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懒”老师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dong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恰当的“偷懒”,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变“被动听”为“主动思”,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懒老师”或许能培养出“勤快”的学生. 本文主要从一节观摩课出发,阐述对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探究活动;偷懒;设计;实施;评价
  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教学活动中观摩了《同底数幂的乘法》一课,该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
  活动一:忆一忆、算一算.
  (1)102×103;
  (2)23×25;
  (3)2×3.
  活动二:比一比 、想一想.
  (1)5m·5n;
  (2)m×n;
  (3)a3·a5.
  两个活动结束以后,学生总结出了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 n(m,n是正整数). 随后,教师让学生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 一位学生提问:“上面的例子,底数都是正数,当底数是负数时法则还成立吗?”思考片刻,另外一位学生表示可以,并举出了例子,说明当底数是负数时,法则也是成立的.
  一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其实蕴含了学生的充分思考,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学生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 其实,在学生的预习内容里,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类型的题目,但恰是教师的这一“疏忽”,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给这节课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片段二:
  课堂接近尾声,进入师生交流环节,一位学生提出:“这节课的运算都是两个因式的乘法运算,如果是三个因式相乘,法则还能用吗?”经过短暂的思考,一位学生举了一个三个因式相乘的例子,认为法则可以用. 方法是:先计算前两个因式相乘,算完后将所得结果再与第三个因式相乘,发现最终结果符合法则的运算结果. 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中,总结出了:am·an·ap=am n p.
  当所有人都觉得这节课已经基本结束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高质量”的问题,是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没有出现过这种类型的题目,是上课老师的失误吗?在这样一节经过精心设计的观摩课中,似乎不太可能,更让人相信的是,这或许是执教者的刻意安排,适当“偷懒”,有意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在教学中,恰当的“偷懒”,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变“被动听”为“主动思”,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笔者将谈谈对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学艺术”的一些想法.
  在探究活动的设计时“偷懒”
  一节课设计得再天衣无缝,在课堂教学时也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公开课中,当学生的回答不能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时,尴尬的场景就会上演:上课的教师有的手足无措,有的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自己既定的思路上. 其实,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探究活动中的环节设计、问题设计太“满”,没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余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如果老师把解决问题的“脚手架”都一一搭好,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会培养出“懒学生”. 恰恰相反,如果老师能学会“偷懒”,或许能培养出“勤快”的学生.
  例如,在“函数”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出函数的定义,教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情境:
  问题一:成绩表.
  某班同学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登记表(如表1).
  13号的成绩为______,17号的成绩为______,21号的成绩为______.
  (1)在这一过程中,有变量吗?是什么?
  (2)随着学号x的变化,成绩f有变化吗?
  (3)当学号x取定一个确定的值时,对应成绩f的取值是否唯一确定?
  问题二:搭小鱼(出示图片).
  根据搭小鱼的条数与所需火柴的根数填写表2.
  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
  针对这一变化过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情境采用了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感受函数定义中的要素. 当第二个问题情境呈现后,教师此时没有给出之前的问题串,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 此处的“留白”设计,体现了设计者的教育智慧. 第一个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回答,而当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时,就逼迫他不得不和前一个问题情境进行类比,搜索信息,作出回答. 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对函数定义中的要素也会有更深刻的感受,而且,这种自己“悟出”的道理,也更能加深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偷懒”
  “一节没有上完的数学课”不见得就不是好课. 教师在备课时预设的探究活动过程,在具体实施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时,探究活动的整个流程通常都不能正常进行下去,但是,只要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有所获,有所得,只要学生得到了发展,就达到了探究活动的目的. 一个好的探究过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什么. 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可以再补,但是,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缺失的增长探究活动经验的机会,通常是很难弥补的. 下面的这个探究活动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这是一节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案例. 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分两个层次:
  探究一: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作高、 作角平分线).
  探究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例1、例2).
  上课前教师首先设置情景导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对等边”问题,然后提出命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等角对等边)
  已知:在△ABC中,∠B =∠C.
  求证:AB = AC.
  讨论了几分钟后,教室安静下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甲答:“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点A作AD⊥BC于D,由‘AAS’得到△ABD≌△ACD,再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AB=AC. ”
  学生乙答:“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由‘AAS’证全等也可以. ”
  教师马上对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作出了肯定,准备再接着往下继续学习. 这时有一个很小的声音:“老师,作中线也可以. ”马上很多同学反驳说不能作中线,其中,学生丙说:“在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作高、作角平分线、作中线,这三种辅助线作法都可以,而这里只能作高和作角平分线,不能作BC边上的中线,因为这时就是所谓的‘SSA’,而‘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称赞这位学生分析得好,准备随后转入下面的学习. 这时,那个小声音变大了:“老师,真的可以证明. ”此时,已经被两次打断流程的教师犹豫了,是不管学生自顾自地讲下去,还是不管进度让学生尽情地思考、辨析呢?该教师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看到了学生们渴盼的眼神. 这个学生走上讲台做了解答. 他采用的是作BC边上的中线AD,再过点D作AB,AC边上的垂线的方法. 当大家都在感叹时,有几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想法:“既然是中线,那用倍长中线法可不可以?”这个提法一经提出,学生们都兴趣高涨,纷纷作图并思考讨论. 在互相协作下,又得出了另一种解答.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说:“还可以构造一个三角形和△ABC全等. 作△ABC关于直线BC的轴对称图形. ”话音刚落,下课的铃声响了,但学生们依然在思考讨论之中……
  按照课前预设,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但是,从这个案例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学生是幸福的、快乐的,都已经下课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还是非常强烈,意犹未尽. 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课堂实效性能不高吗?
  在探究活动的评价中“偷懒”
  课堂学习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教学中,即时性评价是普遍运用的评价手段. 这种评价固然必要,但有时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了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 所以,在某些探究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必急于评价,可以适当“偷懒”,教师可以“装糊涂”,把讨论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吵”, 让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感悟、修改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再作出适当的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争论时,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调控争论的方向. 有效的课堂争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开放型教学. 在争论中,学生大胆表白,往往形成沸腾喧闹的场面,此时也最易“失真跑题”. 因此,教师要睿智地做好调控工作. 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各种有关或者无关教学的问题并展开争论,教师无需也无法让学生一一争论这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肯定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引导他们把其中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后讨论,课上应重点讨论与本课相关的重点问题. 相信学生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建议,争论也会顺利地进行下去. 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也可以适当“偷懒”. 整节课都是“很好”“很棒”“你真聪明”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表扬并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适当地运用神态、姿态、手势等无声语言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
  总之,教师应积极创新,大胆放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懒”教师教出的是勤学生、能学生、活学生. 教师的“懒”应该是有的放矢,而不是随意的懒. 教师在课堂上“懒”,但是课下要做到勤. 做到“懒”得科学,“懒”得合理,“懒”得有方,“懒”得有效. 教师在“懒”的背后,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思和汗水. 各位同行,让我们学做“懒老师”,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其他文献
这一次HoGAN所介绍的四位绅士,来自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和教育背景,但相同的是他们拥有极好的时尚视野与生活视野。他们的优雅永不平庸,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衣橱或经营自己的事业来重新定义优雅。  他们是创造性的思考者,是企业家,是梦想家。他们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但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睿智地支配着自己的时间,潜心经营着这门艺术。  无论是在工作中争分夺秒还是花时间于居家生活,在理性和幻想间航行,一切
冲浪和潜水是两件看似很像,但体验截然不同的事。冲浪者在潮头的最上层,他要随机应变,关注浪的起落,方向的偏移,并做出即时调整。但潜水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深度,不需要过分在意海面上发生的事情,而是在与亘古不变的海水规律打交道。  冲浪者是弄潮儿,更激烈,更有表演性,快乐和刺激更显性,成败也更快速。而潜水者不同,在这个时代,如果非要打比方,潜水者更像那些一头扎在某个专业里头的人。如果说一个时代总是分为不断
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笼统地概括,日本人的眭格也许就是两个词,茶人和剑士。  这两者皆由禅赋予其内在精神,而禅白中国宋元而来。这两盏不灭之灯,可照鉴日本八百年来的美丽和伪装、天国和地狱。  有句话说,“陆羽创造了日本的美”。这句显得有些夸张的话,其实还不足以说明茶道对日本的影响。八百多年来,茶道的内在精神已经渗进了日本人的基因里,以至于很多时候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和茶道的关系:从茶会礼仪发展而来的社
1几年前来过里斯本,这次没感到城市有什么变化,只是从刚下飞机到出机场等出租,再到城内都能看到中文大字广告写着:来葡萄牙买房,黄金签证等字样。并告诉你售房中心就在自由大道Gucci店楼上,透着暴发户似的豪气。上次来是为了从这里起航坐游轮到加那利群岛,这次专门前来是对欧洲著名景点城市失去了斗志,不想人挤人,不想做游客,只想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休息两天,安神静心洗眼。而伊比利亚半岛南部有很多这样的好地方
摘 要:在知识学习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错误”、如何利用“错误”;发挥“错误”的潜在价值,以“错误”点燃学生的智慧。文章从“错误”资源的特点入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利用现状分析,重点提出了“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旨在通过“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让“错误”资源变废为宝,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现状;应用  一、“错
42岁的金城武上一次在工作之外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里已经是去年夏天的事。  空调除湿机里的冰水淋到自己身上,他一言不发、轻易地引发了一场持久的热闹。这些年来,他始终曝光率极低,远离公众视野,沉默地潜入生活。现任,一部电影让他再度被置于镜头下。接受采访时,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这个答案偶尔会带着一些推诿之情,但很多时候更像是面临一些真实的困惑。这些困惑涉及他的容貌和演技在工作中的关系,也涉及
摘 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容易受到忽视。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必备品格的培养,可以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必备品格通常包括自律品格、合作品格、责任品格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必备品格;培养途径  自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解读可谓是汗牛充栋,在众多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关键能力上,而对必备品格的研究显得有一些淡化。这里
完美凝聚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高科技的德国大师级杰“席”——全新辉腾2015款今复正式登临中国。  作为人众品牌的高端豪华轿车,辉腾内敛的外表下隐藏着太多亮点,这也许是德国工程技艺的至佳呈现——追求极高品质而保持内敛,精益求精印毫不张扬。  辉腾2015款,作为为300公里时速打造的安全舒适座驾,延续了传奇的经典外观设计,配备全新双重驾乘安全保障系统、4MOTION恒时四驱系统和电子控制空气悬架,集高级
2019年12月23日,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共同见证下,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积极探讨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及国际经营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根据广汽集团披露的公告,双方将把握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契机,积极探讨在多个相关领域展开合作。联合开发核心技术:双方将探讨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
摘 要:课堂展示互动可使学习者原本隐性的思维过程显性化,捕捉思维起点和认知难点,通过思维碰撞达到对知识的深层认知。展示互动指向知识领域,又指向学生能力范畴。文章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片段的分析,提出展示互动能力课堂训练契机及方法,试着围绕展示互动课堂训练的过程展开论述,为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展示互动;汇报说明;互动交流;知识联结  【案例背景】  在南京市江北新区数学“成长