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启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n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进行合理的解释,给教育者一定的启示。学生认知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是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通过涨落使远离平衡态的认知系统从一个无序状态到新的有序状态。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本质即是学生认知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教育者应尊重学生认知系统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任何教育手段和策略的实施必须尊重这一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学习 耗散结构理论 认知系统
   [作者简介]赵霞(1968- ),女,陕西礼泉人,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及情报信息学。(陕西 西安 710122)孙果(1976- ),女,陕西铜川人,陕西教育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66-03
  
   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社会、家长、学生自身关注的永恒课题,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呢?在此,我们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探讨学生认知系统的情况,重新认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问题,阐明学生认知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意义,力图给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点启示。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普利高津在其著名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指出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公式出发,普利高津将其推广到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将熵的变化分解为des(系统和外界交换的熵)和dis(系统内产生的熵)两部分,即ds=des+dis(dis>0)。在孤立系统中,因为系统与外界不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没有熵流,即des=0。所以系统总熵变化ds=dis>0,系统的总熵是增加的,无序度增大,这时系统绝不会产生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在开放的系统中,虽然des≠0,但是系统并不一定向有序性增加的方向发展,而要根据所处的热力学状态做具体分析,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热力平衡态。在这种系统中,虽然des≠0,但des>0,所以物质和能量的进入便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总熵,加速系统趋向平衡态的运动。第二种情况是近平衡态。在这种系统中des≈0,系统开始存在一些有序结构,但最终却抵抗不了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des>0的破坏,于是最终还是趋于平衡态,这种情况也不可能出现任何新的结构和组织。第三种情况是远离平衡态。在这种系统中熵流大大小于零(des<0),系统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负熵流,结果使整个系统有序性的增加远远大于无序性的增加,于是新的结构、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这种自组织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普利高津发现,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只能向无序方向发展,并最终到达平衡态。(2)必须远离平衡态。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为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产生足够大的负熵流。(3)系统内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线性作用具有加和性,各要素之间没有相互制约,不能产生新的有序结构。非线性结构具有相干效应,是形成有序结构的动力。(4)系统内要有涨落的存在。系统远离平衡态时,临界点的局部涨落会得到响应形成巨涨落,推动系统跃迁到新的有序状态。“学生认知系统的变化是潜在的新行为模式在有机体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中的形成过程。”①人的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个人的认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外界环境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汲取营养,与外界环境交换着物质与能量。所以,应该说学生的认知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它的发展应该遵循耗散结构的系统演化的规律和过程。在这里,我们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的认知系统的发展与成长过程进行解释,试图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条件。
   二、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认知系统的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本质问题的揭露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认知系统的成熟往往是在系统远离平衡态时完成的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有序的系统不可能得到新的发展,只有那些无序的杂乱无章的系统状态才能不断地演化而从杂乱无序的初态跃进到新的有序状态。这就是普利高津所强调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即一切有序的系统必然是从无序的系统演化而来的。同样,学生认知系统想要成熟与发展,它必须是一个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的系统。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认知系统常常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在面临新知识和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时,他们的认知系统中没有相应的图式存在,这时学生的认知系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进入一个新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正是学生努力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动力,用格式塔理论的语言来说是学生尽量的改变一种完形为另一种完形。②学生试图去通过学习或改组已有的认知系统去解决问题,当问题解决之后,学生的认知状态便恢复到平衡状态。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工作是向学生提供一种育人环境,在那里学生的认知系统不断地受到挑战,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不断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和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认知系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需要在人们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各种行为也都是源于学生的各种求知需要。而正因为学生的各种求知与好奇等需要的存在,使学生认知系统常常处于一种非平衡态。这种非平衡态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正因为这种动力的存在,学生能在生活中主动地向着发展的方向前进,以便自己的认知系统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进行转化的过程。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学生认知系统通过个体的学习活动发展起来)总是以非平衡态为基础,由非平衡—平衡—非平衡……循环转化的过程。
   教育者只有给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环境,促使其非平衡的形成才可能有利于学生本身的成长。无论是家长或者老师,如果过度的溺爱或者控制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或不让孩子有各种需求,往往使孩子本身的成长系统受到破坏,进入普利高津所说的第一种情况是热力平衡态。结果会造成孩子失去学习的动机与兴趣,给后天的教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学生认知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产生有序结构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的内外之间必须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且使系统从外界输入的负熵流大于系统的内增熵,从而使系统的熵逐渐减少。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它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学生认知系统的改变是在学生与外界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学生之所以能够通过学习使自己得到发展,就是因为学生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皮亚杰把孩子的学习发展过程描绘成儿童自身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他强调学生是在与外界环境的这种探索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发展的,这种交互作用存在的前提当然是他们把儿童本身看做是一个对外界环境而言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环境交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使儿童的认知系统不断成熟。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构建是在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进行的。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可学到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可以看出,维果斯基也是将学生本身看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所开发的对象就是学生平时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从自己的社会文化中汲取知识改变和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交互作用论提出了行为与环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学生、环境和行为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学生认知系统是面向环境的一个开发系统,受到行为和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孤立的,学生的学习发展必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对知识的汲取。班杜拉将学生认知系统也看成是面对自己的行为和自身的环境的开放系统。
   学生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开放的系统本身就在从外界汲取知识和营养,而且是主动的过程。教育者的作用应该是首先去关心学生的认知系统,了解这一系统所处的状态,这一系统现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这一系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和知识,然后创建相应的环境和提供相应的知识给这一系统,促成其系统的发展与成长。教育者不能随心所欲地猜想学生认知系统所处的状态及其需求,随意给学生自身的系统提供知识,然后以强制和灌输的方式给他,这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与背叛,导致学生知识系统在面临一些知识时走向封闭状态,不利于自身的学习与成长。
   三、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理论分析
   耗散结构理论的科学原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线性相互作用,另一种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叠加性,即整体的相互作用是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之和,各部分在性质上、行为上完全相同,因此线性作用无论有多大积累,也不会产生新的性质,当然也就产生不了新的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与之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相干性和协同性,即对象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叠加,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耦合形成的一种在总体完全不同于各部分的崭新的整体效应。正是这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系统才产生新的结构。
   “平行加工分配模式”认为人脑中认识的结构不是直线性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一些关键概念构成的网络。这些知识网络包括事实、概念和概念化的价值倾向、过程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说明知识并非是由低级向高级排列的层次过程,而是通过各自的相干和协同形成的一个有序的网络状态。学生认知系统在面临新的知识时,认知系统中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就会出现,这些不同的事实、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相干与协同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把新知识同化到认知系统结构中,同时,认知系统也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即认知系统不断向成熟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知识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才使我们能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能对具体的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也正是由于各个学生认知系统的知识网络构成不同,当各个学生学习同样的新知识时,会通过各自认知系统与新知识进行相干与协同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最终不同的学生就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新的认知系统。
   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出现了非线性的相互叠加过程。学习者的知识通过本身的非线性的相互叠加作用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存在反馈机制
   正反馈推动系统走向有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认知系统不断改变的过程,而认知系统的改变过程一直伴随着一定的反馈机制。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都强调了反馈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提出反馈理论的是操作行为主义者桑代克,他提出了学习的效果律,认为学生之所以能学会某种知识,是因为学习行为带来了一种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满意的效果正是我们这里所讲的正反馈。后来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将学习分成了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等这几个过程,在这里加涅明确提出了反馈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中的评价也属于此,他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后,必须跟有一定的评价,这些评价可以是正性的、积极的评价,也可以是消极的、否定的评价。其中那些正性的积极的评价正是普利高津所讲的促使系统发展的正反馈。学生的认知系统正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这种正反馈的过程不断地走向成熟的。
   教育者们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给予学生反馈,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正确行为后教育者们应该尤其注意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成长与发展状况的肯定。此外,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系统的经验去处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结果本身就对学生的认知系统有一个反馈的过程,这些反馈的结果或者加强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或者改变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
   (三)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涨落和突变的情况
   一个开放系统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有序化自组织结构往往不是渐变产生的,而是通过突变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涨落相对于平均值是很小的,即使偶尔有大的涨落也会立即耗散掉,系统总要回到平均值附近,这些涨落不会对系统的变化产生影响,因而可以被忽略掉。然而,在临界点(即所谓阈值)附近,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涨落可能不自生自灭,而是被不稳定的系统放大,形成巨涨落,促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状态。
   学生认知系统改变的实质并不是像格式塔所说的那样,是纯粹意义上的顿悟,而是旧的认知结构中积累的知识在当前问题解决中的应用,问题的解决是旧的认知结构对当前情境内容加工而发生突变的一种现象,是新信息输入后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是临界点的巨涨落的形成,如我们通常所讲的潜伏学习也属于这种情况。学习效果在巨涨落形成时才显现出来。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看到学生学习时这种涨落的存在,针对学生认知系统发展的不同条件,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促成巨涨落的形成。在学生认知系统发展过程中,等待巨涨落的到来,不能急于求成,急于下结论。
   四、学生学习发展的本质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本质是学生认知系统的自组织,学生认知系统作为一个耗散结构,他本身具备着自组织的各种条件。首先,学生认知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他本身的成长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成长,学生的任何学习和生活行为都不可能脱离这种环境对他的影响,环境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系统和认知结构发生着变化,学生在这种变化中不断发展。其次,学生认知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命体的任何平衡态将导致死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取决于他的不平衡。同时,正反馈为学生产生改组当前的认知系统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学生一生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中存在着各种反馈机制,只有正反馈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学生认知系统处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生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认知系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的系统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汲取信息,引入负熵流。学生吸收外部信息刺激的同时,尽量改组学生认知结构体系,使之更加丰富和完善,即发生同化的心理反应。如果输入的信息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无法吸收或抑制便被迫进入一个新的序列,即发生心理上的顺应反应。外界环境不断向学生认知系统输入新颖的、多变的、递增的信息,使负熵流超过内增熵。从认知结构信息量方面讲就是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大于遗忘知识的速度;从能量和结构方面讲,同化或顺应的速度必须大于退化或老化的速度。这也就要求输入的信息必须是引起和增加认知系统的波动,克服其抗拒变化的阻碍作用。当认知系统波动不断增加的时候,认知系统的陈旧状态也会得到相应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便会得到发展。简言之,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认知系统的内增熵是指已有旧认知结构的退化。而外熵输入是指输入信息后引起的认知结构的更新与重组反映,其中包括产生正作用的负熵流与产生负作用的正熵流。
   学生认知系统对输入的信息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对新知识经过非线性叠加和耦合进行加工改造,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形成是通过涨落和突变来实现的。个别小涨落不会导致新的认知结构产生,但临界点的巨涨落会导致新的认知结构的产生,导致学生认知系统的改变。如学生认知系统中已有了一个“水果”的概念,后来又学习了“芒果”这一概念,学生只要将这个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便可以了,这时系统内只有小的涨落;但当学生要学习一个“西红柿”的概念时,学生的认知系统水果概念就不能再用了,他必须改变原有的旧的认知结构成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巨涨落导致了认知系统进入的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了解学生认知系统的自组织,我们认为在学生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学习与成长动机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基础,任何忽视个体学习与发展动机的教育教学都是违背学生系统发展规律的。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创建环境保留和顺应学生的这种动机。其次,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学习者,教育者要促成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必须使教育与个体生活的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等相一致或相结合,只有在这种开放的系统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是符合客观的。最后,教育者不可忽视涨落因素的存在,忽视了它,我们将难以把握学生的发展,或者出现急于求成,盲目干预学生发展状况的现象,最终导致离教育目标越来越远。
  
  [注释]
  ①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
   ②陈崎,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4.
  
  [参考文献]
  [1]沈小峰.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宋会君,李翠林.从耗散结构理论看体育学习的有序性[J].松辽学刊,1996(3).
其他文献
李庆臻、苏富忠、安维复三位教授的新作《现代科技伦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是现代科技伦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新成果。
口腔实验教学是口腔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实验室管理则为实验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保证各项试验顺利有效的进行,同时调动学生实验室学习的积
[摘要]构建和谐高校不仅需要明晰其内涵及特征,更需要分析现状,查找症结,对症下药。目前高校存在的制度诟病,已成为构建和谐高校的最大障碍,只有积极寻找对策,建立内和外顺、稳定有序、协调发展、成熟规范的制度体系才能使构建和谐高校成为可能。  [关键词]和谐高校 构建 制度诟病 对策  [作者简介]毕孟琴(1965-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吕雅
本课选自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九课《数码照片后期处理》。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
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中等职业学校、行业协会、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实体组成,以多种方式开展业务往来并实现集团资源共享的非法人产教联合体——云南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而言之,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得的信息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以其之道,还施其身——基于重复性内容显现学习的过程  教
<正>我国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教授文集近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陈汉平教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通晓法文与英文,倡导并建立针灸
期刊
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在加工厂完成构件加工制作,施工现场进行组拼安装成型是钢结构工程施工的最佳方案。对大跨度钢结构而言,受运输路线、运输车辆性能、吊装设备性能及施工现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在VB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教学对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