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缺水问题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to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地处气候湿润-干旱过渡带,其天然禀赋决定了水资源先天不足且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无序用水和气候变化等的叠加影响曾使黄河干流发生罕见的断流现象,未来水资源短缺态势将更加突显,缺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为解决缺水问题,揭示了黄河流域作为湿润-干旱过渡带典型流域,其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阐释了近年来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径流和蒸发等水循环过程的影响,评估了基流补给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落实空间均衡理念、实施引水补源(包括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和科学调水是当前解决黄河缺水问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缺水;引水补源;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TV213.4;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0.09.002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humid-arid transition zone. Its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shortag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superimposed influence of disorderly water use and climate change has caused zero flow phenomena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water shortage situation will become more prominent in the future. Water shortage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shortage, we revealed tha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a typical watershed in the humid-arid transition zone and its water cycle is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e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on water cycle such as runoff and evapor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assessed the importance of base flow recharge to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 pointed out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that need to be studied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of the Yellow River, including conducting the concept of spatial balance, carrying out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the West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scientific water divers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ater shortage; water diversion to supplement the source; Yellow River Basin
  黃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了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水息息相关。从千年、百年与近几十年的不同时间尺度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及其速度加快,黄河流域水资源先天不足、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态势将更加突显。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黄河流域水资源量仅为长江流域的5%,在全国排序居后。黄河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和消耗率已分别达86%和71%,远超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缺水已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1 黄河缺水的主要特征
  (1)黄河干流曾发生罕见的断流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自然水循环遭到无序用水的人为破坏和气候变化等的叠加影响,丧失了水资源可再生或可更新性,干流曾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9年的28 a中黄河下游共有22 a发生断流,平均每5 a就有4 a发生断流,花园口以下的所有水文站都有断流记录,其中利津站有22 a发生断流,共计断流1 091 d,平均每年约有50 d断流。从断流的时间长短来看,80年代以前断流的时间较短,90年代以后断流的时间较长,几乎每年都发生断流,其中在干旱的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 d,累计330 d无入海径流。断流对下游滩区“三生”用水、河道冲淤及防洪等造成极大的影响。自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为黄河干流断流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巨大成效,黄河干流连续20多年未再断流,显示了基于需水管理的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对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意义。   (2)黄河是水量时空分配不均的典型气候过渡带世界大河。黄河水少与来水时空变化大等特征使其成为国内外典型的缺水大河,其天然禀赋是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流域淡水資源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降水。按照气候带的一般划分标准(湿润区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800~400 mm之间,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介于400~200 mm之间,干旱荒漠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黄河流域地理位置横跨中国大陆的气候过渡带,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约为460 mm,年内与年际波动大,时空分布极其不均,流域南部秦岭的年降水量最大可达1 000 mm,而北部宁蒙地区的年降水量则在200 mm以下。如果没有黄河流经宁蒙地区,那么河套地区的“塞上江南”理应为沙漠,可见黄河哺育宁蒙地区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黄河“空间均衡”,科学探讨黄河分区水资源配置战略。
  (3)黄河流域基流补给的重要性。如前所述,黄河的显著特征是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但黄河是世界第5长的大河,源远流长是黄河的重要水文地理特征。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初步认为,这种特征与黄河流域的基流补给有关,上游地区(水塔区)丰富的土壤水与地下水以基流形式大量补给了黄河。此外,根据还原的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数据来看,兰州至河口镇流域面积20多万km2,天然径流量并没有增加,而在河口镇以下流域天然径流量大幅增加,这可能与鄂尔多斯岩溶区储存的地下水以基流形式补给黄河有关,从而维持了黄河的细水长流、源远流长。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对鄂尔多斯岩溶区地下水与河流补给的关系研究甚少,需要关注。
  2 对几个有待研究问题的探讨
  黄河缺水的多个特征是黄河治理开发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探索,下面仅就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
  (1)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循环影响的探讨。水循环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对黄河流域水循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当前黄河流域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黄河流域是典型的气候湿润-干旱过渡带流域(见图1,图中两条红线之间的区域即为中国湿润-干旱过渡带),其水循环的时空过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揭示气候变化与各种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黄河流域水循环的变化机理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科学内容。
  径流系数变化情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提高,干旱发生时流域的产流过程和降水径流关系会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下降,因而需要研究干旱对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提高对干旱年水资源可利用量模拟和预测的精度。分析干旱年我国六大流域径流系数变化情况(见图2)及不同气候区(湿润-干旱过渡带、湿润区)265个小流域径流系数变化情况(见图1),结果表明,与非干旱年相比,干旱年流域径流系数显著下降,下降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位于湿润区的流域干旱年径流系数平均下降17%,而位于过渡带的流域平均下降33%,黄河流域平均下降29%,干旱对黄河等过渡带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显著,即干旱年过渡带的流域径流量将明显减少、水资源可利用量大幅下降,这给水资源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分析不同水文气象要素和流域特征要素对干旱年径流系数变化幅度的影响,发现流域气候条件、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地形要素等都会对干旱年径流系数变化幅度产生影响,气候越干旱、植被覆盖越少且地形越平坦的流域干旱年径流系数下降幅度越大。过渡带与湿润区相比,流域气候更为干旱,植被覆盖情况相对更差,因而过渡带干旱年径流系数下降幅度比湿润带更大。
  除气候变化外,植被恢复是近年来影响黄河流域水循环的重要因素。199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生态建设方针,全国开始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恢复策略,使得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我国植被增加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1]。植被增加导致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直接表现为径流量锐减,进而使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并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原因是植被覆盖增加,使得蒸散发量上升,大量蓝水转化为绿水,导致蓝水显著减少。黄河流域水热条件的天然禀赋决定了植被不可能无限制增加,根据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目前黄河中游植被状况与水热条件基本达到了相对平衡状态,植被恢复的效应趋于稳定[2];未来黄河中游蓝水—绿水转化关系将随气候变化而有所波动,黄河水量可能会因水热条件的制约而不再大幅度地减少;绿水耗散的现象将成为必然,从未来研究工作来看,如何有效管理绿水、控制绿水耗散是黄河流域水量转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2)对黄河流域基流补给的探讨。对基流有不同的定义,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①河道中径流的补给来源可分为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三部分,基流是补给到河流的地下径流;②基流是指地下径流和慢速壤中流之和(这类定义基于传播时间);③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中,除地表径流外均为基流。笔者认同第一类定义,即基流是补给河流的地下径流。作为河川的基本流量,基流在工农业供水、调节夏季河流水温、为鱼类等提供全年性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中有重要作用。除了鄂尔多斯岩溶区有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补给黄河外,黄河源区多年平均基流量占径流总量的比例约为65% [3],长江源区基流占比达到77%[4]。
  采用8种常用的图解法和数字滤波法分割了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和兰州站的基流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英国水文研究所[5]开发的平滑最小值法(UKIH), 美国地质勘探局[6]开发的固定间隔法(Fixed)、滑动间隔法(Slide)和局部最小法(Local),Lyne和 Hollick[7]、Chapman[8]、Eckhardt[9]、Tularam和Ilahee[10]分别开发的数字滤波方法(分别用LH、 Chapman、Eckhardt、TI表示)。表1为采用8种不同方法分割基流并计算的唐乃亥站和兰州站1956—2015年平均基流系数(基流占总径流的比例),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基流系数在0.66~0.84之间,兰州水文站多年平均基流系数在0.70~0.85之间。由此可见,黄河年径流量虽然不大,但是径流中基流占比却很大,使黄河涓涓细流能流长逾万里。准确估算黄河流域基流的时空变化,对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保障流域水安全与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3)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认知和探讨。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小,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接近80%,居全国之首,20世纪70—90年代频繁断流是黄河缺水的最明显表现。2000年以来,虽然黄河未再断流,但由于径流衰减和用水刚性需求增加,流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湖泊和支流河道水量减少,因此缺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黄河流域的节水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仍有一定的节水潜力,但潜力不大。在此背景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被认为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调水问题复杂,涉及众多的自然—人—水关系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如何实现科学调水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应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在全面深入查勘的基础上,进行调水的科学规划,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研究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包括水资源调出区、受水区和输水通过区三个区的水资源研究,确定各区的取用水性质,排除非资源性缺水地区的调水需求。关于调水线路与规模等各种调水方案,应在决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选择,需要考虑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区生态环境评价。要特别注意长距离调水沿线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状况一定有很大的地理差异性,并将其作为“空间均衡”的研究内容。
  美国西部缺水地区的加州调水工程曾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输水干渠长约700 km,年均调水量为50亿m3,调水工程的成功运营对加州和美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被誉为“重塑加州”,使得加州“富可敌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等国家。我国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的规划总长是加州调水工程的4倍以上,调水量是其9倍左右,从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的“三纵四横”的战略布局看,其构成了我国供水体系的“半壁江山”,工程效益潜力巨大。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生活与工业需水的日益增长需要满足,全国农业生产、农村与农民的用水需要保障,国家生态环境用水也需要保障,水安全涉及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众多。采取跨流域调水“以富济贫”,不失为有效之策,但是解决水问题的举措并非只有调水一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中,系统治理与空间均衡正是科学调水的内涵。据此,水利部提出要“全面节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科学调水”。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即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两者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可以理解为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双赢。从科学研究上来看,需要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水循环及水资源的影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如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引水补源科学调水,是当前解决黄河缺水问题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3 結 语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笔者在《人民黄河》2019年第10期发表的《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11],探讨了黄河长治久安的一些科研问题,本文应是前文的后续,分析了黄河作为国内外典型缺水大河的一些水文地理特征,希望在深入研究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笔者认为,建设幸福河亟待解决缺水问题,引水补源是当务之急,应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基础上,分析西线南水北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工程规模与线路等科学调水方案的研究论证。
  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及跨学科综合研究。本文仅对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并非全面的论证,因此疏漏与谬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 BAI P, LIU X, ZHANG Y,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Change o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ater Yield in Chin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0, e2019WR027019.
  [2] 刘昌明,李艳忠,刘小莽,等.黄河中游植被变化对水量转化的影响分析[J]. 人民黄河,2016,38(10):7-12.
  [3] 陈利群,刘昌明,郝芳华,等.黄河源区基流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J].冰川冻土,2006,28(2): 141-148.
  [4] 陈帅,鲁程鹏,李姝蕾,等.长江干流朱沱站—大通站基流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13(5):823-826.
  [5] Institute of Hydrology. Low Flow Studies Report No.1: Research Report[R]. Wallingford, UK: Institute of Hydrology, 1980: 13-18.
  [6] SLOTO R A, CROUSE M Y. Hysep: a Computer Program for Streamflow Hydrograph Separation and Analysis[R]. Reston, VA: US Geological Survey, 1996: 38-45.
  [7] LYNE V, HOLLICK M. Stochastic Time-Variable Rainfall-Runoff Modelling[C]//Institute of Engineers Australia National Conference.[S.l.][s.n.], 1979: 89-93.
  [8] CHAPMAN T G. Comment on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chniques for Base Flow and Recession Analyses” by R J NATHAN and T A MCMAHON[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1, 27(7): 1783-1784.
  [9] ECKHARDT K. How to Construct Recursive Digital Filters for Baseflow Separation[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5, 19(2): 507-515.
  [10] TULARAM G A, ILAHEE M. Exponential Smoothing Method of Base Flow Sepa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ontinuous loss Estima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 4(2): 136-144.
  [11] 刘昌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几点认识[J].人民黄河,2019,41(10):158.
  【责任编辑 张智民】
其他文献
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工程设计复杂,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应用三维动画技术能够精确地构建水利工程三维模型,真实地展现水利工程形态,直观显示水利工程建筑物及其内部形态,甚至可以展示水利工程工作原理与施工过程。同时,三维动画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不同部分结构与场景进行精准建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以便发现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水利工程制图》结合工程实际和制图课程的教学特征,主要介绍制
期刊
摘 要:以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为引领,解读了深度节水控水和灌区深度节水控水的有关概念,分析在宁蒙典型灌区实施深度农业节水控水的必要性。选取宁夏青铜峡灌区和内蒙古河套灌区,核定了近年来争议较大的灌溉面积,分析了灌区节水灌溉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促进宁蒙典型灌区用水效率和维持生态环境健康为导向,充分结合典型灌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提出了从推进灌排工程现代化改造、加强用水监控、控制灌溉规模、深化
期刊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书围绕农村水利工程开展研究,根据我国农村水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针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农村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评价及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除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外,还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水环境治理及保护等内容。全书共八章,分别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农村水环
期刊
牛玉国 主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65.00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一书是针对黄河文化进行研究的书籍,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契机,从黄河文化入手,站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围绕可持续发展水利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黄河文化与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生态的关系进行研究。  《黄河文化
期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标准定额研究所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定价:25.00元  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沿黄城市带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凭借引黄便利条件,沿黄城市带的各大城市塑造了大量以人工河流为主的城市河流,以此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还赋予了城市自然环境更深刻的内涵。城市河道可实现防洪、排洪等一系列功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及人身财产安全有益。然而,近些年生产生活垃圾的肆意倾倒,
期刊
摘 要:为了使西北寒旱地区工程边坡在恶劣立地条件下尽快实现生态恢复,以新疆某水电站引水渠道右岸开挖形成的砂砾石边坡和盐碱质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固结植生生态防护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护坡复合基材各组分的最佳配比,并进行现场应用试验,验证了固结植生生态防护技术的效果。研究表明:复合基材混合物中高摩尔比脲甲醛缓释肥是影响护坡植物长势的主导因素,含水量为次要影响因素;边坡固结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导致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清绝对不能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将发展的理念向着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方向努力,同时也在对已经造成的生态
期刊
我国水资源十分稀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贫水国家。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的稀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换言之,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水资源管理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现阶段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中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唯有解决好农业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立起切实完善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方可保障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
期刊
摘 要:當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灌区作为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较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变化环境下灌区生态环境如何演变是当前研究热点。以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融合多源数据资源,设计并研发了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演变仿真系统。采用大数据和信息集成等技术实现灌区历史统计资料、空间地理信息和动态监测等多源数据资源的高效融合,构建黄河流域灌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库;基于数字地球开发组件化的灌区
期刊
黄河博物馆 编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198.00元  《黄河博物馆概览》是针对黄河博物馆进行研究的书籍。黄河博物馆于1955年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最初单一的展览功能,发展到现在集文物典藏、科学保护、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全书包括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藏品征集与管理等内容,且在附录中收录了黄河博物馆大事记、新馆开馆以来重要参观团队一览表等。全书资料全面,内容翔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