大党为主的印度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友好立场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印度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主要来自于
期刊
“中国繁荣非但不会成为威胁,还将给亚洲、欧亚大陆乃至全世界带来益处;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两千多年来新疆一直扮演着各种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机会。”这是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2009年5月至6月号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新疆与丝绸之路的复兴》中的一段文字。2009年10月31日,笔者有幸在乌鲁木齐接触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中欧论坛
期刊
颜仕凌(ArnoldZeitlin)曾戏称自己是与恐龙同辈的老新闻人,从5岁开始当报童,到最近十年作为中外新闻交流的使者,近80年的生命都在与新闻打交道中度过。他说:“我赚的每分钱都与新闻有关。”  颜仕凌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美联社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又被聘为UPI(合众社)亚太区副总裁、新闻自由论坛亚洲中心负责人,从2002年开始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参与了该校新闻学(国际新闻)专
期刊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金砖国家会议、G20会议、东盟10+1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一欧盟论坛、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各个会议上都有中国政要在发言;教育科技交流、军事对话、文化展示、艺术演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五花八门的展览、各行各业的海外工程、世界各地的旅游点,皆有中国人的身影;利比亚一次撤侨,居然涉及到三万国人。结论非常明显,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公共
期刊
2011年3月,早春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犹如报春花,在读者面前绽放了。  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然而,要想出一本既有意义、又有市场,且受读者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外宣图书绝非易事。  2010年春节前夕,参与《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一书出版工作的策划者和定稿人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
期刊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对外传播?如何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对外传播业界认真思考的课题。  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期刊
有一次,我采访了身兼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三团总监的指挥家余隆,他说:“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现在我们说汉唐很自然会提起繁荣的文化艺术,而不是那时候的GDP。”  作为一个跑了10年文化口的记者,此话使我深有感触。对一份报纸而言,时政和经济新闻永远是最热门的选题,文化艺术则属于锦上添花。文化类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报道领域,是外国人感兴趣的,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