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来奥斯卡只是美国电影界的内部奖项,但由于美国和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地位,其所颁布的最佳外语片也便成为每年世界电影的总结性发言,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都把选送申奥电影看成输出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其实世界上有400个以上的电影节和专业电影奖,但只有奥斯卡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全因为这是一个胜利者通吃的社会,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奥斯卡也就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奖。奥斯卡和奥运会、诺贝尔奖一样,其蕴含的意义被无限扩大,早就超出了他们本身,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从奥斯卡的历史上看,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电影取得最佳外语片奖的次数最多,在亚洲则是日本电影。和角逐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美国本土影片相比,提名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往往具备更多元的视角,对世界充满忧虑与关爱。新世纪以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以德语电影最为强势,《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伪币制造者》都直指残酷的时代和人物的内心深处。
优秀的电影,或者制造梦想,或者映照现实,因为美好和真实可以慰藉观众的心灵。今年的奥斯卡继续推崇有风格有情怀的外语艺术电影,对于主人公所处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全面审视,是入围电影的共同特点。今年入围的5部电影,几乎都是在讲冲突与未完成的和解。无论是1914年的德国乡下(《白丝带》)、当代以色列特拉维夫贫民窟(《阿亚米》)、法国的监狱内外(《预言者》),还是拉丁美洲极权政府下骚动不安的城市与乡村(《伤心的奶水》、《谜一样的双眼》),在这些地方,人性是被各种权力压抑的存在,而权力则成为所有事件的推动力,构成了现实中的网,被伤害的和被侮辱的在其中难以自拔。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是不用翻译的语言,当真相不可寻觅,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恐惧。然而,所有的强权和弱势在不经意间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变化。
《伤心的奶水》:伤痛的记忆
(The Milk of Sorrow)
导演:克劳迪雅·洛萨
主演:玛佳丽索利埃、苏西·桑切斯、埃弗拉因索利斯
国籍:秘鲁
法斯塔患有一种被母亲哺乳时感染的疾病,人们将其称为“伤心的奶水”。这种疾病并不是通过细菌的传播而造成的。而是当年秘鲁恐怖统治时期遭到强暴虐待的妇女常见的疾病。虽然那段惨痛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法斯塔却背负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她身上的这种疾病名叫“恐惧”,而这种恐惧之深已经夺走了她灵魂深处的一切。当法斯塔母亲突然去世之后,为了平息内心那无法遏制的恐惧感,她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手法自我保护,为了制止不法之徒的骚扰,法斯塔把土豆塞入私处,让它成为某种程度上抵御外部侵害的盾牌。法斯塔因为土豆发芽而中毒,医生说无法用药物来治疗她的恐惧。法斯塔远离家乡,来到小镇上一个女钢琴家的别墅打工。她似乎对周遭一切都不关心,只一心关注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前景模糊的未来。但随着母亲的离去,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去给法斯塔甚至她身边所有牵扯在内的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改变,而法斯塔终于鼓起勇气从恐惧中走出来,踏上追寻自由的新旅程。
本片荣获2009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也是秘鲁国第一次得到顶级国际电影大奖,很多人都是通过它才第一次接触到秘鲁的电影。这是一部会让秘鲁以外的观众感到惊讶的影片,背景非常混沌,少女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必须做一定功课之后才能看懂,否则将一头雾水。2000年,秘鲁总统藤森宣布辞职,他的极权统治也从此结束。然而,因连年的恐怖袭击和高压统治,底层百姓的身心已经承受无数创伤,恐惧于是成为民族的DNA。但以上信息,几乎没在电影中做出明确说明,然而对于秘鲁本民族来说却又是生活的常识。
电影镜头非常平静而克制,但感情深沉强烈,使得极权对于女性的伤害通过电影传播到全世界。那段惨痛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而《伤心的奶水》担负起了保存记忆、控诉历史和面对未来的责任。在影片中,法斯塔是一个符号,这位再平凡不过的少女让电影将关注的视角充分给予了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使其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而更大的隐喻是,法斯塔也是整个秘鲁的化身——个亚非拉的孤儿。如何修复被伤害的心灵和拯救未来,其实都在未知之中,只是庆幸的是,法斯塔嘴边那朵鲜艳的花朵,似乎可以看作电影给出的隐晦又光明的暗示。
《阿亚米》:美丽生活
(Ajami)
导演:斯堪达科普提、亚伦·沙尼
主演:弗奥达·哈巴许、尼斯林·日汗、伊利亚斯·萨巴
国籍:以色列
阿亚米是一个普通的特拉维夫社区地名,电影的编剧、导演都曾在其中生活和工作过。本片的制作团队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联合,有着复杂叙事线,也展现出以色列文学和电影特有的风格。在200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摄影机特别奖。
电影由几个故事串联而成:13岁的纳斯里和他的哥哥奥马尔生活在恐惧中,因为他们的家庭由于叔叔愚蠢地伤害了一个部族首领而遭到了牵连;天真年轻的巴勒斯坦难民马尔克在以色列从事不法工作,为的是帮助母亲凑够手术的钱;富裕的巴勒斯坦人彬齐梦想着能够和一个犹太女孩结婚,犹太警察但多由于弟弟死在了银行里而感到困惑……
这是个发生在不同文明与种族交汇处,充满着难解的混乱,却又有着异常吸引力的故事。因为这是一部以色列电影,于是,有关犹太人与阿拉伯邻居的关系,有关约旦河西岸居民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关系,有关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还有其中一切一切,都成为其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问题。如果说《伤心的奶水》和《谜一样的双眼》因为秘鲁和阿根廷陌生的政治背景,还需要补充说明的话,那么以色列人的“家事”可以说全世界尽人皆知。然而,这些尽人皆知的家事却恰恰成为电影中的亮点,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电影所给出的答案,无不让人期待,毕竟这不再是法新社、路透社或是美联社发布的新闻镜头,而是“家里人”展现的“私密日记”。其实无论如何混乱和难以厘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阿亚米都还是他们的家。
《谜一样的双眼》:迷离的真相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
主演:古勒莫·法兰塞拉、里卡杜达林、帕博罗·拉格
国籍:阿根廷
本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深受民众爱戴的庇隆总统去世,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贝尔’庇隆按照宪法当选为总统,但因其才能有限,支持率又大多来自丈夫庇隆的政治影响力的延续。她执政期间阿根廷一团混乱,经济持续恶化,游击队暴力恐怖横行,庇隆夫人自己也陷于各种丑闻当中,不久即在兵变后被剥夺权力遭到软禁。多年后获释定居西班牙。
《谜一样的双眼》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25年前的罪案。司法腐败是本片故事的起点。主人 公本杰明·埃斯波西托是个已经退休的法院调查官,对于一件25年前的强奸杀人案念念不忘,试图通过写小说来回到过去。然而在小说中他欲言又止,直到他终于鼓起勇气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重新体验那段逝去的爱恨、生死和友谊。
导演坎帕内利亚是个画面高手,他在2001年以一部《新娘的儿子》而轰动一时,另一方面,他也是美国知名的电视剧导演。《谜一样的双眼》故事线十分纠结繁杂,但光影技术和叙事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虽然很多媒体将其定义为一部犯罪片,但《谜一样的双限》核心仍在于爱情。电影以创作小说和罪案调查为表象。却在回望中重塑两段爱情:埃斯波西托与女上司之间迟迟没有揭开的微妙情愫;被害者丈夫莫拉雷斯和被害者间强大到已经扭曲的深情。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把几个主要人物非常紧密地串起来,送往命运的审判席。本片明显有羲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主题斑驳——友谊与爱情、真实与记忆、虚构与还原等等被搅拌在一起。
《预言者》:大佬的诞生
(Un profeta)
导演:贾克欧狄亚
主演:塔哈·拉希姆,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国籍:法国
本片获得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一个黑帮大佬的崛起史。年轻的阿拉伯人马利克因参与犯罪活动,目不识丁的他被送进中央监狱,与其他被关押者相比,他显得年轻而脆弱。但很快,他就加入了一个由科西嘉人组成的组织,这个组织以自己制定的戒律掌控着整座监狱。马里克很快融入其中,渐渐地取得了科西嘉人头目凯撒-吕西尼的信任。同时马利克在监狱学校中勤奋地学习着经济管理学。不久,马利克得到白天外出工作的机会,借助监狱中的关系,马利克开始用尽办法涉足大麻生意,发展起属于自己的毒品交易网。终于,在科西嘉黑手党的支持和一位有影响力的穆斯林长老的保护下,马利克自立门户,逐渐成为全法国黑手党的头目。
如何把黑帮电影拍得不流俗,对于当今的导演来说,无异干一件难题,因为意大利、美国和香港电影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太多的经典范例,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贾克·欧狄亚却依然开辟出新的可能性。跟传统的黑帮片相比,贾克·欧狄亚另辟蹊径,将马利克的成长史放在监狱之中,使得电影横跨了黑帮片和监狱片两种类型,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即使是同样讲述大佬是如何诞生的,《预言者》却散发出一种职场奋斗的现代感,很有劢志色彩。
不过,不要以为《预言者》的主旨是在教人如何边潜伏边练功以成为大佬,恰恰相反,电影反而有一种浓浓的命运的悲怆感,以及人在命运下的渺小感。与浮士德博士半推半就与魔鬼撒旦签约不同, 《预言者》里马利克又无助又被动。人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修改生活轨迹的方向?并且可以像消除电脑字符一样,可以后悔、删除和遗忘?《预言者》告诉我们不要妄想。马利克从被放人监狱开始,所有接下来的事情都无所避免,新大佬终究会取代旧势力,马利克只是被选中而已,甚至连自己被选中,他都毫不知情,从头到尾,或生或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趣的悖论是,马利克在监狱中无比自由,不仅学会了阅读和写作,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然而他出狱后,却反而被形形色色的人所紧逼,背负上所谓的责任。
如果只是把《预言者》看作黑帮片,就太轻视奥斯卡评选会员了。之所以这部片子能入选最佳外语片,是因为《预言者》呈现出了《神曲》一般的气质和导引,从精神上宣示了人类社会的困局。例如。影片中,被马利克杀死的人的灵魂始终与他同在,就像“预言者”一样看着他成长,预言者在他的梦中,也在现实里,又好似他的第二人格。镜头似乎没有感情,但在阴冷疏离的光影背后,是对主人公无尽的怜悯。于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紧张而又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我们见证了马利克完成的一次伟大革命,而这革命,谁说不会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呢?
《白丝带》:并非纯洁的孩子
(The White Ribbon)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苏珊娜·罗莎,提奥·特雷博斯,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国籍:德国
电影采取缓慢而细致的叙事节奏,开始于小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怪事:先是本地医生在骑马回家的路上,被一根绳子绊倒,而且受了不轻的伤,然后是男爵的儿子被人捆起来拿鞭子猛抽了一顿。就在此时,片名“白丝带”登场了,它意味蓿纯洁和无罪,却更是屈辱的象征。那些被怀疑跟这两件事情脱不了干系的孩子必须戴上白丝带,以时刻提醒自己:他们背负了深重的罪孽,需要净化心灵。理所应当,报复性的暴力事件接踵而至……
哈内克导演1942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哲学和心理学,后在电视台工作,1989年才做电影导演,但是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与摄影机、录像带、真实事件等等有关。哈内克是这个时代仍然具有相当创造力的电影大师之一,他善于从极小的事件入手,来讲述大时代的本质。
《白丝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13~1914年的冬天,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丝带》中的暴力事件看起来在当时背景下的德国很寻常,然而影片真正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其实是在这样一个备受体罚压迫的剥削环境下所长大的病态压抑的孩子们。正是这些孩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了纳粹吸收的精英分子,最终危害并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但导演哈内克的野心不止于此: “我不希望大家把它看作一部单纯反映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影片谈及的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白丝带》说的是一群孩子的故事,他们被迫全盘接受父辈的观点。一旦人们无条件地绝对接受一种理念,就会被‘非人化’,这是恐怖主义的源头。”
《白丝带》已经获得2009年第62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2010年第67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白丝带》获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对于人性之恶的细致挖掘。镜头看似平静,却给观众以心理惊悚的感触。《白丝带》可以看作是狠揭民族黑暗面的代表性作品,与2005年他自编自导的,并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电影《隐藏摄影机》有着类似的主题。哈内克早就借《隐藏摄影机》表达过自己所关注的主题: “遗忘无处不在。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可以看到人们掩盖真相的迹象,因为他们不愿触及真相。”当年,《隐藏摄影机》在公映时,哈内克曾对观众介绍说:“希望各位享受这个令人不安的夜晚!”现在这句介绍语同样适用于《白丝带》。
当被问及《白丝带》的创作意图时,他说: “这是一部涉及个人的犯罪题材电影,探讨的是控制自身犯罪的问题。我经常说,一部长片就是每秒24格的谎言,它可能是为真实服务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归根结底,《白丝带》是讲集体无意识的犯罪。
从奥斯卡的历史上看,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电影取得最佳外语片奖的次数最多,在亚洲则是日本电影。和角逐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美国本土影片相比,提名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往往具备更多元的视角,对世界充满忧虑与关爱。新世纪以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以德语电影最为强势,《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伪币制造者》都直指残酷的时代和人物的内心深处。
优秀的电影,或者制造梦想,或者映照现实,因为美好和真实可以慰藉观众的心灵。今年的奥斯卡继续推崇有风格有情怀的外语艺术电影,对于主人公所处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全面审视,是入围电影的共同特点。今年入围的5部电影,几乎都是在讲冲突与未完成的和解。无论是1914年的德国乡下(《白丝带》)、当代以色列特拉维夫贫民窟(《阿亚米》)、法国的监狱内外(《预言者》),还是拉丁美洲极权政府下骚动不安的城市与乡村(《伤心的奶水》、《谜一样的双眼》),在这些地方,人性是被各种权力压抑的存在,而权力则成为所有事件的推动力,构成了现实中的网,被伤害的和被侮辱的在其中难以自拔。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是不用翻译的语言,当真相不可寻觅,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恐惧。然而,所有的强权和弱势在不经意间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变化。
《伤心的奶水》:伤痛的记忆
(The Milk of Sorrow)
导演:克劳迪雅·洛萨
主演:玛佳丽索利埃、苏西·桑切斯、埃弗拉因索利斯
国籍:秘鲁
法斯塔患有一种被母亲哺乳时感染的疾病,人们将其称为“伤心的奶水”。这种疾病并不是通过细菌的传播而造成的。而是当年秘鲁恐怖统治时期遭到强暴虐待的妇女常见的疾病。虽然那段惨痛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但法斯塔却背负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她身上的这种疾病名叫“恐惧”,而这种恐惧之深已经夺走了她灵魂深处的一切。当法斯塔母亲突然去世之后,为了平息内心那无法遏制的恐惧感,她采取了非常极端的手法自我保护,为了制止不法之徒的骚扰,法斯塔把土豆塞入私处,让它成为某种程度上抵御外部侵害的盾牌。法斯塔因为土豆发芽而中毒,医生说无法用药物来治疗她的恐惧。法斯塔远离家乡,来到小镇上一个女钢琴家的别墅打工。她似乎对周遭一切都不关心,只一心关注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前景模糊的未来。但随着母亲的离去,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去给法斯塔甚至她身边所有牵扯在内的人的生活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巨大改变,而法斯塔终于鼓起勇气从恐惧中走出来,踏上追寻自由的新旅程。
本片荣获2009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也是秘鲁国第一次得到顶级国际电影大奖,很多人都是通过它才第一次接触到秘鲁的电影。这是一部会让秘鲁以外的观众感到惊讶的影片,背景非常混沌,少女为什么会如此恐惧,必须做一定功课之后才能看懂,否则将一头雾水。2000年,秘鲁总统藤森宣布辞职,他的极权统治也从此结束。然而,因连年的恐怖袭击和高压统治,底层百姓的身心已经承受无数创伤,恐惧于是成为民族的DNA。但以上信息,几乎没在电影中做出明确说明,然而对于秘鲁本民族来说却又是生活的常识。
电影镜头非常平静而克制,但感情深沉强烈,使得极权对于女性的伤害通过电影传播到全世界。那段惨痛的过去已经成为历史,而《伤心的奶水》担负起了保存记忆、控诉历史和面对未来的责任。在影片中,法斯塔是一个符号,这位再平凡不过的少女让电影将关注的视角充分给予了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使其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而更大的隐喻是,法斯塔也是整个秘鲁的化身——个亚非拉的孤儿。如何修复被伤害的心灵和拯救未来,其实都在未知之中,只是庆幸的是,法斯塔嘴边那朵鲜艳的花朵,似乎可以看作电影给出的隐晦又光明的暗示。
《阿亚米》:美丽生活
(Ajami)
导演:斯堪达科普提、亚伦·沙尼
主演:弗奥达·哈巴许、尼斯林·日汗、伊利亚斯·萨巴
国籍:以色列
阿亚米是一个普通的特拉维夫社区地名,电影的编剧、导演都曾在其中生活和工作过。本片的制作团队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联合,有着复杂叙事线,也展现出以色列文学和电影特有的风格。在200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摄影机特别奖。
电影由几个故事串联而成:13岁的纳斯里和他的哥哥奥马尔生活在恐惧中,因为他们的家庭由于叔叔愚蠢地伤害了一个部族首领而遭到了牵连;天真年轻的巴勒斯坦难民马尔克在以色列从事不法工作,为的是帮助母亲凑够手术的钱;富裕的巴勒斯坦人彬齐梦想着能够和一个犹太女孩结婚,犹太警察但多由于弟弟死在了银行里而感到困惑……
这是个发生在不同文明与种族交汇处,充满着难解的混乱,却又有着异常吸引力的故事。因为这是一部以色列电影,于是,有关犹太人与阿拉伯邻居的关系,有关约旦河西岸居民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关系,有关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关系,还有其中一切一切,都成为其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问题。如果说《伤心的奶水》和《谜一样的双眼》因为秘鲁和阿根廷陌生的政治背景,还需要补充说明的话,那么以色列人的“家事”可以说全世界尽人皆知。然而,这些尽人皆知的家事却恰恰成为电影中的亮点,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电影所给出的答案,无不让人期待,毕竟这不再是法新社、路透社或是美联社发布的新闻镜头,而是“家里人”展现的“私密日记”。其实无论如何混乱和难以厘清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阿亚米都还是他们的家。
《谜一样的双眼》:迷离的真相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利亚
主演:古勒莫·法兰塞拉、里卡杜达林、帕博罗·拉格
国籍:阿根廷
本片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深受民众爱戴的庇隆总统去世,他的第三任妻子伊莎贝尔’庇隆按照宪法当选为总统,但因其才能有限,支持率又大多来自丈夫庇隆的政治影响力的延续。她执政期间阿根廷一团混乱,经济持续恶化,游击队暴力恐怖横行,庇隆夫人自己也陷于各种丑闻当中,不久即在兵变后被剥夺权力遭到软禁。多年后获释定居西班牙。
《谜一样的双眼》讲述的是一桩发生在25年前的罪案。司法腐败是本片故事的起点。主人 公本杰明·埃斯波西托是个已经退休的法院调查官,对于一件25年前的强奸杀人案念念不忘,试图通过写小说来回到过去。然而在小说中他欲言又止,直到他终于鼓起勇气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重新体验那段逝去的爱恨、生死和友谊。
导演坎帕内利亚是个画面高手,他在2001年以一部《新娘的儿子》而轰动一时,另一方面,他也是美国知名的电视剧导演。《谜一样的双眼》故事线十分纠结繁杂,但光影技术和叙事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虽然很多媒体将其定义为一部犯罪片,但《谜一样的双限》核心仍在于爱情。电影以创作小说和罪案调查为表象。却在回望中重塑两段爱情:埃斯波西托与女上司之间迟迟没有揭开的微妙情愫;被害者丈夫莫拉雷斯和被害者间强大到已经扭曲的深情。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把几个主要人物非常紧密地串起来,送往命运的审判席。本片明显有羲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主题斑驳——友谊与爱情、真实与记忆、虚构与还原等等被搅拌在一起。
《预言者》:大佬的诞生
(Un profeta)
导演:贾克欧狄亚
主演:塔哈·拉希姆,尼尔斯·阿莱斯楚普
国籍:法国
本片获得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一个黑帮大佬的崛起史。年轻的阿拉伯人马利克因参与犯罪活动,目不识丁的他被送进中央监狱,与其他被关押者相比,他显得年轻而脆弱。但很快,他就加入了一个由科西嘉人组成的组织,这个组织以自己制定的戒律掌控着整座监狱。马里克很快融入其中,渐渐地取得了科西嘉人头目凯撒-吕西尼的信任。同时马利克在监狱学校中勤奋地学习着经济管理学。不久,马利克得到白天外出工作的机会,借助监狱中的关系,马利克开始用尽办法涉足大麻生意,发展起属于自己的毒品交易网。终于,在科西嘉黑手党的支持和一位有影响力的穆斯林长老的保护下,马利克自立门户,逐渐成为全法国黑手党的头目。
如何把黑帮电影拍得不流俗,对于当今的导演来说,无异干一件难题,因为意大利、美国和香港电影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太多的经典范例,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贾克·欧狄亚却依然开辟出新的可能性。跟传统的黑帮片相比,贾克·欧狄亚另辟蹊径,将马利克的成长史放在监狱之中,使得电影横跨了黑帮片和监狱片两种类型,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即使是同样讲述大佬是如何诞生的,《预言者》却散发出一种职场奋斗的现代感,很有劢志色彩。
不过,不要以为《预言者》的主旨是在教人如何边潜伏边练功以成为大佬,恰恰相反,电影反而有一种浓浓的命运的悲怆感,以及人在命运下的渺小感。与浮士德博士半推半就与魔鬼撒旦签约不同, 《预言者》里马利克又无助又被动。人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修改生活轨迹的方向?并且可以像消除电脑字符一样,可以后悔、删除和遗忘?《预言者》告诉我们不要妄想。马利克从被放人监狱开始,所有接下来的事情都无所避免,新大佬终究会取代旧势力,马利克只是被选中而已,甚至连自己被选中,他都毫不知情,从头到尾,或生或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趣的悖论是,马利克在监狱中无比自由,不仅学会了阅读和写作,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然而他出狱后,却反而被形形色色的人所紧逼,背负上所谓的责任。
如果只是把《预言者》看作黑帮片,就太轻视奥斯卡评选会员了。之所以这部片子能入选最佳外语片,是因为《预言者》呈现出了《神曲》一般的气质和导引,从精神上宣示了人类社会的困局。例如。影片中,被马利克杀死的人的灵魂始终与他同在,就像“预言者”一样看着他成长,预言者在他的梦中,也在现实里,又好似他的第二人格。镜头似乎没有感情,但在阴冷疏离的光影背后,是对主人公无尽的怜悯。于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紧张而又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我们见证了马利克完成的一次伟大革命,而这革命,谁说不会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呢?
《白丝带》:并非纯洁的孩子
(The White Ribbon)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苏珊娜·罗莎,提奥·特雷博斯,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国籍:德国
电影采取缓慢而细致的叙事节奏,开始于小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怪事:先是本地医生在骑马回家的路上,被一根绳子绊倒,而且受了不轻的伤,然后是男爵的儿子被人捆起来拿鞭子猛抽了一顿。就在此时,片名“白丝带”登场了,它意味蓿纯洁和无罪,却更是屈辱的象征。那些被怀疑跟这两件事情脱不了干系的孩子必须戴上白丝带,以时刻提醒自己:他们背负了深重的罪孽,需要净化心灵。理所应当,报复性的暴力事件接踵而至……
哈内克导演1942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时学习的专业是哲学和心理学,后在电视台工作,1989年才做电影导演,但是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与摄影机、录像带、真实事件等等有关。哈内克是这个时代仍然具有相当创造力的电影大师之一,他善于从极小的事件入手,来讲述大时代的本质。
《白丝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13~1914年的冬天,这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白丝带》中的暴力事件看起来在当时背景下的德国很寻常,然而影片真正让人不寒而栗之处,其实是在这样一个备受体罚压迫的剥削环境下所长大的病态压抑的孩子们。正是这些孩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了纳粹吸收的精英分子,最终危害并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但导演哈内克的野心不止于此: “我不希望大家把它看作一部单纯反映法西斯主义的电影。影片谈及的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白丝带》说的是一群孩子的故事,他们被迫全盘接受父辈的观点。一旦人们无条件地绝对接受一种理念,就会被‘非人化’,这是恐怖主义的源头。”
《白丝带》已经获得2009年第62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2010年第67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白丝带》获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影对于人性之恶的细致挖掘。镜头看似平静,却给观众以心理惊悚的感触。《白丝带》可以看作是狠揭民族黑暗面的代表性作品,与2005年他自编自导的,并为他赢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电影《隐藏摄影机》有着类似的主题。哈内克早就借《隐藏摄影机》表达过自己所关注的主题: “遗忘无处不在。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可以看到人们掩盖真相的迹象,因为他们不愿触及真相。”当年,《隐藏摄影机》在公映时,哈内克曾对观众介绍说:“希望各位享受这个令人不安的夜晚!”现在这句介绍语同样适用于《白丝带》。
当被问及《白丝带》的创作意图时,他说: “这是一部涉及个人的犯罪题材电影,探讨的是控制自身犯罪的问题。我经常说,一部长片就是每秒24格的谎言,它可能是为真实服务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归根结底,《白丝带》是讲集体无意识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