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的"提问"不再成问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着课改的脚步,新课程语文课堂悄然发生着改变,曾经的"满堂灌""整堂问"现象已逐步退出了课堂的天空,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自主合作"。走进新课程课堂,或多或少能闻到几丝民主的气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思考,这看似简单的形式变化,折射出的却是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是新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但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提问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了"提问"而提问
  在平日的教学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很多课文学生都在课前作了预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但课堂上老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或"读着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结果很多学生提的都是预习时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根本用不着思考,书中已写得一清二楚的,但为了应和老师的提问,学生装模作样,为了"提问"而提问。这样的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摆设,一种样子,一种民主的假象。
  二、提问成了少数人的"专利"
  我们不难看到很多课堂的提问看似火热、激烈,却是部分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仍然是忠实的听众,他们看似很认真地思考着,实则耐心等着别人提问发言,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受。只是以前习惯了唯师是从,现在变成听同学提问,接受同学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改变的只是提问形式,不变的却是"霸权"本质。
  三、敢提却"问"不对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问题倒不少,但质量却不高。他们往往抓不住主题,不得要领,东一榔头西一棒,支离破碎,漫无边际,只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实质性的方向发问,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这样看似热热闹闹却是"问"不对题的现象,让提问成了扰乱。
  这样的自主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岂不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新形式背后仍然是"涛声依旧"。新课程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的是从"问"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使他们想问、善问、乐问,从而进一步学会自主思考和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透过形式抓本质,追求提问的实效性。针对以上"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班学生曾经不善于提问的现象,在借鉴大量成功教学案例的基础上,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展相关的实践和探索,有了以下思考与收获:
  三、旁推侧引--敲开提问之门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往往以会回答问题而沾沾自喜,很少以会提问而引以为傲,所以提问的闸门尚未打开,这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教育现状有关。就如袁振国先生所指出的: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仔细回顾现在的考卷,真的很难找出一道有关于提问的题目,也难怪学生认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就是会学习的表现,没有意识到"问"的重要性,也就没有"问"的积极性。因此,首先得敲开这扇还未打开的大门,让"问"进入学生心中。
  说教不如熏陶。为了突出提问的重要性,我开始带领学生搜集积累相关的名言。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苏格拉底的"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些名言都悄悄地存入了学生的智慧背囊。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阅读爱迪生、牛顿、瓦特等名人小时候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勇于实践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问"的威力。后来上了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我就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问"出的精彩》交流课,启迪、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就这样在名人名言的榜样熏陶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发现问题"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问"才能使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不知不觉中"问"在学生心中重了起来。
  四、抛砖引玉--习得提问之法
  经过长时间地留心观察,我发现学生平日里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内容单一,范围狭窄。更准确地说许多学生不知道该问什么,该怎么问。面对一篇文章,他们不知从何处着手,无从提起,要不就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不就捡根鸡毛当令箭,因此必须得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很多能力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形成的,提问也一样。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即使有思考也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最初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让学生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提法,知道有哪些问题,可以怎么提。因为平日里学生往往都关注让他们回答什么问题,而没注意到这问题是怎么表述的,所以可以通过让他们复述或转述老师的问题,来学会不同的问题表述法,还可以将问题表达得比较含蓄或模糊,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法重述问题。我曾经做过《请你跟我这样说》的游戏,专门让学生学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学得很开心,也见识了很多种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平时课堂上,我还时常提醒:"老师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小老师向同学们转述,既强调了问题要求,又让学生关注了问题的表述,一举两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模仿,学生接触得多了,问题也就变得多样化了。
  五、穿针引线--勾起提问之趣
  都说刀越磨越快,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获取成功体验。课堂上有人提问不难,难的是人人都能参与,都能"问题"不断;一个人提几个问题不难,难的是一直拥有提问题的热情。"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课堂上开遍提问之花,必须时时给学生以提问的动力。
  十根手指有长短,班级里学生的基础难免有参差,我们无法要求全班同学都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当然欣喜不已,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继续课堂的旋律。但总有一些学生提的问题价值不高,解决起来往往占时多,功效小,常常"费力不讨好";如果置之不理又不可取,因为长此以往,这一部分同学就会失去"提问"的兴趣。对于这种现象我采取分层处理的办法,先在小组内自由提问,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一些基本的简单的问题在组内得到解决,然后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展开探讨,使提问 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难点上。这样分层处理既呵护了全班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又不会因问题的杂乱纷繁而使课堂成了脱缰的野马。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开端,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他们才会积极行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学习掌握提问的方法,他们才会得心应手地"问"起来;只有小心地呵护用心地激发,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思考起来。也只有真正地"问"起来,"提问"才不再成问题。
其他文献
针对药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教学评价,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以满足护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基于护理工作岗位的
色彩和素描是构成油画艺术美感的两个基本元素,任何风格的油画作品,都是艺术家用色彩与素描语言实现自己创作意图和审美倾向的结果.色彩和素描不仅可以作为单独画种来欣赏,而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授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随之现代素质教育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根本上来讲,语文学习是一种运用概念完成吸收、推理以及内化的复杂性思维过程,它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
期刊
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现代化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方法是
【摘要】 随着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大幅度改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农村学校,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班主任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给班主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把班主任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农村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各项设施日益完备,尤其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宽带互联网络接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享受和服务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群众文化迎来强劲之风,让乡镇人民能够同等共享文化成
期刊
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
“情”与“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最佳途径.本文对中西方画家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完美结合就行了浅要的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