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需标准“育”更需创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工具理性,而是促进人心灵转向的事业。引导学生追求的也不应该是标准答案,而是答案的标准。盲从标准答案必然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应该规范标准,因为一定的标准性可以使教师更正确的引领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育,重在培养,一味的用标准模板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标准 创新 教育 个体精神自由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05-02
  1932 年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教育与成见破除》一文中就说:“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教学和育人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两大主题。但事实往往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成果,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于是,重提“育人”胜于“教学”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需标准
  教,主要有两种解释:1.指导、训诲。《说文》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既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人。2. 使,令,让。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教善才服。”揭示了使,令的真谛。在这里所要谈及的“教”需标准包含了双重界定:其一是过程;其二则是结果。
  (一)过程——标准化的教育
  教育是否需要标准化,在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争议不断。教育是需要进行标准考核和界定,可教育又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意义和价值是纠正人本性中存在的错误价值观与世界观,遵循身心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潜力的发掘,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但是,开展标准化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标准化人才开发水平的必然选择。这里的标准化,其实就是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社会上现存大量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很多机构在教学质量、师资要求上没有有效,可靠的办学标准。 标准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跟不上社会所实际需求的情况,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之下,各种产业对于标准化的战略指导和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对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标准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1]2010年5月27号在北京举办的“CNSI一IEEE标准化教育论坛(2010)”。期间论坛专家指出:原本局限于专业领域的标准化教育,目前正向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快速拓展。而按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下发的对标准化教育发展的构想,未来我国的标准化教育工作将进一步的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育对象、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2]
  (二)结果——否定标准答案,关注答案的标准
  叶澜曾道:走进新课程,感悟新标准,确立新观念,探索新方法,必须要走出“标准答案”的阴影。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了标准答案而设立的标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们只知道机械的反应与模仿,像装在套子里的人。各种题海、教育设计、万用模板应运而生,学习成了成长的任务,为了高分而学,为了过关而学,为了父母而学,缺失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梦想。
  标准答案意味着准确性、唯一性,不变性。同时也就否定了其他答案的正确性,条条大路通罗马,理科的计算也许只能得到一种结果,但解题的思路却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何况文科的答案,更是没有标准可言。标准答案往往代表着一部分的权威人士的思想, 实质上却是一种蒙昧主义教育。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如何灵活且准确地运用标准,学生依照标准而提供的答案对结论的支持或削弱程度,语义的关联度和科学性,以及推理和论证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等。[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不同影响,使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更何况学习追求的应是“相对完整”的答案,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标准答案。
  二、“育”更需创新
  育,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即培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更多关注的是对人的培养。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创造性是个体有可能产生有独特性成品的能力,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爱因斯坦曾感叹道:“现代的教育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个奇迹。”我们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知识的传授,用各种手段方法把所有学科的重点知识都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则是恨不得变成电脑等存储器,把知识牢牢的储存在记忆中,以备考试之需。然而,知识的传授仅仅只是教育的最基本目标,教育也是为了启蒙人的心智,发掘未知潜力,创造新思想,发现新奥秘。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的,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之中。教育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4]
  “育”的创新包括制度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但都离不开教师这重要的一环。育人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主动说服、引导学生进行能力创新,大胆探索、尝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还要善于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开想象,自己动脑勇于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期间还要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创造增强自信的机会,班杜拉也曾指出,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匠人,能把别人的东西效仿惟妙惟肖,无论效仿的再好,也只是匠人。匠人永远只会模仿不会创造,也只有会创造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师。“创新”是一种新的探索,新的发展,新的要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构建创新性国家,离不开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有广博的知识底蕴与专业的文化基础;二是具备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特征;三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鲜明独特的个性;四是必须具备国际性视野和人才竞争意识;五是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教学离不开标准,育人更是少不了创新。   三、教育需重视个体精神自由
  现代化目标的深意:“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以鲁迅看来,“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才是现代文明之根,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且鲁迅所认为的精神自由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精神的独立,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精神个体,不会对任何人构成依附关系。其二是人的精神自由创造和发展,也就是人的自觉精神、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5]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大多都信奉一个普遍的真理,通过认识人们可以获得基本的知识,由于知识揭示了必然的世界,因而通过对知识的认识,使人类自然的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知识使人获得自由,那么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的教育事业,更应该尊重个体精神对自由的向往。如今,教育的教学手段,课程编制,考试大纲的安排,无形中压迫着人的可能性与创造性。郭晓明在《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一书中提到,知识与人的关系随着知识对人存在方式的影响、社会的演变发生着三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是西方中世纪前,由于知识的贫乏,对知识的渴求超乎想象。视知识为通往真理的台阶,解放思想,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第二阶段于工业革命后,社会的进步,科学作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知识的应用可为生活谋求福利。知识分子自是被大力推崇;第三阶段可为人才时代,知识代表财富、权威。为了获得更多知识,培养更多人才,各大高校争先扩招,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欲在精英教育的大碗里分一杯羹。为了文凭,为了生活,人们往往放弃对自由的坚持,放弃自己对知识与世界的理解,放弃理智,随波逐流,将身心俱托付于外在权威。不知是人创造了文明,还是文明奴役了人。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讲了个关于洞穴之人的寓言故事,许多的人在洞穴中被反绑着双手固定在一个个石柱上,眼睛只能看见对面的石壁,石壁上光的投影被他们理所当然的看做真实的世界。直到忽然有一天,他们其中的一个挣脱了束缚,回过头看见了造成石壁上光影的真相,才明白以前的认知是错误的。儿童就好比那洞穴之人,身心都被无形的绳索捆绑,眼睛只能看见某个早已安排好的方向。就像该学的知识已按规定安排好,考试范围,重点公式,套用方式都已有了固定的模式,身心都要按照规范标准去发展。当然,不可否认,中国应试教育更是助长了这种禁锢的气焰。国家体制增加了对知识的控制,对知识的支配借由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师资源等方式加以渗透。为了应试而采取填鸭式,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考试不再只看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按照步骤给分,一切为了分,教师们便开始强迫孩子们记忆千篇一律的解题思路。为了统一的标准,绑缚的不只是孩子的思维、想象,更是多变的未来与希望。
  要估价一种教育,我们最终要考察的,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因为只有教育本身有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智慧之人,而有了智慧之人,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所以教育中的智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6]然而,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7]
  四、总结
  《学会生存》中提到“教育虽然建立在从最近的科学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但它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须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工具理性,而是促进人心灵转向的事业。促进人的心灵转向,其前提就是给人“松绑”。[8]正如柏拉图所说,知识不能灌输到人的灵魂中去。正如人们不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一样。美国的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里提到,在日常的用语(生活)中,学习已经变成了吸收知识、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然而这离真正的学习还差之甚远。真正的学习,涉及到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学习包括心灵的转变与运作。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从新认识自我,认识到以前从未认识到的事,也敢于去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重新认识世界与我们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力。如此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学习,学会学习,并创新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余晓,宋明顺,周立军,张月义.我国标准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2,(5)第25页
  [2]我国标准化教育水平逐年提高. [N]中国质量新闻网,2010/05/31 http://www.cqn.com.cn/news/zonghe/yw2/316589.html
  [3]张日华.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J].考试与评价,2010,(1)
  [4][6]吴志宏.呼唤有智慧的教育[J/OL].http://www.ruiwen.com/xiao/news/58.htm
  [5]果然.鲁迅立人思想:个体精神自由[J/OL].大江网,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2-06/15/content_189863.htm
  [7]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文匯出版社
  [8]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教学教育出版社,第2页
  作者简介:
  丁玉玫,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属教育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1-02  每年的高考题都是命题人呕心沥血的精心之作,对来年的高考具有一定的指导与示范作用。对高考题的解题方法以及推广出的一般结论的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考题的侧重点以及命题思路,以便学生在来年的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下面笔者结合刚刚结束的2013年江苏高考19题进行探究,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
期刊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兼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双重性质要求辅导员必须同时胜任多种角色,这使得高校政治辅导员工作客观上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外部环境的改善和辅导员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着手,争取使得辅导员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校 政治辅导员 角色 工作性质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青少年 体质 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6-02  一、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依据  2013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有以下要求: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及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考查的知识点  36题“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紧扣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
期刊
【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促进下,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凭借其内容丰富、动态画面、声像融合等优势在各领域推广。其中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对羽毛球教学有深远影响。据资料统计分析,多媒体羽毛球教学在学生和年轻教师中普遍受欢迎,而大部分老教师对这种新式教学手段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少。本文将从多媒体对羽毛球教学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
期刊
【摘要】了解参培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的基础。以河北省邢台、邯郸、秦皇岛、衡水四个城市为主,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参与河北师范大学教师置换培训的初中美术教师的培训需要进行了调查,获取了师资结构、培训需求和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一些信息,并对调查的数据做出分析。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师 教师置换培训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游戏教学法中,教师融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于游戏中,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新知吸收 激活学生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5-02  重点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水准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重点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肩负着促进国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重点课程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科学基
期刊
【摘要】可视化设计课程群是艺术设计(电脑动画方向)专业的支柱性课程群,是面向岗位设置的包含实训二级项目和课程的课程群。可视化设计课程群的建设要以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在分析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将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进行有效整合,按照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岗位要求的原则设计安排相关课程,达到使学生具有面对岗位的能力的目标,同时通过实训项目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20-0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立足校本教研,走校本培训内涵发展路子却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之本。新平县第三小学立足学校实际,以“群策群力”的指导思想为指引,坚持“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原则,建立“个人初备——集体齐备——个人细备——反思复备”的集体备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